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37|评论: 34

国际油画大师-南充常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油画大师-南充常玉
常玉.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南充。
  1919年赴日本。
  1920年勤工俭学到巴黎。
  1921年与徐悲鸿、张道藩等留法学生组织“天狗会”。
  1925年作品入选法国秋季沙龙。
  1931年为法文版《陶潜诗集》作插图。
  1932年被列入《1910-1930当代艺术家生平辞典》第三卷:
  ]933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画展。
  1938年因兄丧返国,同年返回法国。
  1948年由法国赴美,居留美国纽约。
  1950年在纽约举办画展,次年返回巴黎。
  1955年作品参加巴黎独立沙龙。
  1964年应台湾教育部邀请,在台举办个展。
  1965年在巴黎友人家中举办个展。
  1966年因煤气中毒,去世于巴黎寓所。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中君子》
花中君子.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中君子》
花中君子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玉《花中君子》创中国油画拍卖最高纪录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09:19 云南日报
  新华社香港4月8日电(记者廖翊)在8日于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场上,一位亚洲私人收藏家以2812万港元的天价将常玉油画《花中君子》买下。

  “这是意想不到的喜悦!创造了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苏富比亚洲地区执行总裁司徒河伟对媒体记者说。司徒河伟主持了上午的这场拍卖。据悉,这幅油画此前估价为500万至700万港元。

  《花中君子》是中国著名旅法画家常玉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也是他去世前赠给友人张易安女士的两幅作品之一。画面表现的是“花中君子”荷花在盆栽中的姿态。常玉将中国书法的灵动线条娴熟地运用于画布上,表现了荷花的素洁和清雅、自由不羁的力与美。有评论认为:“这幅画,捕捉到了常玉生命中凄凉的时刻,荷花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对故乡中国的思念。”

  司徒河伟透露,这场拍卖总成交价为1.3亿港元,超出预期的近3倍,打破了3月底纽约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成绩,创造了苏富比同类拍卖的新纪录。

  “从纽约拍卖的巨大成功,到今天的更大惊喜,证明了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屹立于世界舞台。这几年来,我们见证了世界拍卖市场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新拍项的诞生。我相信,这个市场将持续兴旺。”司徒河伟说。

  在当天的拍卖中,廖继春的油画《台南孔庙》、林风眠的油画《荷塘》均以74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吴冠中的油画《舟山渔港》以504万港元成交。

[发帖际遇]: 天下南充人早餐吃了碗卤粉,花了金钱9元.


[发帖际遇]: 天下南充人早餐吃了碗卤粉,花了金钱9元.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裸女
四裸女.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名常有书,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顺庆的富商家庭,1910年即与赵熙习画,长于书法的他,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1919年常玉与徐悲鸿、林凤眠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并于1919年赴日时在东京展出其书法作品,而获当地杂志刊载推荐。常玉自20岁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到巴黎,至67岁辞世,大致都住在巴黎,仅于1938年短期回国。1921年与徐悲鸿、张道藩等留法学生组织“天狗会”。 1925年作品入选法国秋季沙龙。1931年为法文版《陶潜诗集》作插图。1932年被列入《1910-1930当代艺术家生平辞典》第三卷。1933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画展。1938年因兄丧返国,同年返回法国。1948年由法国赴美,居留美国纽约。1950年在纽约举办画展,次年返回巴黎。1955年作品参加巴黎独立沙龙。1964年应台湾教育部邀请,在台举办个展。1965年在巴黎友人家中举办个展。1966年因煤气中毒,去世于巴黎寓所。他是早期知名海外画家之一,亦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异数,因为他擅长画画,却是以顽童心理、游戏心情在作画。他画画不讲究书法、画理,而是随性所之、随兴所至,画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绘画对常玉而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发泄。常玉从最熟悉的中国艺术投入另一个崭新的西洋艺术领域,以中国绘画的基础不断地摸索追求,巴黎艺术派别林立,艺术家各领风骚,终于成就常玉简练流畅的特殊绘画风格。
  常玉的女人体作品表现角度与常人不同,他以裸女整个身体轮廓表现内心的风景,他笔下纤细裸女不多,大都是丰满肥硕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体冰肌的女人体也都是脂润肌满,风韵张杨。
  在巴黎侨界,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儿,留法中国画家常玉倾慕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女士,徐悲鸿在巴黎时经常因为生活小事起疑不悦,尤其是妻子蒋碧薇和常玉的偶尔交往,常使他心存芥蒂。所以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徐先生是“小心眼儿”,称常玉是他的“情敌”。
  在当今华人画界,常玉和徐悲鸿的画作并插云际,各领风骚,一度交替刷新中国油画拍卖纪录。今年四月,在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会上,常玉的油画作品《花中君子》以2812万港元成交,一举打破华人画家油画拍卖记录。今年七月,徐悲鸿的名作《愚公移山》由北京翰海公司拍卖,以人民币3300万元成功易主,拔得头筹。因此有人说,徐悲鸿和常玉这两位绘画大家生前是情敌,身后还在继续交锋。 
  常玉留法勤工俭学时到巴黎,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而是在咖啡馆里画画。常玉一生大起大落,从花花公子瞬间变为流浪者,他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不媚世俗”的理念,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时,仍默默无闻、不被赏识。而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中国式的莫迪利阿尼。
  常玉在巴黎死得凄惨,一生追求精神自由
  对于国内的人来说,徐悲鸿尽人皆知,常玉别说在百姓当中,既便是在业内,也很少为人所知。常玉1901年(另说1900年)生于四川南充,他少时家境富殷。1919年(另说1920年,也有说1921年)常玉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到达巴黎。他与徐悲鸿、林凤眠熟稔,常玉的艺术观点却与他们不同,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画画,走着另外一条绘画道路—从画坛、画廊和巴黎人的生活中去了解法国现代绘画的脉络,以此为基调从事艺术创作,并坚持此理念一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常玉四川南充家中的兄长去世,他的经济状况也急转直下,始料不及的变故,使常玉从花花公子瞬间变得一贫如洗,生活很是艰辛。他曾经做过陶器,也干过以商补艺的生计,还曾在巴黎和柏林从事过宣传体育事业的活动,但都没有多大的收效。1938年欧战即起,常玉的经济状况如雪上加霜,他还继续定期地举办展览。三十年代他曾参加过法国秋季沙龙、法国独立沙龙,特别是在欧洲地位很高的法国杜勒里沙龙(Salon des Tuileries),常玉在巴黎有了不小的影响。据巴黎的老华侨讲,常玉那时本该已经成名了,但常玉最终未能真成名。
  四十年代末,常玉曾在纽约呆了一年半的时间,他的作品未能卖出去,他又回到巴黎,继续忘我的从事艺术创作。常玉的作品后又被入选法国独立沙龙,但反映平平。常玉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也越来越孤独。1966年8月12日凌晨,人们发现常玉已经死去,因煤气泄漏死在他蒙帕纳斯(Montparnasse)工作室里。常玉默默无闻、不被赏识的在巴黎终其一生。
  常玉的动物作品,多表现苍茫大地,古道绵绵,或黄沙漫道,渺无人烟的苍凉情境。画中在无边的空旷辽远的苍穹中,只有那小小如沧海一粟孤单的动物,观者无不感到这位异乡游子晚年的孤独和凄楚。
  从裸体到风景,常玉的心路历程
  常玉在巴黎一边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一边坚持不懈的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从常玉的绘画风格来看,他始终没有改变个人的创作理念。常玉的早期绘画作品多重于裸体创作,表现形式有油画,有水彩,有水墨,也有炭笔,总体以白色和粉色为主调。他的绘画笔调洒脱,行笔畅逸,使人能感觉到常玉在遵循中国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在努力试图突破传统格局的束缚而倾力探索。
  常玉的女人体作品一反常人裸体画的表现角度,他以裸女的整个身体轮廓表现他心内的风景。常玉笔下的纤细裸女不多,大都是丰满肥硕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体冰肌的女人体也都是脂润肌满,风韵张杨。他绘画中的背式女人体特点独具,画中的女人有的独眼视人,若有所思,有的欲言又止,眉宇间还夹杂着冷眼相观、不屑一顾的神情。有的作品女人体的青丝发髻最为招眼,体态含羞带怨,颇有作者“不可向人语,独自暗神伤”的自怜情态。
  常玉的风景动物作品,创意和意境也很特别:画中多表现苍茫大地,古道绵绵,或黄沙漫道,渺无人烟的苍凉情境。画中在无边的空旷辽远的苍穹中,只有那小小如沧海一粟孤单的动物,动物有时急行、有时缓步,或深思、或徘徊。它们要往哪里?它们心在何方?乡关何处?使观者无不感到这位异乡游子晚年的孤独和凄楚。
  常玉一生都极为坎坷,他画的画根本就卖不出去,为了艺术理想,他又不去按世俗的观点而创作,以致他在蒙巴那斯的家中被煤气熏死的时候,仍然是一贫如洗。常玉至今虽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但他在台湾,在法国以及欧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常玉是中国的莫迪利阿尼式的人物,生前潦倒而死后荣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常玉本想去台湾办个展,几十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前运抵台湾,但是因为签证时护照问题未能成行。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常玉的许多代表性作品都被留在了宝岛,成为当代人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心路历程的重要凭证。
  常玉的静物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画中的花朵大都孤单无力,残花败韵、强撑姿色,像失去母亲的孩子般孤单寥寂,无依无靠,直叫人有“残月伴秋寒,冷冷清清”的凄凉感。
  常玉的墓冢缘和身后事
  八十年代,台湾的不少画商因为常玉的遗作而暴富,一些有良知的人士还专门到巴黎,在很不容易的条件下,找到常玉所住楼房下的中国餐馆的打工者,这些人都已年过花甲。画商听过他们的叙述,终于在巴黎的一个贫民墓地里找到草草埋葬的常玉坟墓。我听朋友说,就在画商去的那一年,也正是常玉的尸骨马上就要被墓地所有者清除掉的时候。巴黎的墓地有年限限制,常玉死后朋友凑钱给他所买墓地的年限,也恰恰就到这一年。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台湾画商此时到了巴黎,出资为常玉的墓地又买下了二十年的使用权,一生孤苦潦倒的常玉也因此能暂时的瞑目一段时间了。
  常玉1966年在巴黎去世的时候,他的作品成捆地出现在巴黎的拍卖市场,售价仅数百法郎,八十年代以后单张的售价已涨至数万法郎。巴黎著名的画廊西尔德画廊和东方画廊,在常玉去世后举办了两次他的作品个展,影响逐步扩大。巴黎吉美博物馆前年举办的常玉作品回顾展,把常玉的宣传力度推到了高潮,使常玉在欧洲的影响更加宽阔、深远。
  常玉是中国早期旅法画家流亡在域外的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是中国式的莫迪利阿尼,他同时又是一个为自己艺术信仰而自由创作、成就斐然的绘画大家。时光荏苒,珠玉蒙尘,吾辈拂拭有责,赋珠宝于重辉,常玉是一颗不可湮没的东方明珠。
  常玉的背式女人体特点独具,画中的女人有的独眼视人,若有所思,有的欲言又止,眉宇间还夹杂着冷眼相观、不屑一顾的神情。有的作品女人体的青丝发髻最为招眼,体态含羞带怨,颇有作者“不可向人语,独自暗神伤”的自怜情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边双美
海边双美.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躺在碎花毯子上的粉红裸女
躺在碎花毯子上的粉红裸女.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油画就是光屁股女人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粉红色裸女卧像
粉红色裸女卧像.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马蒂斯——常玉的意向油画 2009-03-30 中华美术网(www.ieshu.com)

--------------------------------------------------------------------------------



    常玉的作品风格就像他的人一样,特立独行,无有拘束。他兴之所至,以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也以他的心情面对画商,极为感性地面对艺坛的商业行为,这也导致了他晚年的潦倒孤寂,不被赏识。
引子

  意象油画创作是具有审美现代性特质的一种精神气象、人文情怀和审美理想的展现。作为一个新的绘画流派,自然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在世界发展趋势相互影响、相互融渗的二十一世纪,“意象油画”作为一种具有现代绘画审美品格的艺术语言,折射出东西方两种艺术的光彩。它是油画发展历史中架构起的一个有着脉络清晰的坐标系的新命题,具有东方美学特征和西方形式表现的双重意蕴。因此,“意象油画”前不必修饰“中国”二字。

  首先,“意象油画”的确具有典型的“中国”意味,蕴涵着中国的“意象”文化特征,也基本是在中国本土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油画样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个绘画流派的释义,“意象油画”更应该是一个内涵丰富而且外延更为广阔的美学概念;另外,对于“意象油画”的界定,我们不应该使我们的民族主义价值倾向狭隘化。“意象油画”建立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价值标准上,应该具有“中国”属性,但不应该为“中国”独有。也就是说,“意象油画”必然与“中国”有所渊源,它属于“中国”,也同样属于“世界”。

  对于现当代中国油画发展来说,意象油画不是唯一式样,却是其中的一种必然趋向。在文化审美的现代性突围中,中国画与油画、新与旧、传统与改良、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各种因素碰撞、交混,呈现着极其丰富的各种“磨合”。意象油画即由此产生,它意味着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现当代的碰撞和融合,也意味着绘画本体论发展的技进乎道的“形而上”诉求。它是最具东方特质的时代绘画艺术,其内核是“中式”的,外征则具备了某些西方绘画艺术的材质属性与形式意味。意象油画的发展,与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所经历的艰辛与曲折紧密关联,但是决不能将其与西方现代艺术割裂开来。

  另外,在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中,一个创作群体也在这项自觉与非自觉情境下的创建“工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海外身份”的中国艺术家如早期的常玉和后来的赵无极、朱德群以及熊秉明等,他们在早年就开始定居法国,在西方文化语境下进行艺术创造,艺术上力求从中国人视角,以中国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间造型观念,不拘泥于具象的形体、色彩和内容,进行一种油画现代化探索。他们是值得永远敬佩和尊重的前辈,是值得永远可资借鉴的巨大财富。

  为了更好地阐释意象油画的创作实践,下面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油画家及其作品进行简单评述。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马蒂斯——常玉的意向油画 2009-03-30 中华美术网(www.ieshu.com)
11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同为留学西域的早期油画家,但常玉显然没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在中国的影响力。不过,他的个性,他的经历,他的艺术,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传奇色彩。

  有人称常玉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异数”,他的确可以称得。常玉原名常有书,号幼书,1901年生于四川顺庆的一个富商家庭。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1921年勤工俭学赴法。1948年-1950年由法国赴美,居留美国纽约。1951年返回巴黎。

  赴法之后,与很多到巴黎勤苦学画的年轻人不同的是,因为家境富足,加上常玉性格孤傲,我行我素,无忧无虑,很快融入到当地人之中,而且,拉琴、打球、登山,过着消遥自在的生活。他称得上是当时艺术圈的一位“不安定分子”,而他这种“不务正业”的“留学”方式使人对他不无疑惑,致使“常玉”这个名字对后来的国内很多读者而言都非常陌生;再者,常玉并不去官方艺术学院学习,而是选择了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区中的“大茅屋画院”学画,并且他与友人把许多时间或者打发在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有时临摹临摹名画,或者在咖啡馆里画画速写,他还参与画会“天狗会”;在交际上,他不仅与徐悲鸿、蒋碧薇、庞薰琴、潘玉良、徐志摩等人交从过密,还与贾科梅蒂、毕加索、勃拉克、马蒂斯等交往;另外,除了1938年短期回国外,直至1966年因煤气中毒去世,他基本上一直住在巴黎,并无意回到国内从事创作。

  常玉的作品风格就像他的人一样,特立独行,无有拘束。他兴之所至,以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也以他的心情面对画商,极为感性地面对艺坛的商业行为,这也导致了他晚年的潦倒孤寂,不被赏识。

  在创作中,常玉融合了中国绘画的概括力和西画色彩的表现力,强调流畅优美的线感,形成了一种简洁、疏旷、洗练、意象的绘画风格。作品题材主要包括裸女、静物、动物及风景等。他走着一条孤独的艺术之路,一生创作过大量的裸女作品,大多是单线勾勒轮廓,形态膨胀、饱满,富有趣味,以强烈的夸张变形来传递他对审美世界的理解,人体赋以平涂的粉色、土黄或者白色,体态婀娜而修长;他的花卉静物则孤独而静默,简单而优雅。常玉的风景画中,常常在苍茫大地与寥廓苍穹之间画一只或几只动物,象、豹子、马匹等等,大多现象精瘦,在旷野里像是孤寂的精灵,一如画家自己的人生写照。

  毕加索曾经说过:绘画因传奇而存在,其他什么都没用。对于常玉来说,正是因为对绘画的钟爱,他才演绎了一段中国人身处异域的艺术“传奇”;而且,也正是因为他的“传奇” 人生同样演绎了他的绘画的不朽。他被法国朋友达昂(Dahan)称为“中国马蒂斯”。1934年,年仅30多岁的常玉就曾被著录在法国出版的《当代艺术家生平字典》中,足见其过人的艺术才华,也证明了他当时被肯定的程度。

  可以说,常玉淡泊名利,一意孤行,一生追求精神自由,过着天马行空的生活,他是巴黎闹市里透辟世事的隐士,也是艺术世界里悠闲的庄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蒂斯是谁?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荷花与金鱼
荷花与金鱼.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油画《荷花与金鱼》以3650万港元在港成交
2009-10-06 19:41:58 来源: 新华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香港10月6日电(记者吕诺)常玉油画《荷花与金鱼》6日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以3650万港元成交,这刷新了常玉意境画的世界拍卖纪录。

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荷花与金鱼》是历年拍卖市场上尺幅最大的常玉作品,估价1500万至2500万港元。在6日的拍卖现场,这幅画竞投十分激烈,3名电话投标者与3名现场竞投者展开角逐,最终1名内地收藏家夺得这幅佳作。

6日举行的20世纪中国艺术拍卖会推出总估价8100万港元的60多件珍品,其中44件拍品成功售出。估价800万至1200万港元的赵无极作品《7.4.61》以1578万港元成交,远远超出估价。

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部主管李亚俐说,此次拍卖成绩再次证明,当今收藏家愿意付出高价收藏鲜见的艺术代表作。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表示,这次拍卖会显示了内地买家的实力和眼光,也表明当前艺术品市场行情稳定,人们足以维持审慎乐观。

发表于 2010-3-3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10-3-30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充水土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