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的传说之负带山蟒蛇
说起盐亭负带山(现俗称高山庙,因山顶有一庙宇得名,庙宇大约于五八、九年拆除)的蟒蛇,可能现在盐亭知晓的人已为数不多了。大约六十年代初期,我与朋友们上山捡柴,曾找到过蟒蛇的洞穴口,那里虽被多年风雨所蚀,但在乱草中仍隐约可见一个不大的洞口,据大一些的同伴们说,就是在这个洞里,深藏着盐亭多年来的传说。
负带山,像一个胸怀宽广的母亲,站在盐亭县城的西面,把这个娇小秀美的川东北小城紧紧地拥在她的怀抱之中。说它娇小,南北两条街仅千余米,东西街不过七、八百米,它当时的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说它秀美,城里城外绿树成荫,云溪小河穿过小城,两岸花
草丛生,安宁而祥和。也难怪唐代诗人杜甫来盐亭时,留下了“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的千古绝句。
然而,就在这宁静的小城里,不知何时兴起阵阵阴风,阴风来时,漫天乌云,飞沙走石,气势汹汹,将城内的粮食一扫而光。一时间,城里的居民们,谈风色变。风声一起,家家户户,紧锁房门,不敢轻举妄动。
为铲除恶魔,有人请来了一位有名的道士做法,方知在负带山上,有一条巨蟒作怪。巨蟒声称,只要城里的人每年三月初三,送上一对童男童女,供它食用,它就不再来骚扰城里的居民。为了生存,城里的人忍痛答应了巨蟒的要求,每年都含着热泪,送上孩童一对,
以求得来年的安宁。
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过了好几年。这一年,潼川府新派来了一位知县,这位县太爷上任后,四处探访,体恤民情,处处为民着想,来盐亭就听说了巨蟒的事情,他却不动声色。春节一过,他依然吩咐人们准备童男童女,以按期送到山上。三月初二日晚上,县太爷暗
自叫人准备犁铧两具,在负带山脚下架起炉灶,反复烧炼。
三月初三,人们像往年一样,敲锣打鼓,抬着童男童女坐的花轿,孩子们的父母跟随其后哭喊着上了山。道士先生在蟒蛇洞口开始作法,准备将童男童女送入蛇口。
山下的县太爷在人们出发上山后,估计人们已到达山顶了,立即差人将烧得火红的犁铧,以快马送至山顶,山上的人刚好做完法事,衙门的人便将火红的犁铧倒入洞中。霎时,洞中传出巨大的怪叫声并伴随着强烈的地动山摇,吓得在场的人们,丢了手中的东西四处逃
窜。
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一切才渐渐平息下来,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第二天,人们大都还没有从惊魂中清醒过来,有人来报,说发现在刘家桥(现食品公司里面)的小溪里,流出了乌红色且腥味极浓的液体。县太爷听报以后,立即带了两只白色的鸭子,用红色丝绸栓在鸭子的项上,与衙役们来到山顶,将鸭子从蟒蛇洞中放下去,就下
山了。
到了三月初七,人们惊奇的发现,县太爷放到洞里的鸭子,悠哉游哉的随着污水游到刘家桥来了。后来,人们就将这条小溪改名为“尸家渠”。县太爷高兴地向民众宣布:巨蟒已除,大家安心生活。这时,城里沸腾了,人们敲锣打鼓涌向县衙门口(现在老东街、新东街交汇处),要为县太爷请功邀赏。
不久,朝廷表彰这位为民除害的县太爷,将他升至府衙。盐亭民众恋恋不舍,自发地送他上路,行至北门外巴壁寺(寺庙已拆除)山上,人们将准备好的紫色纸袍(古时为官,以官服颜色论其职位大小,知县着红色袍,知府着紫色袍),赐与县太爷,祝贺他平步青云
。后来就把这座小山改名为“赐纸山”(现为皮革厂和酿造厂职工宿舍)。
行至现文同中学垭口,人们又把紫色纸袍点火烧掉,以预祝县太爷步步高升。从此,这里
就改名为“着纸垭”了。
这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