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调县科协工作,当时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满天响。那些中央和省市的大厂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成立了科协。我们在完成乡镇科协建立的同时,也决定在县属厂矿成立厂科协。在县委的支持下,几个月的时间,大概有十几个厂的科协成立了。厂长任科协主席,科技人员任秘书长。这应该是成都市各区市县中率先开展这项工作并迅速完成的。颇受上面好评。我们通过科协这个网络,帮助这些厂联系中央和省市的大厂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帮它们引进技术和人才。做了一些工作。我也与这些厂,有了接触。印象中,当时比较活跃的厂科协是文君酒厂和阀门厂科协,邛崃茶厂科协。
邛崃是一个农业县,工厂并不多,而且主要是为农服务和农产品加工业。虽然这些厂很小,工资并不高,但一直是邛崃年轻人羡慕追求的职场。他们认为,进了这些厂,就端上了铁饭碗。后来,众所周知的原因,进行改制,这些厂有的卖了,有的关停,有的迁移,它们后来的情况,我不甚了了。
前不久,有朋友打电话,要我去农机厂看一看,进行田野调查。我去了,农机厂原大门还在,门两边立柱上的花岗石上刻的“国营邛崃县通用机械厂”,“国营邛崃县农机修造厂”,仍然十分醒目,但居然是繁体字。里面有居民楼,还有些坡旧木架房,已经成危房了。原来的厂房都已经拆除,成了停车场和菜地。已经完全没有厂的痕迹了。原来我看到的排列整齐的机床没有了,在车间,我和他们对话,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也没有了。
从后门到了阀门厂,我在里面走了两圈,阀门厂大概是邛崃保存最好的旧厂房了,还能看出原来的基本格局,------虽然,爬满了青藤。
在这里,我看到一张2006年的美人像挂历仍然挂在办公室,一个挂钟的指针,定格在两点四十四分,布满灰尘的原来厂里的通知告示依然挂在墙上,厂房的屋顶有的已经垮塌,阳光从窟窿里射下来,照在过去车间里那些残留的电风扇,行车,巨大的挂钩上,。。。
在屋外,那些青藤,肆无忌惮地生长,它们越过门楣,越过窗扉,将这些厂房覆盖,给人一种悠远沧凉的感觉。
听说政府将要对它进行改造,像成都东郊记忆一样,开发成一个文化场所,但愿阀门厂遗址能够涅槃,以另一种面貌,让人们记住临邛的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