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遮光罩影

(纪念川剧人郑朝刚同志诞辰71周年)病床上的报告 作者:郑朝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次在三兴乡演<<船>>这个戏,突然下起雨来.观众戴起斗笠,打上雨伞,仍是满满一场人.骨干演员李兴东说:"这么大的雨,观众都没走,我们不能放流啊,不认真演出,良心上过不去."这句话得到所有演员的支持,大家都说:"对,如果放流,在良心上对不起观众."心直口快的丁建国接着说:"那个不认真演出,莫怪老子不客气!"这场戏大家演得很认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二天离开三兴场时,乡党委全体同志帮着剧团搬道具上车.很多观众问:"你们下次好久到我们这里来?你们演得好,下次来多演几场!"我们下乡演出这样顺利,除了我们演的戏适合农民的口味,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以外,与县领导的关心支持也分不开.分管副县长赵润双同志,一有机会就给各乡、镇领导打招呼,剧团下去时请他们热情接待,安排好演出.有时剧团在下面碰到具体问题,他也亲自打电话同有关乡、镇领导联糸.领导的关心,对我们既是安慰,又是鞭策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5年12月中旬,剧团在离县最偏远的山区合兴乡演出,碰上几天下大雪,逢场天赶场的人寥寥无几.演出售票只卖了40元,连一天的柴米钱都不够.人可以走下山,道具怎么办呢?幸好供销社来了一辆小贷车.我们请司机把我们送往柏林乡,他满口应承.我叫师兄李生义去准备酒菜招待司机.哪知一窝蜂地吃下来就是70多元.跟着吃的人,嘴巴一抹就走了.哪来钱给呢?第二天我厚着脸皮去给食堂老板下话,说过几天派人把钱送来.这位吴老板冷言冷语地说:"堂堂国家剧团几十块钱都欠帐,实在没钱,我招待."我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住地,听到有人在说:"公家的钱,干部吃得我们也吃得."啊,原来他们对干部陪吃有意见.到了柏林乡,我同支部书记李兴富,副团长邹德昌商量后,决定了两条:第一,我们不搞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第二,不管吃多少钱,客人部分公家负责,参与者自己给百分之五十.昨天晚上在合兴吃了78元,公家报26元,其余的在我团长的工资里扣除.有人说不该扣我一个人的.我说我是团长从我做起,不搞下不为例那一套.这就成了剧团招待应酬的一条制度,为节省开支起了很好的作用.后来,上面的客人来了,大都在我家吃便饭,很少去花公家的钱.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调动演职员下乡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多演戏,演好戏,我们实行了浮动工资,搞按劳付酬.对工作任务重,责任心强的巫小莲、罗彦、曾向春、丁建国等上浮一级工资.这对稳定剧团,留住人才起了一定作用.对奖金我们也拉大档次,不搞平均主义,不让主角的和付出劳动多的同志吃亏.1994年,我们演连台戏<<刘氏四娘>>,城乡收入都好,当年的奖金我提出一等奖100元,二等奖50元,三等奖20元.当干部吃点亏,不评一等奖,只评二、三等奖.我在会上讲了这个意见后,有师兄说:"我该评一等奖,不然......"我接着说:"你评一等奖,我又评几等呢?"他说:"你们干部评特等奖嘛!"我说;"我们三个干部没有一个一等奖,只评二等和三等."他说:"既然是这样,我刚才的话就当没有说,听你们的!"我宣布获奖者名单后,都觉得合理,大家都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地工作,没有说长论短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的下乡演出,既教育了群众,我们演职员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一批爱团爱艺的骨干.他们甘愿吃苦,安于清贫,乐于为农民服务,为戏剧事业献身.如象丁建国,以往纪律性差,管你批评也罢,打旷工也罢,他都无所谓,是全团共知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现在他成了剧团骨干,主动承担主角.有位女同志想去深圳挣大钱,他主动去作思想工作,把她留了下来.李兴东从小热爱川剧艺术,基本比较扎实.因为他女儿在芙蓉花剧团当学生,这个剧团也想他去,他曾几次想离开剧团.但看到剧团下乡演出时群众的热情踊跃,就放弃了离团的打算.何风华是正式合同工,西充县人.她的嗓音、唱腔、身材、刻画人物等方面并不比大剧团的演员差多少.当她看到自己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在观众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地位,也就把营山当做第二故乡,安下心来演戏.谢朝荣又演戏、又创作、还搞联络工作.他创作的小品<<真情>>、<<后悔莫及>>、<<山旮旮来的小保姆>>搬上了舞台,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还光荣加入了中国***.人称老黄牛的***员陈万寿,今年58岁,一把弦乐好手,他既管档案,又兼过几年会计.工作任劳任怨,说话做事讲原则,都夸他是剧团难得的好同志.还有我们的管家李小育,既当会计又管大、二衣箱,有时还穿群角,管理账务非常认真.有次,因创作需要,我事先未打招呼就买了一部<<中国通史>>,她硬是不报销,叫我把钱垫起以后再说.实际上她是去问上级的财会人员,象我这类情况可不可以报销.还有我的几位师兄莫继培、苏朗清、左华林都把剧团当做自己的家,主动为剧团办的茶馆掺茶.工资自己挣,还要向剧团上缴一定,为剧团分忧解愁.有了这批好同志的支持和奉献,不愁川剧事业不振兴啊!我向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敬意和谢意!五六十年代我们的老一辈戏剧工作者,创造了营山川剧团当年的辉煌.今天,我们要依靠现有这批同志巩固发展己有的成绩,并创造二十一世纪未来的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民的艺术事业是无限的.我能以有限的生命为无限的戏剧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总算没有白活这世人.现在,我虽不能与同志们一道在广阔的戏台上跃马扬鞭,冲锋陷阵,但我愿在病床上用微弱的声音为大家呐喊助威:同志们-----加----油-----啊!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完稿于病中

[发帖际遇]: 遮光罩影在论坛原创版块又发新帖,系统奖励金钱85元.
发表于 2010-3-28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转营山延茂、永尧同志阅。我意朝刚同志事迹可广为宣传,对推进你县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请斟酌。奇葆。

发表于 2010-3-28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真正的川剧人,赞一个!

发表于 2010-3-2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朝刚(1939—1998)岳池县花园乡人,1954年高小毕业后,考入营山川剧团跟高伯川学武生。1962年到省川剧学校进修,师承名小生彭海清,回团后继续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提高。
《病床上的报告》全面总结了他本人和营山县川剧团艰苦奋斗的历程,他病危时还写下了:“我留恋当年戏装的风韵,农村饭菜的香甜,稻草地铺的温暖,这才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诗句,表达他对倾心热爱,毕生奋斗的戏剧事业的眷恋之情。
1998年3月13日,郑朝刚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舞台。

发表于 2010-3-28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沙家浜里面演郭建光的演员---郑朝刚同志!

发表于 2010-3-2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转营山延茂、永尧同志阅。我意朝刚同志事迹可广为宣传,对推进你县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请斟酌。奇葆。
真的不懂科学 发表于 2010-3-28 13:22



    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还在流鼻涕呢

发表于 2010-3-2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营山县川剧团的《乞丐与状元》,印象很深。
发表于 2010-3-29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为后来者留下了好多启迪,不知他们领会了吗?
发表于 2010-3-2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铁色高原


    呵呵,你说得对,你说得对,那时我真还在流鼻涕。看了很感动,胡前辈是真艺人,比现在那些上蹿下跳的郭德纲、周立波强不知强多少倍。重新缅怀、宣传一下老同志,教育下一代振兴川剧,也没有错嘛。

发表于 2010-3-29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他演革命样板戏''海港''男主角---高志扬.演得好,完美塑造出工人阶级硬骨头的形象.深受好评!其中有一句台词''工农的儿子高志扬''.最后人们把他改唱成工农的儿子郑朝刚.虽然当时是笑话,但好多人现在还记得,也可体他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值此缅怀朝刚同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川剧人郑朝刚同志诞辰71周年
发表于 2010-4-1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岳哥上柱香。

发表于 2010-4-2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山要发展旅游业,恢复剧团,振兴川剧整顿太蓬山的佛教加强管理是根本。

发表于 2010-4-2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还真没怎么看过川剧

发表于 2010-6-6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营山县川剧团

发表于 2010-6-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时候,我听说过,真的,现在营山没有了,好可惜哟!
何时才能重建营山的川剧团哟!
期待???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