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变身为“津贴”,官笑民哭泪空垂 《红楼梦》中的宝二爷要结婚冲喜了,被王熙凤巧施调包计,林黛玉被质换成了薛宝钗。这情节令多少人唏嘘不已。宝二爷倒也有脾气,逆来顺受了不长的时间,跟着疯道人出家去了,从而让贾家一门断了台。虽经续著者渲染了一个兰桂齐芳的浪漫结局,明眼人一看即知是造假,一曲挽歌拯救不了封建社会没落的命运的。 无独有偶,时下议论纷纷的教师绩效工资,好象也被人跟玩了这么一手。 有几句顺口溜曾言:“中央政策像太阳,传到省里起了云,下到县里变成雨,落到乡镇淹死人”。似乎言过其实。但众所周知,这次的绩效工资本是继军人,外交人员,公务员之后的一种迟到的爱。虽然迟到了,毕竟也还是爱呀。尔等弱势群体本该感激涕零,思恩图报,三呼万岁,却为何反生怨恨之心?思来想去,却也费解,今日受各位网友启迪,偶有发现:从上到下均称是“工资”,实际操作的时候,却被当成了“津贴”。可别小看这一概念的偷换,稍有逻辑常识的人就都知道,工资是血酬,是刚性的东西,不是任人拿控的面团,而“津贴”则是柔性的,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可长可短。无怪乎基层官员口头一再强调“绩效工资”30%不属个人的所有,而属单位所有。一属单位所有即成单位“津贴”,为着各自的利益挖空心思制作分配方案,这大概就是绩效工资最终成了“官笑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吧?那么,究竟中央的举措本身就是一部歪经呢,还是基层单位的歪嘴和尚把经给念歪了?总之,温总所定原则:教师的薪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打了水漂,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欲哭无泪! 说到“平均”一词的理解,官与民相去甚远。官们的理解是:领导像国企一样年薪100万,草民每人年薪一万,平均下来,收入高于公务员;民们的理解是:绩效工资不是按行政级别校计,而是按职称标准计发到个人,用各个职称去对应公务员的相应职级薪金标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均”。不管你采取什么障眼法,完成部颁工作量的一线教师都不会像三岁大的小孩那样被糊弄,他们看的是结果,并且知道用这个结果去与公务员作比对,比如高级比对副县,中级比对正科,中二比对副科。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落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诗讲的也包含一个心态问题。面对人均几百块钱的绩效工资如何处理,领导们常教育职工要保持正常的心态,这固然没有错,可这话也适合领导自己呀,总不能像过去所说的那样“马列主义装在电筒里——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吧。在无力改变更大现实的情况下,人性化地来瓜分那点可怜的“津贴”,最大限度地实现“官笑民亦笑”也还是办得到的。比如,参照军队,公务员的处理办法,把人员分成管理级与技术级两大类,各按工量质量计酬。“官”在享受课时优待的老政策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拿管理级或技术级“津贴”,不重跨,不累计,不骑几匹马,就高不就低,略作微调之后,嘉陵一中的方案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搞管理的官司们更须调整心态,鸡屁服上的那点油何苦玩命去争夺呢?说句不该说的话,庞大的内部管理资金不是还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吗?为那么点小钱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火执仗地同大多数一线教师去争抢,你当真觉得划算?不怕引来更大的麻烦?不得不罗嗦一句,官们眼中的微不足道的小钱,绝对是广大一线教师心中养家糊口的大钱! 念及到此,禁不住要遥想到教师清贫凄苦的一生了,仿佛又悲从中来。 眼空蓄泪泪空垂,喑洒闲抛更问谁?几多衣食贼抢,为君那得不伤悲? 我为自己哭,我为教师哭,我为教育系统的官们哭,我为天下的可怜人哭…… 哭,是无用的,便,哭,不也是个人的一种权力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