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最后一个客人,把手机架在桌子上,声音开得很大,独自沉浸在一个接一个的视频段子里,神情专注,只在倒酒和夹菜的那一刻他才会转动一下眼角。
就这样,一人一桌,两罐黄酒,三个小菜,一台手机,喝至深夜。
我们这种小店没有固定的打烊时间,客人不走,我们也不好随便赶人,因为住家近,平常也无所谓,客人想喝多晚就喝多晚,我们奉陪,但今天昆山太仓来回赶车有点累,也想早点休息。
等其他客人散光后,我走过去递了支香烟给他,并说,老板酒量好的哇。
老板娘也适时笑着说:对呀,老板喝到这种微醺,正好可以回去陪老婆啦。
但他并未明白我俩的言外之意,竟然深深的叹了口气,双臂伸开,手扶着桌沿,头埋在两只隆起的肩窝里,摇了摇头,脸带郁色:“回家也是看手机,我们又不讲话。”
看着这哥们心事沉重的样子,我示意老板娘先回家,我来陪陪他吧。
我给他的烟还没点着,他却又跑过来给我发了根烟。
我坐在吧台里,他远远坐在门口,我们有一搭没一搭,遥遥相望聊着天,兴许是酒后吐真言吧,他似醉非醉的跟我说起他老婆。
他们结婚十八年,现在进入到一种几乎无性的状态,回到家两个人很少说话,睡觉时背对着背,各玩各的手机。
“唉,你说奇不奇怪,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同时玩手机,刷到的内容都是相反的。”
其实我不善于闲聊,大部分时间都是听他在说。
“她刷到的都是怎么对付老公,我刷到的都是怎么对付老婆。”
我附和道:对啊,这个是网络AI的算法,你对什么感兴趣,它就会拼命推你看什么。
他喝了口酒继续说:“我们也没兴趣吵架,也不是冷战,回家就是各玩各的手机。”
谁不是如此呢?我心想。
中年人的婚姻大都是这种平行状态,你过你的,我过我的,饭点搭个伙,睡觉搭个伴,把感情过成了交情,把家庭过成了单位。为了孩子,当成一份无法辞退的责任;为了面子,演成一场合不不了心又散不了场的戏。
喝了口酒,他恨恨地又提起他儿子:“一天到晚躲在房间里玩游戏,学习一塌糊涂。”
我能如何安慰他呢,只能沉默应对。
他说:手机害了我们整整两代人啊。
我想,真的是这样吗?他肯定也知道真正的原因,根本不在手机。
手机就只是一个工具,聪明人把它当做创造价值的平台,失意的人,才把它当做填补空虚的道具。
学生躲在手机里玩游戏是为了逃避繁重的学业,夫妻躲在手机里刷视频是为了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
夜已至深,他干掉了最后一口酒,慢慢站起来,与我作别。
我送他到门口,看着他摇摇晃晃的越走越远。
他或许从未意识到,喝酒和刷手机,本质上是同一回事。酒麻痹了神经,令人昏沉;短视频暂停大脑,关闭了思考。两者都是让人获得片刻的遗忘,从现实的诸多烦扰中抽身离去。
所以,成年人都是在最无助、最低落的时候喝酒上瘾,孩子们都是在学习落后,找不到存在感时沉迷了手机。
但是现实的生活,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躲也躲不掉,逃也逃不了。
这到底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婚姻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