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新新新闻》报道:“蓉垣名胜之一的望江楼,市府自动迁让,划作川大教授们的宿所,教授先生们得了这样良好的宿舍更安定的去进行其教学和研究工作,从此,名人胜地,相得益彰”。
当年,“在望江楼附近的平原上,作为川大的新校舍,是非常够格的,她具有乡野的风况,她具有都市的优势”,“新春的时节里,一排排的树木,一厢厢的花草,发出新鲜的嫩芽,夹着平坦广阔的道路,纵横罗列,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在这优秀的景色里,会使你精神愉快,会使你心灵和怡,会使你在安详中兴奋起来。”“人谓川大为最安静之读书环境,实非过甚其词”。几十年过去,川大望江校区所在早就不是当年的郊外了,而是极尽繁华的中心地带,而学校当然是闹中取静的最佳去处。
民国时期的媒体描述川大“面临锦江,地近名胜,望江楼为蓉城第一郊外公园,春夏之间,游人如织;白帆归鸦,水天一色,是以薛涛香井、工部草堂、吟诗楼诸胜地,每值餐余课后,但见三五成群之川大儿女游览此间,饱餮自然秀色”,研究生“分住数理馆、化学馆之最高小楼中,平时则深居简出,伏案钻研,偶尔散步郊野,则文风潇洒,别具格调”……,徜徉在竹林绿荫之中,浸染着诗人薛涛的文采,其风雅令人神往。
有了望江楼,川大便是有意境、有意味的大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川大人在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被北大钱理群先生称为三堂“最迷人的课”之一的就是《民国那些人》中记载的川大教授蒙文通在望江楼的考试课:考场不在教室,而在望江楼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钱理群认为:这样的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随心所欲,显示的是教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经史双绝、旁通佛老的蒙文通早已音容不在,当年的老先生们都快被川大后生忘记了,更别说钱穆、吴宓那些也曾经常在望江楼下品茗小坐的在川大任期不长的教授们。而望江楼边,“弦诵之声,荡漾锦城”,依然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