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记者回复高坪区黄溪乡党委、政府:
1、本网收到响水滩村群众的反映,派出记者深入该村调查,结论与《南充光棍村被贫穷》一文中提到的相符合。几个基本事实不能回避:首先是四川新闻网南充频道本网记者 宁文胤采写的《上下联动 助响水滩库区群众脱贫 》说的:“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引起了高坪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前不久,高坪区委书记吴宗麟带领区财政、交通、民政、畜牧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库区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库区群众脱贫致富之策,要求区乡两级要以“富民强村”活动为载体,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库区群众进行帮扶,实行部门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分年度落实到相关部门,力争三年内让库区群众脱贫。
在区交通部门的帮扶下,该村首先启动了公路建设,目前,一条长3.43公里的村道公路路基工程已完工,两条7公里的社道公路也已全面启动,6月底前可实现村社都通水泥路。”很清楚,说的是2009年6月底村社都通水泥路,记者2010年3月20日在现场看到,的确没有通水泥路,只有土路的雏形。
2、高坪区东升自来水厂每年解决2000元补助,解决了3年,钱打到了村上,可是没有到村民手中,村民联想到有可能被乡政府吃了。这是有可能的。那么事实很可能村上截留了,暂且不提。
3、2010年3月,国家的粮食直补政策依然按照人均不到0.2亩土地的标准来补贴,每年只有不到20元,有的家庭甚至出现了只领几块钱的直补款,显然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体现在:如果不修水库,直补款家家都是几百元;修了水库占了地,按照现有耕地来补助,几块钱能干啥?政府每年补助1.3万斤粮食,是啥概念,1200余人分下来,也就10多斤粮食,如今发的是钱,没人也就10多元。库区群众为国家作了贡献,到头来饭都吃不饱,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政府有义务优先解决,可以参照高坪区磨儿滩水库的模式啊,凡是被占了土地的,按照被占前的粮食产量折算成钱补助,这就公平了。现在是你占了别人2亩地,本来2亩地可以产1000多斤粮食,却补助几十斤粮食,谁服气?乡政府的回复中“1、3社的粮食直补资金我们均按国家政策按时足额打卡兑现到了农户手中。”,没有错,记者也是客观报道的。
4、高坪区委书记吴宗麟去该村的时候,竟然没有一组、三组的村民参加座谈会,乡政府根本不通知村民。富民强村活动中,响水滩村硬化村道公路3.5公里,新修组道公路8.9公里;发展种羊养殖大户13户,发展能繁母猪养殖大户5户,发展竹林鸡养殖大户33户;建集中供水站14处……完全没有一、三组村民的份儿。记者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扶贫政策?
乡政府在回复中避重就轻:只说在1、3组已新建2条6.2公里社道公路,新规划发展薄壳核桃67亩,正在组织实施;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已在1组新建集中供水站3处。你不是说通水泥路吗?5组、6组都通水泥路呀!你的核桃产业什么时候才不正在组织实施,而是已经实施了呢?区委书记来该村视察工作,为什么没有1、3组的村民代表?你怕村民把真实的情况说给书记吗?
5、1、3社现有人口376人,对5个符合五保条件,17个符合低保条件的群众已纳入了五保或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这根本就是托词和借口,什么叫应保尽保?这个村376人,人均0.19亩地、人均收入1000多元,国家的粮食直补等款项加起来只有几十元,你叫人家怎么生活?即使特批全部纳入低保,都不过分!
6、乡政府说:“近年来该村在区委、区政府及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所取得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记者在1、3组没有看见,反倒是在2、4、5、6、7、8组看见了。扶贫一个村,不能这样片面!地方政府难道不知道整村推进的道理?乡政府还说:“当然,由于黄溪乡地处偏远,环境较差,加之自身财力弱,发展相对滞后,要改善城乡面貌、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全乡群众致富增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做到平均用力。”多么冠冕堂皇的词语,它这是要告诉1、3组村民,因为不能平均用力,只能先把领导最先接触、最先看得到的地方做好,这就叫形象工程。可是,1、3组村民才是响水滩村最急、最盼、最愿扶持的地方。记者当然愿意看见一个充满朝气、人民幸福安康、人人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新黄溪呈现在世人面前,可是至今没有看到。只看到扶贫政策被人为扭曲。
7、乡政府如果真是“虚心接受,择善而从”,就必须做好一下几件事情:一、派人倾听1、3组村民的真实想法,了解群众的意愿,哪怕是你们不愿意听的。你们自己都明白,1、3组村民到区政府、到市政府上访,被你们接回来了几次??二、派人到高坪区磨儿滩水库考察,借鉴库区群众的生活安排经验,别人是怎么运作的,为啥那里的群众不上访呢,为什么那里的群众真正致富增收了呢?三、争取2010年10月1日之前,实现村社通水泥路,这应该不难。四、把2、4、5、6、7、8组的产业项目也在1、3组推广开来,多养羊、多养猪、多养鸡。不要再搞假了,什么目前,该村已建成核心种羊场1个,发展种羊养殖大户23户,养种羊495只;发展能繁母猪养殖大户8户,养殖能繁母猪100头;发展竹林土鸡养殖户33户,养殖黄溪竹林鸡5000只;建立起了100亩“黄溪贡米”优质稻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了产、供、销,责、权、利紧密相连的联接机制,仅此一项就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目标。你们自己扪心自问,这些数据背后有多少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