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接到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集中村数位村民群众反映,称其乡村基础设施有严重问题。自从国家拨款在这里兴建农田灌溉蓄水池以来,70%的蓄水池都没有实际蓄水,人们每每走到蓄水池边看到的都是空空如也,看到的除了池底长满的青苔和淤泥外,哪里见得到灌溉农田的水?(附图) 据村民们反映,全村约30个蓄水池真正有蓄水功能的只有几个。原来,修建的蓄水池底地基浅,水泥质量差而少,除第一年勉强可以蓄水外,多年来一直不能蓄水,年久失修,没有真正得以灌溉农田,由于广安夏季炎热少雨,村民越来越不敢种水稻了,导致村里出现成片荒田的现象。
农田灌溉蓄水池常年无水。旁边立起的标牌上写着“水深危险,严禁下水!龙安乡 宣”
农田灌溉蓄水池常年无水。旁边立起的标牌上写着“水深危险,严禁下水!龙安乡 宣”
(农田灌溉蓄水池常年无水。旁边立起的标牌上却写着“水深危险,严禁下水! 龙安乡 宣”)
集中村5组村民自己打的饮用水井常年有水
(集中村5组村民自己打的饮用水井常年有水)
同时,据村民欧某等介绍,该村不少便民路(2018年乡村通路工程之一)存在质量差、长期缺乏维护等问题,阻碍着乡村振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记者一行在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集中村5组发现,这里的“便民路”平均只有90厘米宽度(附图),水泥浆在土面上的厚度约2厘米,不符合相关建设标准。放眼看去,到处坑坑洼洼、破烂不堪。倒是60多岁的重病困难户5组18号村民李万平,2003年自己请人一起抬石条块连接在房屋前的小路稍好些。
便民路平均只有90厘米宽
便民路平均只有90厘米宽
便民路平均只有90厘米宽
(“便民路”平均只有90厘米宽)
集中村5组的泥泞小路
(集中村5组的泥泞小路)
村民李万平2003年自己请人一起抬石条块修的一段小路
(村民李万平2003年自己请人一起抬石条块修的一段小路)
据了解,与之相反的是离农户李万平家相隔几公里外的广安区龙安乡集中村支部书记唐礼 家,却是很宽敞的村级公路修到家门口,并且院坝外就是一个大鱼塘。据称该大鱼塘系套取财政扶贫补助资金修建的,在村领导自己使用的同时接待上级单位公职人员来免费钓鱼,其他村民来钓鱼则收费。难道这些公路、鱼塘等在当初规划建设时是有关单位强制修在村领导家门口的?而同村偏一点、穷一点的地方求也求不来呢?(图为该村支部书记家<左一>门前宽敞的公路和大鱼塘)
图为该村支部书记家(前左一)门前的大鱼塘
(图为该村支部书记家<左一>门前的大鱼塘)
图为该村支部书记家门前宽敞的公路
(图为该村支部书记家 门前宽敞的公路)
据李万平介绍,自己于2025年10月中旬在成都医学院诊断不幸患肺癌,须持续进行治疗,医疗费用高,身边的老伴也年老多病,家庭经济负担极重,他近两年因病致穷,还欠了1万多元帐,因治病近三万元的积蓄也用光了(附部分医疗费图)。自己的儿子虽然是退役军人,但在部队受伤退伍后,打工被骗流落在外,甚至连退役军人事务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制作下发的“光荣之家”荣誉牌也被村里扣发没有领得到。同时,李万平因病导致身体残疾,二肢功能重度障碍,双手常年不停地抖动,症状为严重帕金森病,无法正常的生产生活。据李万平讲述,作为困难军人家属,他向龙安乡集中村支部书记唐礼等乡村领导申请过几次最低生活保障和修缮便民路,都被找借口推辞掉。目前就是路难行、病难医、生活困难 乡村组织不管的境况。并且更让他生气的是,在申请“低保”的过程中,自己的残疾证2029年5月才到期(附图),而广安区龙安乡民政所负责审核的黄臣刁难说该证件过期无效了。要知道,当初因为身体残疾亲朋好友劝他办一个残疾证,在有身体残疾证明的情况下,村里面说办理残疾证还须要村里盖章证明,为此还交了700元盖章,最后才领取到证件。办个证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花了自己辛辛苦苦卖粮食换来的冤枉钱。曾多次向村委会负责人及乡有关部门反映此问题,至今未能解决。作为最需要救助的群体之一,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与国家“应保尽保”的救助原则严重不符,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情况。严重违背了国家“乡村振兴”和“民生保障”的政策精神。
重症村民李万平病情诊断书
(重症村民李万平病情诊断书)
李万平部分医疗费图
李万平部分医疗费图
李万平部分医疗费图
(李万平部分医疗费图)
李万平的残疾证件
(李万平的残疾证件)
另据了解,近三年来,广安市广安区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达数亿元,以土地乡村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为主,将“窄田”变成“宽田”、“小田”变成“大田”,融修路、挖渠一体,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粮食增收增产和村道通行。地处龙安乡集中村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农田改造,但据当地群众讲,集中村5组的不少梯田坎已经垮塌,土坎、田坎比改造前还垮塌的多一些,周边的小路也没有拓宽,几乎没有人来过问。(附图片说明)
集中村不少梯田坎已经垮塌
(集中村不少梯田坎已经垮塌)
年初的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广安市全面促进城乡发展共兴共荣,和美乡村形神兼备,城乡基础不断夯实,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绘就宜居宜业美丽画卷。政策口号虽然好,但具体落实在乡村的时候,就大大的走样了。放眼全省各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乡发展“最后一公里”成为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 村里不少村民认为,该地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村领导等没有认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宗旨,未履行岗位职能职责,漠视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思想严重,导致党的惠民政策没有较好落实!恳望上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能够查处和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诉求,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公平正义!有关媒体进一步关注中。(张贵民 欧阳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