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省属中专的校长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谈起最近该校招办的同志下到几个地市进行招生摸底时所遇到的尴尬:这所颇有名气的学校在这些市地的计划招生数竟被当地砍去一半!
据介绍,作为计划招生的这所中专学校,依然要靠自己下去组织生源。不想,一些情况发生了:招生宣传人员被一些中学拒之门外;一些学校还规定,严禁招生宣传人员张贴海报和散发招生简章;还有的地方,由计委、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联合下文,限制学生报考外地中专;学校也声称不给开介绍信,以防止学生外出报名。
这样,就形成一场生源大角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生源争夺战?
一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近几年全省中专报到率仅在50%左右,地方财力的支持十分有限,招不来学生,学校就难以维持下去甚至关门。作为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自然会尽力保护本地的中专。
二是政策上容易让人片面理解。 省教育行政部门从当地经济发展出发,积极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各地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生源比达到1∶1。动员学生报考本地中专也是自然而为,有的地方甚至规定考取外地中专的学生不计升学率。
“地方利益”产生了“地方保护”。结果,省属中专的生源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在具体操作上,一些地方中专还以降低收费、许诺就业来争取生源,有的则以提高回扣的形式向中学校长和班主任争取生源。一些省属中专因不能提供回扣而遭遇“此事免谈”。这种不正当竞争,置省属中专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这位兼任全省中专协会负责人的校长认为,这种不公平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省属中专办了几十年,政府投资很大,无论硬件建设、师资队伍还是教学水平,都居全省中专教育前列,生源大大受限,使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违背省“职业教育条例”关于不得限制学生报考各类职业学校的规定,使学生失去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对地方来说,由于学生难以出去接受相对较好的教育,也势必影响到当地的长远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 记者 赵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