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火烧馍旅行食品中一绝
盐亭火烧馍,因用火烧制而成得名,他又名回回烧馍,俗称锅魁、烧饼、干饼子。他与其他地方制作的五花八门烧馍无论在制作工艺和色、香、味,保鲜、口感上都有质的差别。受到了人们喜爱,享誉巴蜀,成了盐亭地方旅行食品中的一绝。到盐亭不尝尝火烧馍的滋味,是一大憾事。
盐亭火烧馍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相传,人类社会发展到农耕时代,生活方式有了大的改变。5000年时期,是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盐亭古为西陵国,是嫘祖诞生的地方。嫘祖首创种桑养蚕抽丝织绢后,为了改变天下人衣着文明,要到各地传播种桑养蚕抽丝技术,长期在外奔忙。为解决在外期间的生活,便带上了用火烧制的面团。这种面团一冷就变硬,时间一久就变坏,不能长期使用。经长期生活实践作了改进,使面团变薄,但没有质的变化。
历史发展到公元十五世纪前后,从江苏、陕西、山东、湖北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群逐渐迁入盐亭,聚居在今大兴乡一带,形成了今天的回族乡镇。
回族人有禁忌非清真饮食的习俗。他们在长途的迁徙,放牧牛、羊过程中要自备干粮,火烧馍成了旅途中的方便食品。他们将原来嫘祖时代的火烧面团加入发酵面和佐料,探索出一套制作火烧馍的工艺,保留至今,成了人们旅行中的一种特色食品。
火烧馍的制作是首先用上等小麦面粉和老面(发酵面),用水和匀,软硬适中后进行发酵。再用碱调剂其酸味,达到色味俱佳方能拌上花椒面,适量精盐,进行搓揉成条形。条形面盘成螺旋结,赶成饼状,放上少量芝麻,上锅烘炕。烘炕温度适度,两面炕到七、八分熟时就起锅。放入灶膛内用子母灰复盖严,进行烧烤,待表层呈黄时即熟。成了浓香扑鼻,松酥、香脆,回味无穷的合格火烧馍了。其保质期夏季可达两、三周,冬季可保鲜四、五、周。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我在盐亭读高中,10月我与学校八名同学参加了全县第一批到北京的大串联。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袋专制的火烧馍。走在黄柏大道上,穿过浓荫蔽日的翠云长廊,跨过奔腾的嘉陵江,攀爬在古金牛栈道的山岩上,乘木船飞渡黄河。他伴随着我们一路,驱走了饥饿。在翻越“蜀道难”的秦岭时,大家在茫茫的深山老林中艰难穿行,在大雪纷飞的冰冷山崖洞中夜宿,听着野兽的长啸。火堆傍用瓷盅盛着雪烧水,一口火烧馍一口水,吃得有滋有味。大家称颂着祖国壮丽河山的壮美,体味着李白《蜀道难》诗篇中文学语言运用的巧妙。遥想着首都天安门,心中牵挂着家乡亲人。
三个多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北京,山沟里的农家娃第一次出远门的经历,收获了艰辛磨炼和人生心智的飞升。这段人生的阅历在翻越秦岭时,吃盐亭火烧馍的情景在心中终生难忘。每当回味征服秦岭的欢快心情,步行三千多里到北京的经历都成了埋在深深的心中记忆,永远挥之不去,成了今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正宗火烧馍制作工艺较繁,各地仿制的各种烧饼不少,但大多是自发粉和压模成型放入烤箱内烤制而成,没有经过火烧,虽形似而味变。真正传统的火烧馍,也距离我们远去,只有盐亭县城还有几家正宗制作者。大都成了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食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