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92|评论: 2

[转帖] 嫁给战死者、继承抚恤金:俄乌战场背后,“黑寡妇”正引爆第二战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1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地时间11月5日,《华尔街日报》在头版深度报道中披露,俄罗斯战时社会正出现一种令人震惊的新型诈骗模式:一些女性通过快速与士兵结婚,继而在对方战死后申领高额抚恤金。这种现象在俄语社交平台上已有专属称谓——“黑寡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1 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记录了多个真实案例,揭示一套正在俄罗斯内部悄然成型的战时暗链:从“闪婚”操作到抚恤金分配,从法院审判到议员立法呼吁,婚姻与战争之间的界限正在被金钱彻底击穿。尤其在俄乌战事持续胶着、死亡赔付标准不断推高的当下,“黑寡妇”式的套利行为正以惊人速度扩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发生在2023年秋天,40岁的俄罗斯士兵谢尔盖·汉多日科刚刚签署征召令,第二天就举行了一场匆忙结婚仪式。没有婚纱照,没有交换戒指,仪式仅持续20分钟,仅一位宾客到场。令亲友困惑的是,这位新娘在婚后依旧与前夫及其孩子一同生活——这桩婚姻本身显得异常。

  几个月后,汉多日科死于乌克兰前线。根据其亲属提供的信息,他的“妻子”索科洛娃领取了战亡士兵亲属应得的200,000美元抚恤金——这个数字相当于俄罗斯普通年收入的近20倍。

  随后,一场民事诉讼揭开了真相:法庭裁定,索科洛娃以骗取抚恤金为目的与汉多日科假结婚。这场婚姻最终被判无效,索科洛娃被处以3000卢布(约37美元)罚款。她提出了上诉,至今未回应媒体置评请求。

  然后,这不是个例。

   1000

  从战场到法庭:骗局如潮,黑寡妇横行

  在俄乌冲突长期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战地婚姻”在法律系统中显露出其本质——金钱驱动下的骗局。俄罗斯法院近年来审理了多起类似案件,核心争议是:婚姻是否基于真实感情,还是围绕士兵死亡后的巨额赔偿金展开的布局。

  由于俄罗斯政府对战亡军属提供高额抚恤金,士兵死亡后,家庭可获逾1450万卢布(约18万美元)赔付,具体金额视军衔与战况而定。巨款往往成为贫困地区家庭内部纷争的导火索,也吸引了某些别有用心者的觊觎。

  法院文件显示,有家庭成员彼此争夺赔款,也有陌生人通过操纵婚姻,跃升为士兵“合法”配偶从而获得全部抚恤金。社交媒体更是成为猎人觅食的新战场——在俄罗斯VK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名为“与军人约会”“军装约会”等社群,专门撮合女性与在乌克兰服役的士兵结识。

  骗局成产业链:骗局背后的“集体作案”

  个体婚姻诈骗之外,还有犯罪团伙将其系统化。俄罗斯汉特-曼西自治区调查委员会指出,一犯罪组织专门诱导单身男子签署军役合同,并安排与特定女性结婚。士兵被劝说将财产控制权交由“妻子”打理,之后上前线服役。根据办案机关信息,该团伙通过这类操作攫取了约3000万卢布(约合37万美元)。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检方曾控诉一对夫妇联合一位63岁女性,共同诱骗一名无亲无故的46岁男子与其结婚,并签署军役合同。男子阵亡后,该组织以“遗孀”身份申请抚恤金,并瓜分了其中的800万卢布(约合10万美元)。案件仍在审理中,士兵姓名未被公开。

  法律专家指出,这类“目标明确、程序完备”的骗局极难追责,尤其在士兵死亡后证据链易中断,追偿周期长。许多军人亲属无力应对复杂诉讼,只能眼睁睁看着巨额抚恤金落入“陌生人”之手。

  舆情怒火下的立法推进

  面对频繁爆出的“黑寡妇”事件,俄罗斯议会开始着手立法应对。国家杜马议员列昂尼德·斯卢茨基将涉案女性比作二战列宁格勒围困时期的劫匪,称其“玷污了对烈士家庭的最基本敬意”。

  有议员建议将以金钱为目的的假婚姻纳入刑事犯罪处理,另有法案提议限制冲突爆发后结婚女性在离婚后申请军人抚恤金的权利。这些措施尚在立法程序中,但舆论已然沸腾。

  2025年4月,西伯利亚某地方法院对一起相关言论事件做出判决。一位名为玛丽娜·奥尔洛娃的房地产经纪人因在播客中公开鼓励女性“嫁给前线士兵图谋赔偿金”,被以“煽动仇恨与敌意”罪名定罪。她曾在播客中说:“想赚800万很简单,找个上前线的男人结婚,等他战死就好了。”

  尽管事后她发布道歉视频,承认言论不当并向士兵遗属致歉,但此案表明该类现象已引发极大政治与舆论敏感。

  家属争夺与战后社会伦理

  在金钱诱惑与战乱背景下,越来越多合法配偶与亲生亲属之间爆发了正面冲突。2022年8月,27岁士兵科斯特尔科与22岁女性瓦留欣娜在莫斯科东南某镇结婚。二人通过社交平台结识,仅共同生活11天,随后士兵返回前线。不久便提出离婚。

  2023年2月法院判决婚姻无效,允许一个月内上诉。两周后,士兵在库尔斯克阵亡,而原配在第二天提交了上诉,恢复婚姻有效性。依据俄罗斯法律,离婚未生效前的配偶具备继承权,这使得瓦留欣娜成为抚恤金领取人。

  科斯特尔科之母向法院起诉,指控其“儿媳”婚内不忠,仅图谋其子战死后的经济赔付。代表律师在法院文件中称,此案应为社会警示:“以鲜血换金钱,不仅是道德沦丧,更是背叛英烈。”

  法院最终驳回瓦留欣娜的权利请求,撤销其继承资格。但据媒体披露,期间她曾在社交平台发布与士兵嬉笑玩闹的视频,试图“证明婚姻真实”,并称抚恤金用于偿还士兵生前拖欠的债务。

  这一案例暴露出俄罗斯当下一个深层矛盾:战争催生的大额赔偿激化了社会伦理的退化,让“情感关系”在国家补贴与死亡之间失去了原本意义。

  战争背后的第二战线

  这些案件揭示了一个鲜有人讨论的战后残酷现实:当国家制度将死亡标价,当前线成为晋升的渠道、婚姻成为生意,社会的底线便开始动摇。

  对俄罗斯而言,这场制度性抚恤金战争已演变为另一种战场。每一个用“婚姻”包装的骗局,不只是对战死者的羞辱,更是对整个国家军人信任机制的侵蚀。

  在持续军事动员、政权依赖前线“牺牲精神”维持统治叙事的当下,战死士兵的“遗属身份”正成为某些人可预谋、可套利、甚至可操控的现实资源——而这,恰恰是俄罗斯法律与道德机制同时失守的证据。
lkq

发表于 2025-11-11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克兰没这毛病。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