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50|评论: 0

对《望江楼百年绝对》下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5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望江楼百年绝对》下联
凡丁

       2009年9月3日《华西都市报》载:望江楼于光绪十八年建成开放,因位于锦江边,故名望江楼。开楼不久,一隐士在望江楼挂出所拟的楹联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引来文人骚客百年应对,迄今仍不绝尔……故向社会公开征集这幅百年绝对下联,同时向全世界华人征集望江楼赋。
          c45b1e5715a6864ee742f97b7aa62d7.png
       《成都望江楼》网络图片
       〔笔者按〕
       2009年9月3日《华西都市报》征集《望江楼百年绝对》下联,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凡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宣传邛崃山水 和 历史文化街坊,如今对出两个下联:

       凡丁对望江楼百年绝对下联〈一〉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下联:回澜塔,回澜现,回澜塔前回澜现,澜水一汪,澜塔一汪。

       〔注〕
       澜:波浪。
       一汪:一字在平声字前念仄声;水深而广曰汪。
              澜塔一汪 之 拦江堰《回澜倒影》晨拍
          1763004294633.jpg
       拍摄:乙筱
1763002608505.jpg
    拍摄:乙筱
1763000148743.jpg
    拍摄:乙筱
       〔注〕
       回澜塔:位于邛崃市大南河与拦江堰分流处的滩头,通高75.48米,为全国第二高砖塔。原名镇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毁于明末战乱。清乾隆年起在原塔基上陆续重建,光绪八年竣工后改称:回澜塔。先民建此塔目的原本为了镇压水患。
       大南河绕过回澜塔基,朝《云居寺》山脚倾泻后东流。每当波涛平静的时节,塔身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拦江堰”水面,形成著名的《回澜倒影》景观。

       关于拦江堰
       有邛崃市文物局蔡友仁考证,拦江堰 在宋代以前即有!《康熙志》称:“拦江堰,州南七里。”
       并引 宋 晁公遡《嵩山集》卷三十八〈程邛州(敦书)墓志铭〉曰:“邛州拦江堰,久废。公治之,民溉田增多。岁饷汉中诸军百万缗,实八十万。前为守者,常先一岁取民输以充赋,民力竭不能输,公(程敦书)上其状且失劾,未报,则戚以悲,既闻有议复除,则喜过于其民之得复除也。其后卒除十万缗,而公以乾道三年(1168)正月十六日卒,年六十七,民恨公不及见,叹息以泣。”
       继而说:“程敦书字通守(1100~1167),眉山人,宋孝宗乾道间守邛州。文中称‘邛州拦江堰,久废。’从‘久废’二字,则可知拦江堰并非宋代所建,年代久远,建于汉唐。
       ……又嘉庆《志》栏杆堰灌区内出现有‘南江’称号的地名,而没有名为栏杆镇、栏杆村之类地名,综合前面的考证,故此认为,“栏杆堰”当是拦江堰。其灌区内的‘南江’当是拦江。”
       以上引自2015年第6期《邛崃经纬》47p:《回澜塔 栏杆堰名称的由来》一文

       笔者继后查阅民国《邛崃县志》获知:大南河拦江堰 为 先秦蜀守李冰所修。
       民国《邛崃县志》87~88p:“今查,夹门关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涯开小径,甚险,然则夹门关者,非限峦隔夷之关,乃导沫泄蒙之口也。
       秦太守李冰自笮道与濛溪分水。按笮道与严道相接,邛山与蒙山相连,其分水之处在今名山县连山西南,有石岗紧接大山之下,即蒙溪分水处也,自下望之疑为瀑布。
       有二水在此中分向,谓之分水岭。在分水岭之左者,即出夹门关而下者也,流入南河……查旧志,夹门关两山夹岸如门,一水中流,崖开小径,甚险。然则夹门关者,非限峦隔夷之关,乃‘导沫泄蒙’之口也!
       夹门关……岩纳二水,一水从伏牛山绕太和场而来,此水浊;一水从天台山经二龙溪,绕三角堰而来,此水清。清浊合流,又南纳名山县甘溪沟之水,至夹门镇,遂成巨浸,颇有灌溉。”
       又曰“从流溯源,其水路皆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所通正开导,冰又识水脉,盐泉伏利,皆冰所发。”
       〔大意〕
       宁缃说:李冰任蜀守时,并非只修都江堰,同时还筑分水岭引名山的“濛溪之水”,又在天台山筑“三角堰”引“二龙溪”之水,并且凿开今称“夹关”的山崖,合并发源于名山的“甘溪沟”水后,三条水源共同合并成今称的:白木江。“遂成巨浸”后,不仅船泊能上通至夹关,更重要目的是满足下游平原的农业灌溉!继而才有古称的: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
宁缃还说:“导沫泄蒙的大南河第一堰——拦江堰工程”和 开凿盐井,皆始于秦蜀守李冰。

       民国《邛崃县志》96p:“拦江堰,县东南七里,俗所谓大南河第一堰也。”

       时代背景
       晋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意欲伐楚,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公元前256年,经过商鞅变法富强后,一心统一中国的秦昭王,任命水利家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的任务便是根治蜀地水患以发展川西平原农业,为秦国最后灭掉楚国做好战略物资准备。
       〔注〕
       1、白木江至齐口时与火井江汇流,即古称的“邛江”,今称:南河。
       2、拦江堰:大南河在云居寺山下被一道人工水坝拦截,小半注入人工开掘的拦江,大半漫灌入大南河成为宽阔的河床和河滩,又分别称为“左河”和“右河”,相当于都江堰的内江和外江。

       笔者曾为此景吟诗:
       砖塔滩头镇,石堤河上斜。岸阔波涛卷,拦江左右分。
       石堤:约束水流的挡水建筑物。

       〔按〕
       《巧妙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的都江堰示意图》与 邛崃“大南河拦江堰”异曲同工,何其相似乃尔!
          1763160778262.jpg
       网络图片


       凡丁对望江楼百年绝对下联〈二〉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下联:兴贤街,兴贤路,兴贤街区兴贤路,贤路四通,贤士四通。

       〔注〕
       兴贤街:临邛镇中的古街坊,位于文庙以东的临邛城小中轴线上,北段为大北街;南段为兴贤街。
       街坊:城市中以道路 或 自然界线划分的居住生活区。
       民国《邛崃县志.庙祀篇》166p:“文庙之建,盖在明中叶……庙之左右,兴贤、育才二石坊,建在明正德年间。”
       兴贤坊:牌坊名称,原在文庙街东路口,现代重建的《兴贤坊》在街中段。
       兴贤路:即兴贤古街。
       贤:《词典》释义,德行、才能,或德才兼备之人。
       贤路:贤能被任用的机会。
       贤士: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

       〔大意〕
       邛崃文庙以东街区叫:兴贤坊(此处念fáng),为坊间名称。文庙以西街区叫:育才坊。
       即南街以西属于:育才坊;南街以东属于:兴贤坊。两个坊间之名皆始于明正德年间,两个坊间各含“兴贤”和“振文”之意。从城西北穿城入沟的文脉堰,将育才坊和兴贤坊两个坊间连在一起,是明清临邛城规划者的匠心独运!



       〔附图〕
       下列《兴贤坊》图片共五张,皆由 凡丁 手机拍摄于2025年11月12日
d13194292b8888f3b80eb8685a73e36.jpg
ad33ad39a92def645ef53135a205c45.jpg
61c4eb052bfcfb9f2f766a07b64ecc4.jpg
801d0efe989a1e8240df9d29594782a.jpg
[] 0f2c76ba9f59e9d53022521f85daf07.jpg
                                                                                             2025/11/15



2ab82d44348a44f8c294af7553c0a6d.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