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还得给大家说说,我们这里的民俗
在以前。确切的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的生都不宽裕,更准确的说是,没有饭吃。主食是红薯、土豆、南瓜一类的。米饭是比较奢侈的食物。
那个时候,要是那家办喜事,要去吃酒的人,基本上是前一天都很少吃东西,确切的说,是不会吃早饭的。好在中午的时候多吃一些,因为中午到酒主家打牙际(同音字)。
而酒主呢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与富裕,都要体现在饭桌上,最为特别的两点是:坨子肉和酥肉上。
坨子肉:每桌2碗16坨,在很久很久以前结婚的时候,要抬嫁妆,箱柜、立柜什么的,那个时候都是自家屋里用实木做的,是相当的重,几百斤哦。一般一个立柜都是4--8个人抬。路程又元,不吃坨子肉,那来的劲抬哦。当然,不可能只给过理的人吃肉撒。去吃酒的人呢,就看坨子肉大不大。所以衡量酒家的席办的好不好,坨子肉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
酥 肉:这个确实是有带回家的习惯,主要是考虑到家中没有去吃成酒席的人,除了酥肉,其他的又不能带,酥肉是可以存放几天(冬天),也方便携带,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候酥肉是用纸包起走。现在是每人发一条带子装。当然,现在的席桌也变了。增加了“干盘子”打包的东西就更多了。
民俗还很多,今天就些这些,以后继续。比如,酒菜的摆放位置?酒桌位置的划分等等
当然,我对这些只是略知,听老人说的,不对之处还请民俗转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