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ys抄手

[群众呼声] 能够代表我们营山的名人都有哪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帽批发商”杨毓培
过万重山 发表于 2010-3-24 17:30



    这个人属于给营山抹黑的人哈。

发表于 2010-3-24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式枚
   
  于式枚,字晦若,祖籍广西贺县,明初迁来营山
  光绪六年(1880)于式枚中进士,以庶吉士人庶常馆,三年期满,御试,用为兵部主事。
  北洋大臣李章慕于式枚之才,条陈调为北洋差遣。于式枚在北洋任职十余年,有关奉章文牍多出其手。光绪二十二年(1896)于式枚随李鸿章参加俄皇加冕典礼并出访德、法、英、美等国,国后授礼部主事,由员外郎授御史,升给事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助奕、李鸿章签订辛丑和约,清帝赏于式枚五品京堂,充任政务处帮提调,大学堂总办,译学馆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鸿胪寺少卿督广东学政,后改提学使,于式枚力辞,乃受命总理广西铁路。光绪三十三(1907)抉升为邮传部侍郎。
  当时,政潮激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朝野上下均言推行西法。于式枚虽钦命为考察宪政大臣出使德国,对推行西法却持自己的见解,曾两次上疏。向清帝陈言,主张实行宪法。他认为中国固有的成法,有的是与立宪制度相符合的,不可一概否定,如法无常规,必生乱子,而今国事日非是官吏不遵法制以扬其长,不查民情而革其弊的缘故。他主张要象日本德国君主立宪那样,取彼之上我之短,以史大权旁落,国民干预朝政。他认为国政归于一人则臣民无非分之想,散于众则臣民有竟进之心,不然将会步法国革命的后尘而失败。他向光绪帝建议实行宪政,当兴教育,备人才,择识大体有声望的大臣出任疆吏。他一再政拽出日本明治维新搞二十年才得成功,中国立宪不可急躁冒进,至少应以十年为预备立宪之期,则大局可定。于式枚陈言受朝廷嘉纳,先后被调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
  上海政闻社法部主事陈景仁,主张立宪非常激进,闻于式枚的条陈后,急电告朝廷,请定三年内召开国会,罢于式枚职以谢国人,受到清帝严旨饬责,被撤销职务。于式枚又进言,国家改革处于定之时,央政权应坚定统一。国民识政体知法意者极少,骤然拥有宠大政权的地方议会,横亘于政府与国民之间,纵使被选者不尽是营私武断之人,而国家政权落于落于少数人手中,劫持中外大臣,后患不可胜言。于式枚又用德国君主立宪制度进谏,逐条进行驳议。先后翻译普鲁士宪法全文、官制、位号、等级和两议院新旧选举法,上奏朝廷。
  宣统元年(1909),于式枚从德国考察回国,因病告假。张之洞奏荐于式枚堪大用,复任为吏部侍郎,不久转学部侍郎,总理礼学馆事,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
  于式枚生性耿介,宽和待人。营山县城禹王宫是湖广籍人的会馆,与于氏宗祠权一墙之隔,为争一墙之地,互不相让会馆诸姓人众钱多势胜,于氏族人欲仗于式枚之力以兴大讼。于式枚回书并引“千封书信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相劝。于氏族人见于式枚无助讼之意而息讼,会馆诸姓为官高位显的于式枚豁然大度所感亦罢争斗之念,双方言和,至今传为美谈。
  清亡,于式枚不仕,侨居山东青岛。民2年(1913),清史馆成立,于式枚担任纂修清史稿总阅。未几病终,年63岁。

发表于 2010-3-2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豁,遭川爷说完瓜了。 :sleepy:
发表于 2010-3-24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发表于 2010-3-24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名人风采点照片就了解个人情况

发表于 2010-3-2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剧能手-----余龙
川剧名丑精英----舒井宝
国家二级编剧及演员----郑朝刚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td][/tr]





[/table][/td][/tr]
[/table][/td][/tr]

[/table]共 18 个名人风采  首页 上一页 ...
川爷 发表于 2010-3-24 17:55


当代营山艺术家合集!牛,人才济济啊!

发表于 2010-3-24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品以下的莫弄起出来

发表于 2010-3-24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帽批发商”杨毓培
过万重山 发表于 2010-3-24 17:30



    这个...人不..不..不是营山.山的人..人样?

发表于 2010-3-2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杨贵妃最能代表营山

发表于 2010-3-24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了。

发表于 2010-3-2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山开国少将李布德
 

    李布德,四川省营山县人。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 ...
川爷 发表于 2010-3-24 17:07



    这个少将听说得太少了!!

发表于 2010-3-2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熟悉郭子,郭蓉,邓锡侯,何其宗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式枚
   
  于式枚,字晦若,祖籍贺县,明初迁来。
  光绪六年(1880)于式枚中进士,以庶吉士人庶 ...
川爷 发表于 2010-3-24 17:51



   现代较多,民国以前的呢?比如于式枚,这个典故多好啊!

2015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0-3-2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其宗
   何其宗:1943年3月生,四川营山人。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1988年何其宗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曾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66年任师警卫连排长、1969年任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参谋,1978年任副团长兼团参谋长,1979年任团长。1980-1982年就读于军事学院完成班。后历任陆军第31师参谋长师长,1983年任陆军第11军副军长,1984年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92年11月至1999年4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共第13、第14届中央候补委员。

  另:1992年3月20日至4月3日,北京召开全国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搞不搞改革是大会的焦点。面对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容,在人大会议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率先喊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同时,杨白冰直接授意《解放军报》发表题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社论,公开表示“坚决响应小平同志号召,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旗帜鲜明地支持邓小平。在总参系统中头一个响应的就是副总参谋长何其宗。

发表于 2010-3-2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晓得有那些,我来凑个热闹

发表于 2010-3-24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侯文才
   
  侯文才(1553~1635),字用吾,营山县城东郊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赴京参加礼部会试,获第一名,出任湖广茶陵知县。为官期中,用自己的薪俸帮助清寒子弟读书,每月课考,为他们批改文章,学者多有成就。
  万历三十五年(1607)茶陵大旱,民食艰难,朝廷竟额派禄米4万余石,南京兑漕运脚价银2380两,且限期紧迫,催收甚急。侯文才写明灾情,上奏朝廷,始得豁免,后升任直隶顺德府同知。府辖九县灾害频繁,饿殍载道。有人主张等上面拨来粮款再行赈灾,侯文才说:如果等上面拨粮,不上十天,就要饿死很多的人。于是出傣银400两拨至九县。在侯文才的带动下,九县的官吏也纷纷分俸救灾,民赖以安。
  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夏旱,入秋又遭蝗灾。朝廷拨米35万石,并借近属库银赈灾,命侯文才领取。按道路的远近照例侯文才该领争800两的补助金,他却封识存库,作为今后备荒之用,朝廷因其廉明,并任文才为云南林雄知府。
  楚雄的女女有喜游惰不习女工的风俗。侯文才便教她们纺纱织布。出巡县邑,让差役鸣锣喝道,以便察听织布声。楚雄一带因此有了土布的生产,妇女们游惰之习也有所改变。楚雄府所辖的黑盐井南安银矿,每年按例要给知府提取一笔数量可观的酬金,侯文才坚辞不受。
  侯文才辞职归里后,在县城东郊观音桥侧建一书室,阅读经史,教授子侄。宅旁的观音桥年久失处,纱水过河,常溺行人,侯文才捐资重建,行人称便。三百多年来此桥尤存。今已改作公路桥

发表于 2010-3-2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牛人!

发表于 2010-3-24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只是听说老邓,老杨,老何是四川一个生产队的,另外几个是上海生产队的***,上海生产队的看不惯四川生产队的,结果你们都知道,不说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