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技股集体回调的影响下,深成指与创业板指表现疲软,而沪指则在大消费板块及部分滞涨龙头股的带动下震荡走强,重新站上4000点整数关口。这一市场表现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从外部环境看,海外市场的积极变化为A股提供了有利氛围。美国国会参议院已就结束联邦政府"停摆"达成一致,这一进展显著缓解了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受此消息提振,亚太市场全线回升,日韩股市早盘集体走强,这种乐观情绪也传导至A股市场,为整体风险偏好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2、国内政策与基本面的双重利好则是大消费板块爆发的核心驱动力。政策层面上,财政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提出将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和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这一政策将直接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基本面上,10月份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0.2%,特别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这些数据表明国内消费需求正在稳步复苏。
3、同时,市场内部的结构性调整需求也促成了风格转换。近期市场成交整体回落,科技股在经过前期大幅上涨后出现高位分化,资金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部分处于低位、估值合理的消费板块及滞涨品种自然成为资金关注的对象,这种"高低切换"的轮动态势体现了市场资金优化配置的内在需求。
图片
在诸多驱动因素中,通胀数据的超预期表现无疑是点燃消费行情的核心催化剂。核心CPI的持续回暖,有效缓解了市场对通缩风险的担忧,作为消费者信心与企业盈利预期的先行指标,传递出积极信号。价格的稳步回升意味着中下游企业的毛利率有望得到修复,这一逻辑直接吸引了资金的提前布局。不过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复苏仍呈现结构性特征,节假日因素的拉动作用明显,而与房地产相关的大宗消费等领域依然相对疲软。
展望后市,大消费板块的持续性仍需观察几个关键因素。从市场整体走势看,风格转换更可能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而非单边切换。科技股虽然短期回调,但产业景气度并未发生根本转变,部分高成长细分领域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而消费及滞涨板块的崛起则填补了市场热点空白,使得市场结构更加健康合理。当前市场成交量仍在2万亿元附近徘徊,若指数创新高后成交量不能有效配合,则需要警惕结构性回落风险。
图片
对投资者而言,当前市场既充满机会也蕴含风险。建议把握政策导向与基本面改善共振的主线,重点关注养老、托育、消费升级等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细分领域,以及估值处于低位、业绩具备修复潜力的消费龙头。同时,对高位科技股需保持谨慎,避免盲目追高,可关注优质龙头回调后的布局机会。在配置上应采取均衡策略,兼顾消费板块的估值修复与科技板块的长期成长价值,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持仓结构,在把握机会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