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舒童

【讨论】禁酒驾VS酒文化 白酒到底要不要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喝酒是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
然而喝酒驾车出事的,分两类,一是有钱人,我有钱我怕谁。二就是中低收入人,我没钱我怕谁。
现行的法律处罚很难有效遏制醉酒驾车,所以应当将现行行政处罚提高到刑事处罚。
饮酒驾车判6 个月有期徒刑,醉酒判1年有期徒刑,因饮酒致人死亡判5年,因醉酒致人死亡判10年。
后果严重的判死刑。

发表于 2010-3-23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泸州老酒坊
提醒您:
开车严禁看美女!
无聊人士2 发表于 2010-3-16 16:05



    ··········

发表于 2010-3-2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禁酒驾.jpg

发表于 2010-3-23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驾驶证上应当印制:珍爱生命,酒后不得驾驶!!!!!!!!!!!!

发表于 2010-3-2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避孕套”,好耍,贴切!有关部门该从这里下手关。否则就只有关酒厂了!

发表于 2010-3-2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0-3-2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酒害死人,不要喝酒,酒醉聪明人纯粹是假话!!!!!!!!!!!!!现代社会以人为重!!!!!!!!!

发表于 2010-3-23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酒文化的确渊源流长,不过中国也有仁义礼智信的博大精神,我很少看到酒后开摩托车的,说明还是知道喝醉酒开摩托对自己生命有威胁。。。酒后驾车就是漠视他人生命。。。应该坚决制止酒驾,加大处罚力度。。。酒后驾车就是不仁不义

发表于 2010-3-23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喝

发表于 2010-3-23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人酒后失控用自动武器向人群疯狂扫射打死打份无数,这个人事后可以判过失杀人(比交通肇事重吧)因为他非主观意识杀人而且也没有向哪个人实施了描准射击。这个判决无论有多大争议做为法官也是理直气壮的。哈哈好玩吗?这叫打死白打;赔偿!他们家除了几个空酒瓶一无所有,家国赔偿!够不上。

发表于 2010-3-23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发表于 2010-3-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广告有水平和酒瓶,

发表于 2010-3-24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16253_1200x1000_0.jpg
泸州老酒坊
提醒您:
酒后驾车的后果

发表于 2010-3-24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216254_1200x1000_0.jpg
泸州老酒坊
提醒您:

酒后驾车的后果

发表于 2010-3-2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声讨“酒驾” 更要倡导“不劝酒文化”


    8月15日起,全国展开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出重拳整治“酒驾”。各地严查“酒驾”雷厉风行,而仍有些“酒迷瞪”在高压政策下呈现铤而走险、无所畏惧和“我麻醉,我开车,我有理”的状态,看着那些在镜头下丑态迭出的“酒驾”行为,再看看“溺死在酒杯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发人深省的告诫,我更希望多倡导“不劝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酒大国”,每饭必酒已成了社会文化。“感情深”就要“一口闷”,对脾气了就应该让朋友喝个“天翻地覆慨而慷”。酒精麻醉中,什么交通规则,什么生命敬畏意识,什么交通危害,都被扔到了九霄云外,而且大家都愿意这样麻木,要酒不要交通安全。有这种无所畏惧的酒文化,即使“酒驾”能销声匿迹,也是暂时的风平浪静。“严查”过后,“酒驾”仍会死灰复燃。
  这就需要多倡导“不劝酒文化”,注重宴请气氛,更要注重安全规劝,“开车就应该不喝酒”;注重盛情款待,更应该注重安全提醒,“为了自我和他人安全,不喝酒更是一种君子风度”;甚至当朋友想喝酒的时候,也应该及时劝阻,“开车就不要喝酒”。如果这种做法在平时会被觉得别扭,现在,借助“酒驾”整顿,正好可以大力推广这种文明风气,而不能用豪饮代替热情,用麻醉代替冲动。
  “不劝酒文化”不是不让喝酒,而是谨慎喝酒、安全喝酒、开车不能喝酒,而不是比拼喝酒、面子喝酒和开着车也敢玩命喝酒。酒只能是润滑剂,而不能是迷魂汤;只能是助兴伙伴,而不是祸害杀手。将喝酒和家庭和睦、交通安全和社会和谐连在一起,而不能用“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将豪饮和家庭责任、家庭幸福连在一起,而不要铤而走险,淡忘最起码的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
  这方面不乏积极的例子,比如春节期间浙江省搞的“不劝酒行为”,颇受赞誉,不少市民还为此创作了“不劝酒词”:“喝酒不强求,情义心中有;老酒虽没有,真情到永久”;“有风度的喝酒碰一碰,有品位的喝酒润一润”等。杭州的孩子也积极撰写“不劝酒童谣”:“新年过节不劝酒,身体健康乐无忧,酒杯来,摇摇手,健康来,点点头。”以书信的形式规劝长辈春节不劝酒。
  “豪饮就是有能量”的社会观念早已淘汰,在文化交往全球化、文化观念多元化和多层面交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安全、交通安全、文明理性、感情幸福和精神快乐,显然,劝酒文化就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酒杯不大能勾魂,酒盅不深害死人”,所以,“不劝酒文化”应该得到更多更积极的推广,将酒文化与现代交通安全结合起来,达到敬酒不劝酒、“以茶代酒”和“喝酒不强求,安全心中留”的文化新境界,“酒驾”行为

发表于 2010-3-24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讨“酒驾”,更要倡导“不劝酒文化”




    8月15日起,全国展开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出重拳整治“酒驾”。各地严查“酒驾”雷厉风行,而仍有些“酒迷瞪”在高压政策下呈现铤而走险、无所畏惧和“我麻醉,我开车,我有理”的状态,看着那些在镜头下丑态迭出的“酒驾”行为,再看看“溺死在酒杯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发人深省的告诫,我更希望多倡导“不劝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酒大国”,每饭必酒已成了社会文化。“感情深”就要“一口闷”,对脾气了就应该让朋友喝个“天翻地覆慨而慷”。酒精麻醉中,什么交通规则,什么生命敬畏意识,什么交通危害,都被扔到了九霄云外,而且大家都愿意这样麻木,要酒不要交通安全。有这种无所畏惧的酒文化,即使“酒驾”能销声匿迹,也是暂时的风平浪静。“严查”过后,“酒驾”仍会死灰复燃。

  这就需要多倡导“不劝酒文化”,注重宴请气氛,更要注重安全规劝,“开车就应该不喝酒”;注重盛情款待,更应该注重安全提醒,“为了自我和他人安全,不喝酒更是一种君子风度”;甚至当朋友想喝酒的时候,也应该及时劝阻,“开车就不要喝酒”。如果这种做法在平时会被觉得别扭,现在,借助“酒驾”整顿,正好可以大力推广这种文明风气,而不能用豪饮代替热情,用麻醉代替冲动。

  “不劝酒文化”不是不让喝酒,而是谨慎喝酒、安全喝酒、开车不能喝酒,而不是比拼喝酒、面子喝酒和开着车也敢玩命喝酒。酒只能是润滑剂,而不能是迷魂汤;只能是助兴伙伴,而不是祸害杀手。将喝酒和家庭和睦、交通安全和社会和谐连在一起,而不能用“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将豪饮和家庭责任、家庭幸福连在一起,而不要铤而走险,淡忘最起码的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

  这方面不乏积极的例子,比如春节期间浙江省搞的“不劝酒行为”,颇受赞誉,不少市民还为此创作了“不劝酒词”:“喝酒不强求,情义心中有;老酒虽没有,真情到永久”;“有风度的喝酒碰一碰,有品位的喝酒润一润”等。杭州的孩子也积极撰写“不劝酒童谣”:“新年过节不劝酒,身体健康乐无忧,酒杯来,摇摇手,健康来,点点头。”以书信的形式规劝长辈春节不劝酒。

  “豪饮就是有能量”的社会观念早已淘汰,在文化交往全球化、文化观念多元化和多层面交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安全、交通安全、文明理性、感情幸福和精神快乐,显然,劝酒文化就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酒杯不大能勾魂,酒盅不深害死人”,所以,“不劝酒文化”应该得到更多更积极的推广,将酒文化与现代交通安全结合起来,达到敬酒不劝酒、“以茶代酒”和“喝酒不强求,安全心中留”的文化新境界,“酒驾”行为就有望得到彻底根治。

发表于 2010-3-30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禁酒令”应破“酒文化”圈套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0-03-11  责任编辑: 栗栗

作者:佘宗明

“公务消费中的酒无论如何应属于奢侈品,而且酒的花销在吃喝费用中占相当高的比重。”浙江团代表郑玉歆昨天呼吁,国务院应出台明文规定,除特殊场合外,公务消费应全面禁酒。(3月10日 《都市快报》)

公款吃喝,向来是公款浪费的大头,为人们深恶痛绝;而酒水开支,又是海吃海喝中的罪魁。给公务消费下“禁酒令”,无异于扼住挥霍公帑的要害,给公款消费“瘦身”、“节流”之举,当被称道。

然而在“现实国情”的礁石面前,几多期许,都化成了不堪一触的浪花。公务消费全面禁亦不例外,它触到的这块“国情”石,名叫“酒文化”。两千年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浪漫文化气息氤氲在现实里,凝结出了“聚必小饮”的民族文化习俗。酒意味着交情达意,酒关联着待客之道,席上应酬酒成了必需品,无酒不成宴。

在公务接待中,“酒文化”的影子也未曾消散过。在觥筹交错、你来我往间,官员们或许是淋漓尽兴,不少公事也在酒席里迎刃而解。可这里寻不到半点文学意蕴、浪漫色彩,有的只是酒道文化的失落,和国家财产流失之痛。

利用公款吃喝无度,是在间接践踏百姓的血汗,侵犯公共利益,积弊至深。许多权钱交易、暗中寻租,都是滋长于斯的。结果“酒精泡掉斗志,酒桌滋养贪腐,酒杯碰出和气”,公务接待成了灰色腐败的“美其名曰”,它败坏了政风官风,也在百姓和官员间拉开了一道信任的裂口。在调查中,“公款吃喝”还仅次于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之后,列在“公众最急切希望解决的腐败问题”的第三位,殊见何其惹人憎!

给公务消费戴上“禁酒令”的紧箍咒,给官员划定“不得逾外”的应酬界限,无疑可以削减公务开支,减少无谓的浪费,也能节省粮食资源,更重要的,是抑制灰色腐败,端正官员作风,挽回政府公信,弥合跟民众的信任裂痕。都说“醉酒误事”,禁了酒后,人们的公仆们也不至于“丢魂忘形”,连本职都抛之脑后了。

公务消费禁酒,堪称利国利民。但触犯了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也必然会引起打着“酒文化熏陶,委实难戒”旗号的反对声。“酒文化致禁酒不可行”论的悖谬在于,公务喝酒究竟有多少“为民谋利”的真正考量?为何就不能像美国那样,要喝酒私人出钱,让“公家的归公家,私人的归私人”,杜绝中饱私囊?说到底,公务禁酒是“不愿为之,非不能也”,“酒文化深厚”只是人情社会中官员们为兜售权力证劵不愿戒酒,打出的幌子而已。

公务消费“禁酒令”不应折腰于“酒文化”的借口前。冲破这层利益圈套,公务消费才能离“公务浪费”渐行渐远,公共财政也会如卸重荷。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