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杨村镇青虚村的青虚山寨遗址,因其丰富的历史遗存与深厚的文化底蕴。2019年1月10日,青虚山寨遗址被列为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分布面积达六万余平方米,如同一部镌刻在险峻山崖上的史书,默默讲述着从唐至清的岁月沧桑。
青虚山地势突兀,四周绝险,风景壮丽。遗址内,历史层叠累积:南麓保存有唐天宝年间(公元756年)仆射王廷亿的石椁墓,是研究唐代葬制的重要实物;山体本身更是南宋末期川北地区抗元斗争的重要古寨堡遗址,承载着不屈的民族记忆。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光绪年间营建的南北寨门与寨墙。这些建筑依山崖而筑,结构精巧,雕刻华美,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至今仍坚固如初,未见变形开裂,展现了清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同时期的双松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谨,中轴线上的天王殿(采用抬梁式梁架)与藏经楼(重檐歇山顶)等建筑,工艺精湛,功能明确,是清代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近现代的范克成墓也为研究川北地区佛教历史与传统墓葬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 青虚山寨遗址的成功入选,不仅提升了对该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级别,也为公众探寻历史、开展研学旅游提供了重要场所。
网评 | 守护青虚山:在历史层叠中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 当青虚山寨遗址正式跻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与历史启示。这片占地六万余平方米的土地,以其跨越唐、宋、清乃至近现代的历史堆积,生动诠释了何谓“历史的层叠”,何谓文明的韧性。
从唐代仆射的石椁墓,到南宋抗元的古寨堡,再到清代巍然屹立的寨门、寨墙与梵宇琳宫,青虚山仿佛一个微缩的时空走廊。它告诉我们,历史并非单一的叙事,而是由不同时代的智慧、抗争与信仰共同编织的锦绣。那百余年来“不走样、不鼓裂”的清代寨墙,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先民们因地制宜、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实物教材,无声地诉说着何为质量,何为传承。 尤为可贵的是,青虚山将“阳春白雪”的官式墓葬、军事防御体系,与“下里巴人”的民间信仰场所(双松庙)、僧侣归宿(范克成墓)融于一体。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融,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与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剑阁的、广元的,更是四川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展示,将青虚山打造为历史教育、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高地,使其成为筑牢文化自信、滋养地方发展的宝贵资源。守护好青虚山,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根与魂,就是承接历史,启迪未来。(刘晓君 苏东华 文/图)
來源:河南日報社頂端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