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76|评论: 0

别看!别信!近期成都街头出现“免费表演”,已有人受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1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闹的歌舞杂耍背后,竟是一成不变的销售套路?近日,一批“流动马戏团”在成都街头频频引发关注,也带来诸多争议。

这些表演团体通常以唱歌、杂耍等形式开场,却在吸引大量市民围观后逐渐“变味”,不仅噪音严重扰民,其经营模式的合法性也备受质疑。这些表演是否经过审批?城市公共空间又该如何管理?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开局表演、结局扫码”
“流动马戏团”引争议

“好几个人拿着高音喇叭在那儿唱,声音非常大,甚至因为噪音问题与周围劝阻的群众发生争吵。”家住成华区双成二路的陈先生对此深感困扰。

“在金牛公园那边,声音也大得惊人,我住在14楼,即便紧闭窗户,表演的声响依然清晰可闻。”市民李女士描述,表演团队在聚集人气后,画风便开始转向“卖惨”并直接递上收款二维码,使街头善意变了味。

“晚上吃饭时经常听到,‘大蟒蛇,好几米长的大蟒蛇,免费的马戏团表演’。”家住锦江区光环购物广场附近的曹女士无奈地说,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的广告,从商场广场无缝衔接到住宅中庭,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

据记者了解,此类街头表演已非个例,在成华区、龙泉驿区、金牛区、锦江区等多个区域都曾出现。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他们的运作模式高度一致,形成了“标准化”流程:前期以表演、杂技吸引路人,后期则无一例外地转向“卖惨”与推销。这种“开局表演、结局扫码”的固定套路,其真实性以及营销手段的正当性,正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质疑。

戏法是假,营销是真
街头表演背后有多重风险

“他们说是给走不了路的鸡擦了药水,马上就能走了。”市民钱婆婆描述的是街头一个推销跌打药的表演场景。然而,这种看似“神奇”的演示,却让许多围观者感到被误导。

“表演只是个幌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售卖药酒。”市民杜先生直言其套路,他认为前期短暂的杂耍与“卖惨”叙事,不过是为推销那些来路不明的产品做铺垫。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表演团体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精准的“攻心”策略。面对老年群体,表演者充分利用老年人的“健康焦虑”,通过魔术手法“证明”其产品的神奇功效,逐步瓦解老年人的心理防线。而对带孩子的家长,他们则采取“情感绑架”的方式:先以小礼物吸引孩子,再利用孩子的哭闹和家长的爱子之心,甚至暗示“不买玩具就是不支持残疾人表演”,让家长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得不掏钱购买。

“义务演出”成护身符
多部门监管陷“模糊地带”

“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报警。可警察来了他们也不怕,张口就说自己是残疾人,质问你‘为什么不尊重弱势群体’。”市民王先生无奈地表示,面对这样的回应,现场执法也陷入两难,“警察只能在旁边守着,没有更有效的办法。”

市民魏先生也反映了类似情况:“城管来了也一样,他们根本不怯场,反而理直气壮地和城管吵起来,甚至安排‘托儿’在现场散布‘城管先动手’等不实言论,企图混淆视听、引导舆论。”

记者就此类街头演出的监管权责问题,咨询了出现较多的区(市)县文旅、城管等部门。

对于记者所描述的流动性街头演出,成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审批过相关事项”,并建议记者向行政审批局咨询。随后,成华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回应称,虽原则上营业性演出需报备,但街头表演的性质难以界定。“对方往往自称是‘义务演出’或‘才艺展示’,这在实际管理中很难简单归类处理,给我们的事前监管带来很大困难。”该工作人员坦言。

面对这一管理现实,成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据职责加大对相关区域的巡查力度与频次。金牛区九里堤城管分队相关负责人更是表示,市民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可以电话反映,工作人员将于3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同时提醒市民,若发现其销售行为存在假冒伪劣、强买强卖等违规问题,请注意保留证据,并通过政务服务热线等渠道举报,以便执法部门跟进查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