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下乡演出,既教育了群众,我们演职员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一批爱团爱艺的骨干.他们甘愿吃苦,安于清贫,乐于为农民服务,为戏剧事业献身.如象丁建国,以往纪律性差,管你批评也罢,打旷工也罢,他都无所谓,是全团共知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现在他成了剧团骨干,主动承担主角.有位女同志想去深圳挣大钱,他主动去作思想工作,把她留了下来.李兴东从小热爱川剧艺术,基本比较扎实.因为他女儿在芙蓉花剧团当学生,这个剧团也想他去,他曾几次想离开剧团.但看到剧团下乡演出时群众的热情踊跃,就放弃了离团的打算.何风华是正式合同工,西充县人.她的嗓音、唱腔、身材、刻画人物等方面并不比大剧团的演员差多少.当她看到自己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在观众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地位,也就把营山当做第二故乡,安下心来演戏.谢朝荣又演戏、又创作、还搞联络工作.他创作的小品<<真情>>、<<后悔莫及>>、<<山旮旮来的小保姆>>搬上了舞台,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还光荣加入了中国***.人称老黄牛的***员陈万寿,今年58岁,一把弦乐好手,他既管档案,又兼过几年会计.工作任劳任怨,说话做事讲原则,都夸他是剧团难得的好同志.还有我们的管家李小育,既当会计又管大、二衣箱,有时还穿群角,管理账务非常认真.有次,因创作需要,我事先未打招呼就买了一部<<中国通史>>,她硬是不报销,叫我把钱垫起以后再说.实际上她是去问上级的财会人员,象我这类情况可不可以报销.还有我的几位师兄莫继培、苏朗清、左华林都把剧团当做自己的家,主动为剧团办的茶馆掺茶.工资自己挣,还要向剧团上缴一定,为剧团分忧解愁.有了这批好同志的支持和奉献,不愁川剧事业不振兴啊!我向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敬意和谢意!五六十年代我们的老一辈戏剧工作者,创造了营山川剧团当年的辉煌.今天,我们要依靠现有这批同志巩固发展己有的成绩,并创造二十一世纪未来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