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25日,深圳口岸通关旅客已突破2亿人次,比2024年早了40天。这意味着,平均每分钟至少有466人正在跨越深港两地边界线。
“大家总说要提振消费。”11月1日,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深圳湾边检站政治处副主任黄钊半开玩笑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每天在这儿看到的,都是消费热情。”
作为亚洲最大的客货综合性公路口岸,深圳湾口岸在2007年投入使用前,是按照日均6万人次的客流标准进行设计的,黄钊的印象中,“今年以来日均客流量已经达到13万人次,今年暑假还创下了单日客流量20万人次的高峰”。
沿着曲曲折折的深圳河,在小渔村发展成大都市的数十年间,这些曾经遍布鱼塘、泥滩的所在,早已经成为深港两地交流发展的见证。
鱼塘、黄土地
“听之前的师兄讲,这边最早就是黄土地,一个口岸、一条大道、一片民房。”2025年10月31日,站在整夜通明的“出境厅”,皇岗边检站执勤八队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导员梁坚国说道。
如今从这里走过的旅客已经很难想象它曾经的样子。这座深圳市内唯一、全国首个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外,就是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县区——深圳市福田区,也是深圳的CBD。
历史留在皇岗边检站执勤十六队民警黄国春的记忆里。
35年前,还在读高中的黄国春应征入伍,离开福建莆田老家,赶赴深圳。那是1990年12月,皇岗口岸还在建设初期。黄国春记得,边检站入伍的新兵被安排住进铁皮屋里,周围是大大小小的鱼塘,遍地泥泞,能通行的道路少,来往的车辆更少。
1992年1月,邓小平到深圳视察,首站即选在皇岗口岸。当天,黄国春负责拍照。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毛毛细雨中听取通关数据汇报后,邓小平转身向边检站旗楼附近的大桥走去,停在了靠近深港分界线10米的地方,隔着一条深圳河,凝望对岸的香港近十分钟。
那次视察两年后,1994年11月,皇岗口岸开辟了两条货运通道,并率先试行货检通道24小时全天候通关。2003年1月27日,旅检通道24小时通关政策也在这里正式落地。自此,皇岗口岸成为全国首个、深港之间,唯一一个客、货均全天候通关的陆路口岸。
“现在从这里去香港就是一二十分钟,很方便。”三十多年后的2025年10月31日,在皇岗边检站的旗楼内,黄国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家去买个奶茶再回来,下了班去吃个饭又跑回来,根本不存在一条‘线’的问题。”
恢复“一签多行”
对于深港之间的人员往来,边检或许只是一个最终检验结果的地方。如果将出境流程向前延伸,在深圳罗湖区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近千平的大厅里依旧挤满了等待办理出入境业务的市民,免费的自助照相区前,数十人的队伍排成“几”字。
“现在我们平均一天办理的业务量是1200多件,其中95%都是港澳台通行证的办理。”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汪洋说。
深圳市下辖的10个区中,罗湖区是格外特殊的一个。罗湖、文锦渡、莲塘三个陆路通关口岸都坐落于此。在旅客通关进入香港之前,一张身份证大小的“往来港澳通行证”是必要的证件。它的正面写有常规的个人信息、签发机关和签发地点,背面则是印着有效期的“往来香港签注”。
“出入境政策恢复了以后,我们的办证量(比以前)是只多不少的。”汪洋介绍,要是赶上暑假或是国庆、中秋这样的法定节假日高峰,每天更是有超过1500人到此办理业务,“正常我们的行政时间是到下午6点”,但最近一段时间,汪洋和他的125名同事们已经习惯了新的办公节奏:工作日取消午休、傍晚延长服务时间1至2小时,每周六正常上班。
改变与2024年11月底公布的一项政策有关。经国务院批准,自当年12月1日起,凡深圳市户籍居民和深圳居住证持有人,都可以申请办理赴香港旅游“一签多行”签注,在1年内可不限次数往来香港地区,每次在港逗留不超过7天。
汪洋观察到,自从这项政策实施以来,周边的莲塘、罗湖两个口岸,通关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大概分别能达到14%和8.5%”,作为出入境办证单位,过去的11个月里,业务量也同比增加了17%左右。
为了拉动更多内地居民来港消费,2024年初,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李慧琼、田北辰等人公开提出,现行的“一周一行”限制旅客来港,希望恢复“一签多行”政策。
同年10月,作《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时,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明确表示,已向中央政府提出希望恢复深圳“一签多行”个人游签注,同时扩大“一周一行”个人游签注政策试点城市范围等,旨在“增加入境旅客”。
据统计,“一签多行”恢复实施以来,2025年年内,内地居民赴香港旅游人数明显增长,日均分别达到8.6万人次,与2024年相比提升16.2%。受此影响,节假日期间香港酒店入住率超九成,零售业、餐饮业收入增长两成以上。
不只惠及香港,在谷帆看来,“一周一行”改为“一签多行”,对深圳人和本地的移民管理机构来说“也是一个喜讯”,“因为他只要申请一次,这一年内就不用再跑来签注了”。
来自深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深圳全市共办理赴香港“一签多行”签注122万证次,这意味着每十个深圳居民中,就至少有一人不再需要为续签频繁奔波。
2025年11月1日,在位于南山区的深圳湾口岸,南方周末记者看到许多开往香港方向的小型私家车,后备箱中都塞满了新采购的蔬菜、花卉和日用品。而据黄钊和同事们观察,港人大量“北上”后,口岸附近餐饮、休闲场所备受欢迎。
“一号通道”
三十多年过去,深港之间的开放还远未走到终点。
2025年11月3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决定实施支持扩大开放服务高质量发展10项创新举措,“支持促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生产要素高效跨境流动”即为其中之一。
从诞生历史来看,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似乎天然带有合作的基因。20世纪90年代,因深圳河水患频发,深港两地决定采取共同治理的办法,将河道裁弯取直,形成了一块0.87平方公里、被深圳河新旧河道合围的土地,称作“落马洲河套地区”。
2017年1月,“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正式提出前夕,深港两地政府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决定将南岸的香港河套地区,与位于北岸的深圳皇岗口岸片区、福田保税区一起,规划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简称“河套合作区”),共同开发。
中锃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总裁谭志明还记得,2023年,正是听到了香港特区政府有关河套合作区的宣传,他决定将已经发展成熟的项目搬到深圳,落在福田保税区内。彼时,吸引他的,除了这里的税收优惠,还有规划中的一系列人员往来、物资往来的便利条件。
两年后,规划中的一系列举措正式落地。
前述公告中写明,自2025年11月5日起,凡是在合作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等机构工作的内地人才,经合作区深圳园区管理部门备案后,都可以在免提交人才证明的情况下,申请办理3年多次有效往来香港、澳门人才签注。
与此同时,皇岗、福田口岸还会为合作区设置专用的“一号通道”,为经常进出合作区的园区内企业机构工作人员提供边检快捷通关便利,为因重大项目、重要活动等需紧急进出合作区人员提供预约通关服务,为运输科研物资进出合作区车辆开设绿色通道,优化通关查验方式,提升科研物资通关效率。
“相比以前过关回到沙田,现在走‘一号通道’节约了45分钟。”2025年10月末,在位于福田保税区的办公室里,中锃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总裁谭志明如是谈到新政所带来的影响。
南方周末记者蒋敏玉
责编钱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