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位于 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 彭州市、 都江堰市,南靠 崇州市、 大邑县,西接宝兴、 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 理县、 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 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 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 成都146公里、州府 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长达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鱼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48万千瓦,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因汶水得名,是中国四个 羌族聚居县之一。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县域面积8820平方千米;人口110 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周边相邻县级政区,东邻 彭州、 都江堰市,南接 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 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县治威州镇。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 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汶川因县西 汶水(现岷江)得名,西汉时为绵虒县,西晋改为 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至今。
2007年12月5日,汶川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