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年暑假,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调查报告,在和妈妈讨论的过程中,听说滇池被严重污染,于是我决定称着八月份回昆明探亲时,现场调查滇池受污染情况,并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现将此次调查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滇池的历史风貌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水域,群山环抱,河流纵横,良田万顷,人称“高原江南”,又有“高原明珠”之称。在池的周围,有渔村和风帆点缀的观音山风景区;有花光树影的白鱼口空谷园;有绵亘数里,水净沙明的海埂湖滨场和秀美隽逸的大观楼公园等等,都是十分惬意的游览之地,特别是在绿波荡漾的彼岸,巍峨雄壮的西山之巅,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丽与大海般玄境便呈现在你的眼前。滇池既有湖泊的秀丽,亦有大海的气魄,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1988年,滇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据爷爷说,在妈妈小时候,滇池的水还很清澈,非常适合游泳,每当假期到来,爷爷总会带着妈妈去玩水嬉戏。当时鱼的种类繁多,是钓鱼者的好去处。那时:“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美景他们还可尽收眼底。
三、滇池受污染的情况
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近年来,滇池变成富营养型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
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
蓝藻、青苔、浮萍、水葫芦……这些常见的着生藻类和浮叶植物开始交替蹂躏着滇池。2008年3月下旬以来,浮萍、水白菜在草海星星点点地蔓延开来。据2008年8月5日的新闻报道,昆明市滇管局渔业行政执法部门及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日均从草海清理打捞浮萍达50余吨。
2008年8月5日,滇池渔镇管委会工作人员在清理滇池上的浮萍。
2008年3月以来,昆明气温升高较快,草海温度较往年同期偏高,光照充足,有利于藻类生长;进入雨季后,昆明雨量集中,入滇河道流量大增,将大量雨污带入草海,给浮萍等生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营养条件;加上草海属于静水环境,且水质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况,更加剧浮萍等生物繁殖。
2008年8月5日,滇池渔镇管委会工作人员在清理滇池上的浮萍。
我到昆明的时候是8月12日,虽说之前工作人员已清理过,但湖面污染仍是非常严重,下面便是我在当地拍摄的图片:
看!水面污染情况多严重
被清理过的湖面依然污染严重!厚厚的蓝藻、死去的鱼和其它生物随处可见,可能这还是冰山一角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但是面对这样的场景,谁还有心情踏歌呢?碰到水面的杨柳都死了,更何况水中的鱼虾呢?
水葫芦、蓝藻、青苔、浮萍……各种藻类和浮叶植物成为水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看!蓝藻未除,垃圾又现,这就是滇池为什么被污染的原因。
游船开出时,螺旋桨拨开水面,便散发出一阵恶臭,使得游人不得不绕道而行。
码头上的环保标语与肮脏的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连美丽的西山也失去了风采。
美丽的传说还被刻在大理石板上,竖立在岸边,但滇池的现状的确令人揪心。
四、对滇池污染状况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滇池的污染形势更加严峻,滇池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造成滇池水污染的原因如下:一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二是生活污水进入滇池;三是工业废水进入滇池;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五是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六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七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缩小,湖盆变浅,进入老龄化阶段,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针对目前滇池的受污染状况,我提出以下几点:
1、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滇池。建议在环绕滇池周边建立三、四个污水处理站,把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滇池。
2、禁止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滇池。对敢于违规的企业,一律做停业处理,并终身禁业。
3、禁止填湖造地的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并恢复原湖面积。
4、清理湖底堆积物,湖面蓝藻和浮叶植物。
5、呼吁大家主动参与到保护滇池环境的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