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有关部门:
年底将至,各类诈骗活动呈高发态势,为守护广大市民的财产安全,我结合亲身经历的几起案例,紧急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反诈宣传教育活动,尤其要强化社区的警示与普及工作。
案例一:“银行礼品”骗局
我父母曾接到自称广安某银行的电话,声称可免费赠送礼品,要求添加微信并发送地址。在我发送地址后,对方竟质疑“地址不应在广安”。这让我顿生疑窦:若真是本地银行,怎会质疑本地收货地址?
经查,该微信账号未实名,朋友圈内容杂乱,毫无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我所认识的银行职员从不使用银行标识作为私人头像,其发布的信息也均为标准化内容。我当即删除对方,并向父母解释:这是典型的“撒网”骗局,后续极可能以邮费、手续费或套取个人信息为目的行骗。然而,我的提醒并未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案例二:“高息集资”陷阱
我一位00后的家人,大学文化,竟轻信朋友所谓的“楼盘内部集资”项目,声称“投入一万元,月息一千元”。我曾在地产建筑行业工作,深知此等回报率远超常理,无疑是诈骗。
经过整整一下午的微信沟通和当晚的电话争论,我以银行存款利率(一万元年息仅一百余元)和各类网贷暴雷案例耐心劝说,过程几近翻脸。万幸,他最终听劝,收回了本金。此类骗局正是利用年轻人追求高回报的心理,实则血本无归。
案例三:“包治百病”的伪劣保健品
近期,我所在小区出现了某“保健酒”的推销活动,宣传其能“包治百病”,致使众多中老年人踊跃购买。此类营销精准利用老年群体对健康的渴望,通过虚假宣传牟取暴利,性质极为恶劣。
个人教训:贪小便宜吃大亏
我个人也曾因轻信网上“800元购1000元购物卡”的广告,在对方指引下在某东购买某卡并告知了验证码,最后被骗800元,该经历让我深刻铭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呼吁与建议
年终岁末是诈骗分子活跃之时,为保护公众财产安全,特别是防范警惕性较弱的老年人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我恳请政府能够牵头组织:
1. 开展集中宣传:协调公安、市场监管、街道、社区及金融机构,在各社区、广场开展反诈宣讲活动。
2. 剖析真实案例:将上述类型的本地真实案例制成宣传册或短片,以案说法,提升市民辨别能力。
3. 普及防骗知识:印发防骗指南,明确归纳“高息理财”、“免费礼品”、“神效保健品”等常见骗术的特征。
防范诈骗,宣传系于一半。望有关部门能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帮助广大市民守好“钱袋子”,平安过年。
一名热心市民
2025年11月12日
@广安市人民政府@广安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