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水如画

2010年蓬安将策划“百牛争渡,千鸭戏水,万鸟腾江”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8 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22日 13:17 新闻出版报


    1998年6月27日四川《南充日报》周末副刊在第一版
右下角登出了一篇《跌了一跤服姜汤百岁老人长新牙》的
社会新闻。《南充日报》社摄影记者谢奇看了本报这则新
闻,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
4天后,谢奇背着摄影器材风尘仆仆地赶到蓬安县海田乡,
向乡上干部一打听,谢奇惊了一跳,这竟是邓四平炮制的
一篇假新闻。

    直面新闻造假者

    采访邓四平是我们由来已久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
准备,我们利用8月1日这个双休日询问了“小猫误拨电话,
耗去话费千余元”一文的采写经过。海田小学邓文峰老师
安了部电话,邻居钟德亮家的猫拨了“18-16”字样,邓
文峰的妻子罗海英误认为这是1816元话费,其实这是时间,
猫不拨也要显示的。我听说此事后,认为是新闻,可登报,
于是写出了文章。

    说到《杀鸡得金块你说怪不怪》一文的采写过程,邓
四平是这样讲的:海田乡4 村7社胡和平在街上补鞋,6月
8日碰到邓四平去上早自习,遂向他兜售金子。胡和平对
邓四平说金子重27克,价值3000余元,金块上面还有个“
金”字。邓问胡和平金子是哪来的,他说是杀鸡杀到的。
根据上面的这些龙门了,邓四平于是写出了《杀鸡得金块
》一文,为使读者相信,他又凭空编造了胡和平所在村土
质含金量高,鸡长期啄食泥土、石子、金子难于消化就在
体内沉淀下来的所谓“专家”分析。

    “你想出名,找我总对!”

    邓四平经常有文章见报,自然成了海田乡的“名人”
,他常常口惹悬河地给街坊邻里讲自己创作的事情,吹到
得意处总爱冒出一句口头禅:“我想叫谁上报就上报。”

    海田乡计生干部陈天军在济渡乡工作的时候协助打捞
过一个落水者的尸体。善于联想的邓四平马上想起了本乡
的吕文斗喝醉酒在河边洗手掉入河中淹死的事情,虽然吕
文斗在1994年8月就被淹死了,但这并没影响邓四平的发
挥,他凭想象写出了《计生干事陈天军英勇救人》的稿子。

    两周过后,省、市的一些报刊陆续登出了陈天军英勇
救人的动人事迹,海田乡的群众也议论纷纷,陈天军到邓
四平处要来样报一看,果然自己上了报,被救者是自己从
没听说过的吕福清。陈天军问为什么要写“吕福清”,“
谁问就说救的是你父亲,”说起吕福清谐音“你父亲”这
个名字来,邓四平满脸得意。

    “报社有哥们儿”

    邓四平到处发新闻稿子,却从没找过学校和乡上有关
单位审核盖章。海田中学的一位领导大为不解,曾不止一
次问邓四平不盖章怎么能发稿。邓四平很神秘的告诉这位
领导:“我在报社有哥们儿。”据我们调查,帮助邓四平
发稿的并不是什么报社的“哥们儿”,而是他私刻的一枚
“蓬安县海田乡报道组”的公章帮了他新闻造假的大忙。

    邓四平新闻造假屡屡穿帮,在社会上造成极为不良的
影响,海田乡党委研究追缴了邓四平私刻的公章。在海田
乡党委副书记邓茂元处,我们见到了邓四平的这位“红哥
们”。这枚章雕刻极其粗糙,印模大小不合规范,字体乱
来,连印章中心的五角星都雕刻得歪歪斜斜。反复查看这
枚假公章,我们真不敢相信它竟能蒙骗那么多见多识广的
编辑、记者。

    “新闻允许20%的虚假”

    邓四平是1989年考进四川蓬安师范学校的,在学校期
间就狂热地从事文学创作。迅速出名,邓四平逐渐走上了
编造假新闻的道路,也就是他说的“炒”作之道,以至后
来把自己都“炒”糊了。

    对自己写的那些假新闻,邓四平不认为是造假,他振
振有词地说这都是“处理”和“加工”,他说他的作品都
是经报纸副刊写的,副刊的“广闻类”中就包括珍闻、轶
事,这些珍闻、轶事允许20%的虚假,听着邓四平述说自
己的“创作理论”,我们除了无法平静心情之外,那就是
摇头叹息......   邓旭、李永谦

发表于 2010-4-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听说,山水如画在六岁的时候,还强奸过一头水牛!
支持姚局长 发表于 2010-4-7 17:01


好搞笑!

“支持姚局长”竟然是邓四平君的马甲!
蓬安第一才子,好有创意哟!

不过,往自己脸上抹狗屎,就太恶心了!

昔日得志忒轻狂,不可一世刀笔枪
自小不孝爹和娘,欲盖弥彰露丑样
只认钱财不认理,枉自一手好文章
众叛亲离不思悔,唾沫淹死见阎

发表于 2010-4-1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巢,以及一朵血染的菊花   文 / 邓四平

  
  
  一朵血染的菊花,在秋风里的大唐凄美地绽放。殷红的血色穿越千年的时光。一路诗意地搏杀。冷月。孤心。金戈。铁马。雄风万里。睥睨天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柄熠熠的长剑,在缤纷的落英中壮美地闪耀。寒冷的光芒浸透青史的纸背。一路豪情地抒写。侠骨。柔情。铁血。江湖。铸剑为笔,笔立千仞。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位不第的落魄书生,双眼蓄满悲愤的泪水,飒飒的西风,吹拂瘦弱的身躯和褴褛的青衫。蕊寒。香冷。飞舞的彩蝶,点缀冲天的壮志。
  官逼民反,无道当伐。
  一位山东荷泽盐商家的子弟,冲天的义愤填满悲愤的胸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聚八人而席卷天下。在九月的劲风里,笑尽百花的懦弱和无能,满城的金甲,恰似冲天的香阵,一个王朝的身影在擎天的壮志里轰然坍塌。
  南征北战,血染疆场。好男儿何须马革裹尸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苦短,少年心事当拿云。
  一朵血染的菊花,在秋风里的大唐凄美地绽放。殷红的血色穿越千年的时光。
  莫以成败论英雄。
  一个悲壮的文人,他用冲天的香阵谱写了一曲最壮美的史诗。
  一个悲剧的英雄,他用百万的甲兵演绎了一幕铿锵的历史舞剧。
  一个真正的男人,他用铁与血的冷酷书写了精彩而短暂的人生。
  一个笑傲江湖的斗士,他用气壮山河的气概和豪迈,挑战了一个王朝的可耻可怜可悲与可笑。
  一柄熠熠的长剑,在缤纷的落英中壮美地闪耀。寒冷的光芒浸透青史的纸背。
  成者王侯。败者也并非尽为寇。
  一朵血染的菊花,凄美地凋零。我心滴血。泪眼婆娑。豺狼当道,虎狼无情。山东自古出伟男,泰山历来多英豪。虎狼谷的秋风里,一朵血染的菊花,宁死不屈,战地黄花分外香,冲天的香阵依旧令长安胆寒千年万年。虎狼谷的怀抱里,一柄熠熠的长剑,顶天立地。气冲斗牛,更气贯长虹,与日月争辉,与泰山竟高。黑夜茫茫,繁星闪烁。菊花凋零,长剑当歌。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一位不第的落魄书生,双眼蓄满悲愤的泪水,飒飒的西风,吹拂瘦弱的身躯和褴褛的青衫。蕊寒。香冷。飞舞的彩蝶,点缀冲天的壮志。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一位山东荷泽盐商家的子弟,冲天的义愤填满悲愤的胸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聚八人而席卷天下。在九月的劲风里,笑尽百花的懦弱和无能,满城的金甲,恰似冲天的香阵,一个王朝的身影在擎天的壮志里轰然坍塌。
  我钦敬所有的英雄。英雄是永远不死神奇可敬的传说。
  我鄙视所有的蝇营狗苟者。蝇营狗苟者是行走在世上即使侥幸成功也是最为可耻的笑料。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群星闪耀。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英雄黄巢,一朵血染的菊花,虽死犹生。千年以后,你依旧活在一个巴蜀孩童的心里。
  英雄黄巢,一柄冲天的长剑,虽死犹荣。千年以后,你依旧活在一个山水如画的地方。
  
  2010年4月12日写于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巢杀人辨
(2007-11-15 11:58:20)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黄巢起义杀人七杀碑历史事件张宏良分类:还原历史

近读张宏良教授博文,张文中谈到一种妖魔化伟大历史事件及其领袖人物的文化现象,他称之为“七杀碑”文化、刽子手文化。话说明末清初,入川的清军几乎杀光了四川人,300多万四川人被杀得只剩下一万多人。为了把杀光四川人的罪行推到40年前就已战死的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头上,就有人编造了所谓的“七杀碑”,把张献忠的话“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篡改为“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把张献忠妖魔化为杀人魔王。后世历代御用文人学者为掩饰反动集团对人民的残暴屠杀,无不仿效编造“七杀碑”的手法,“七杀碑”也就成为中国刽子手文化的经典。其实,这种“七杀碑”文化、刽子手文化由来已久。对于“黄巢杀人”,又何尝不是如此!1981年本人在《历史知识》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小文章,或可作为民间观点的补充、史料的佐证以及对“七杀碑”故伎重演的回应,故在这里将旧文重发。

?/P>

我的家乡,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谚:“黄巢杀人八百万,错杀凡间半个人。”何谓“半个人”?据说黄巢所杀的人中,大都是该当死罪的“妖孽”,只有一个怀孕的妇人,她本属于该杀之列,由于她被杀了,腹中所怀的胎儿也就跟着屈死了。这个还未出世的无辜的小生命,就算是被错杀的那“半个人”。这首民谚的意思说得很明白:“黄巢杀人八百万”,多则多矣,然而,几乎没有错杀的。

当然 ,无论是“八百万”之多,抑或只是“半个人”,都不过是民谚中夸张手法,而且传说也不足为凭。但这首民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爱和憎,反映出历代劳动群众对黄巢和“黄巢杀人”等历史问题所作的形象而公正的评价。

与劳动群众的这种看法相反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和那些“清高通达”的士大夫。他们总是恶毒诬蔑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对“黄巢杀人”也大肆渲染,横加诽谤。唐禧宗时的宦官杨复光攻击黄巢起义军说:“毒流万姓,盗污两京。”当时,剑南西州节度使高骈也诬称黄巢是“以焚劫为良谋,以杀伤为急务”。新、旧《唐书》,都是把《黄巢传》置于全书的末尾,与安禄山、史思明等“逆臣”的传放在一起。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加以贬斥,黄巢义军在历史上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

《资治通鉴》上说王仙芝、黄巢起义时,“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当黄巢统率义军浩浩荡荡开进长安那一天,民众“夹道聚观”。当时尚让代表义军出来向市民讲话,大意是:“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但安居无恐。”而且义军“见贫者往往施与之”。这些事实批驳了所谓“毒流万姓”之类的无耻谎言。

据《资治通鉴》记载,黄巢义军初入长安时,“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镇压的主要是少数的皇室贵族、达官豪富。黄巢建国称帝时在颁布的政令中说:“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这有力说明,黄巢义军对待唐朝廷中的旧官吏,也是比较谨慎的,采取了有所区别的政策。当黄巢义军退出长安重又攻入城后,“怒民(实指大地主、大商人)之助官军”,曾采取某些镇压措施,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所谓“洗城”之说,实属夸大。

黄巢义军攻入长安时,晚唐著名诗人韦庄正在长安应举。他是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目击者,事后,他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就真实反映了黄巢义军占领长安时的情景。尽管《秦妇吟》诗中攻击黄巢义军,而在叙述黄巢义军重新攻占长安前后的那些诗句中,除了写战役之后城里缺粮的情形外,并没有什么“洗城”之类的描写。相反,韦庄倒是认为唐王朝的“官军”的抢劫远比黄巢义军更甚。诗人借一老翁之口说:“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就连官修的史书也不得不承认唐王朝的“官军”惟以奸淫剽掠、残害民众为事,纪律坏极了。《资治通鉴》上说,“官军”第一次反攻长安时,“军士释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新唐书》上也说,黄巢义军退出长安后,封建割据势力的方镇兵曾“互入掳掠”。由此看来,“以焚劫为良谋,以杀伤为急务”的,倒正是唐王朝的“官军”,而不是黄巢义军。

当然,我们也无须讳言,黄巢义军也杀了一些人。这当中也可能避免不了有误杀或滥杀的现象发生。过去,有人曾断定,黄巢义军的杀人纯系“子虚乌有”;或者对此避而不谈。这都是不足令人信服的。

我们既反对对于农民起义军的恶毒诬蔑;同时,也要尊重历史事实。对于历史,还是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态度。

(原载《历史知识》双月刊1981年第6期)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13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959350_34785724.gif

发表于 2010-4-2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鸭戏水,有问题,污染嘉陵江水质!
不要让嘉陵江变成第二个“府南河”!!
发表于 2010-4-29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支持
发表于 2010-4-2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2、山清水秀潇湘韵,人杰地灵乌石情。
    作者:邓四平  
    手机:12605242134 宅电:0514—5322130      
    电子邮箱:dsp212@133.com
    身份证地址:四川省蓬安县建安街23号3单元12号  
    身份证件号码:21262316472123141
    中国工商银行蓬安县支行牡丹灵通卡号码:
    3222,0223,1200,003637
    作者工作单位及通联地址:
    (335200)四川省蓬安县文化馆办公楼302室   
    (作者系四川蓬安县作家协会秘书长)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