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都是“潜水”,很少有回帖的欲望,因为已不做“愤青”好多年,但今天看了楼主的帖子,作为一名四中人,我想就所了解的情况谈点个人的看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合理调整校点布局,更好地完成东兴、平梁、回风的“普九”任务,拟将原平梁中学迁建至回风万家梁,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在老一代平梁中学人的不懈努力下,回风的荒芜之地终于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迁建之初,百废待兴,学校发展举步维艰。为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上下一心,多方筹措资金,几年下来,虽学校面貌有所改善,但人穷志短,负重前行的巴四中始终摆脱不了“城里的乡中学”的尴尬处境。2007年国家“普九”化债,学校一切措施都着眼于发展大计,努力化解债务危机,为今后的轻装前进奠定基础。当然,应该肯定36户集资户在此过程中为学校的发展所作的积极贡献。 问题的焦点在于集资房拆迁赔付方案的确定,这是一次学校、36户集资户、36户之外的其他教职工三方利益的博弈。学校的利益在于长远的发展,36户集资户在于切实解决住房问题并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至于36户之外的其他教职工,队伍虽然庞大但因校龄长短不一、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各异导致很难统一发力,只能在前两方之间起到牵制和调节作用。我以为,当前第一要务在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为港澳援建的机遇实属难得。当然也不能以牺牲教职工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对于36户集资户的合理诉求应当满足。但若36户的要求已经严重侵害校方和其他教职工的根本利益,甚至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捏造事实,恶意诋毁领导等过激行为的话,其结果极有可能是:激化矛盾,拆迁问题久拖不决,错过学校的最佳发展机遇,集资房成为新校园的“牛皮癣”,36户住户依旧在产权不明的集资房里度过余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若果真这样,于学校主要领导而言,顶多是留下了个人职场生涯的一点小小遗憾,但极个别人将永远被钉在四中发展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于陈桂林校长个人,早就闻其作风正派,个性刚直,敢于碰硬。在其就任后,更是领略到他在工作上的高瞻远瞩和雷厉风行。人无完人,曾有了解他的人如是说:可能他对不起很多人(工作上得罪过一些人),但他对得起他的工作。他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过人的魄力将四中从不起眼的犄角旮旯推到了巴中教育阵地的前沿,让更多的四中人重拾尘封已久的那份荣耀,昂首行进在巴城的大街小巷。或许有一天,当老师很潇洒地招下出租车不用解释四中处在何方时,当四中学子自信的抚摸胸前那“巴中四中”熠熠生辉的校徽时,当我们幸福地徜徉在美丽的新校园时,我们还能想起他——陈桂林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