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难忘的童谣、儿歌 象我们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书读得不多,但童年快乐的时光却让人难以忘怀。现在我人到中年,又得二娃,总想把我们那时的快乐传达给他们。但现在的娃儿,哪里有我们那时的条件。 人民公社那时候,集体生产,娃儿又多,大人们在一起劳作,细娃儿在一起玩耍,每天成群结队,快乐无比。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天大地大,到处是我家;上山下河,自得其乐。我7、8岁时,门前那条1、200米宽的巴河就到游过去,还以在险滩大浪中冲滩显摆。现在的娃儿,生活在高楼车流中,随时都受到来自现代文明的威胁,一刻不能离开大人的视线,生怕有个三长两短。 我们那时的人,是野生的,生命力顽强;现在的人,是拴养的,大人们总是这样那样不放心。一来娃儿少,大多是独苗,受不起折腾;二来确实是威胁、伤害无处不在,没有一个大人对孩子能做到放心地让他玩乐、生活。 我们那时候,没有多少娱乐形式,但老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儿歌、童谣,却给我们带来快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 记得有一首“张打铁,李打铁”。说的是“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姐姐拿剪子把我的耳朵掐个缺”。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姐姐要拿剪子把我的耳朵掐个缺,只觉得朗朗上口,“掐个缺”还非常可笑。 最近在网上一搜,原来这“张打铁,李打铁”还有出处,儿歌中的张和李是暗指张献忠和李自成。张献忠幼年学过铁匠,要造反时,他姐姐劝他说:你造起反来我们还能活吗?张献忠说:姐姐不用着急。唱《张打铁》歌,自己免难。于是这首歌便传散开来了。但这首儿歌各地有不同版本,有的很长,也很上口,但我还是觉得我小时候这个版本有趣。 还有一首叫“斗虫虫”的,虽短,但也很好玩。玩法是,大人将小孩放于两膝上,两手捉住小孩的两只手,小孩两手握拢,伸出两根食指,两指尖边斗边说:斗虫虫,咬手手,谷鸡谷鸡――飞罗。作为大人来说,我现在就总觉得没多少意思,但我小时候咋个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就那么快乐呢?现在与我二娃一起做,逗得他也咯咯大笑,不做累不放手。真是儿童有儿童的心理,与大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现在有的儿歌流传不下去,可能也与儿童心理有关。 记得有首“偷水缸”的,也非常有趣。我们院子时一群小朋友,到天黑就一起扯长声音吼:三十晚上大月亮,强盗进屋偷水缸,聋子听到瓦片响,瞎子看到翻院墙,哑巴起来一声吼,拜子(腿有残疾的)起来追一趟。追到垮二岩,把强盗的屎都撵出来。特别是其中的笨贼偷缸,聋子听。。。瞎子看。。。,哑巴吼。。。拜子(腿有残疾的)撵等反语的应用,把看似不能的事,搞得风趣幽默。 小时候,我们还爱做“拈中指姆”的游戏。将自己的右手五指作拢,用左手将右手包住,只留右手的五个指尖,让其它小朋友猜哪根是中指母并拈出来,谁输就要被打手板。于是拈指母的小朋友便说: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要吃人,黑了要关门,门对门,虎对虎,恰恰拈到中指姆。也有狡猾的小朋友便将中指母倒下去,另一个小朋友便始终拈不到那根中指母;但输多了就发现,原来中指母是藏起的。发现作弊后是要受罚的。于是受罚后又改变方式,有意将中指母不放在五根指母的中间,或将粗些的中指母肉往紧里压,总之不能让人一眼看出来,这也是小朋友间的斗智斗勇。 还有很多记不全了,比如“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巴篓,提到井门口。。。。。。。”后面还有的就不记得了。 有一首“推磨,扬磨,推个磨儿细不过。。。。。。”也只记得这几句。 应该还有很多的,只是一时记不起这么多。这些上辈人传下来的童谣、儿歌、游戏,现在的很多大人也忘记了,好多的小朋友听都没听过了,很是可惜呀! 此文希望能勾起大家对儿时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