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启超到蒋经国,民族艰难的政治进步(转)
清末的“人大”如何与政府博弈
清末资政院成立于1910年。职能上相当于英美的参众两院,也类似于我们今天有立法之名的人大和蒋经国的立法院。
资政院的成立,为数千年中国所未有,是近代以来政治体制现代化在中央层面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的立宪派,在中国议会立宪的零公里处便有极精彩的表现。第一届资政院自1910年10月3日开幕,长达三个月的会期,可以说充满刀光剑影。立宪派与清政府折冲樽俎,虽不似革命党以会党搞江湖式的武装暴动,但却比后者更有效地推进了政治体制的内在转型。
资政院的建制在各省地方叫咨议局。根据以上权力分配原则,地方咨议局负责政治,督抚负责行政。
立宪派在政坛上一出手就显出一种难得的“政治成熟”,有谋略、有纲目、有步骤。既然你清政府接受立宪,就得按照立宪规则来游戏,除非你耍横。当然,你可以一次耍,也可以两次耍,甚至可以三次耍;但不能次次耍,那对自身也不利。只要不耍,它就不是立宪派的对手,只能被立宪派牵着鼻子走。如果历史不吝啬时间,多来一些这样的回合,清政府难免不走上英伦式的政宪之路。这是中国政治现代化最好的开端或路径,比之革命党的“三民主义”,它显然富有更充分的现代政治资源。
然而,在立宪与革命的较量中,后者终究以枪响占据了历史优势。于是,历史就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
直到蒋经国走上舞台。
注:本文题目所以用“清末的人大”,意在以清末的资政院和今天的人大作比对。刚刚过去的两会,我们见识了从不投反对票的倪萍委员,见识了建议给国民手机和电脑装监控软件的沈长富代表。他们和以上那些资议员在政治品质上的差距,就是我们今天和1910的差距。这个差距有多大,以及我们为什么会“进步”地走到了今天,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明年枪响一百年,两岸都声称要隆重纪念;我却独自提前纪念清末立宪一百年,并不断在想:那个以“共和”标榜的革命,到底给苦难的20世纪开了一个什么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