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57|评论: 1

600年新阳古村揭示元明清三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年新阳古村

  揭示元明清三代

  安宁河流域世居汉族中,主要为元、明、清三代移民。其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立建昌路民屯,拨编民一百四户;是年立德昌路民屯,拨编民二十一户”,明初在建昌地区置“五卫八所”,从江南(今江苏、安徽)、山东、山西等地派驻屯垦军户五万九千户,含家室在内移民规模至少在十万以上,仅宁番卫(今冕宁县)就“编户三里”,清初“湖广填四川”,大量湖广籍汉民移入安宁河谷。

  □文/图特约记者陈云庚

  本报记者冷文浩



http://www.lsrb.cn/res/1/20100605/89351275699743611.jpg

“凌、杨、葛、郑、萧”五大姓氏家谱。


http://www.lsrb.cn/res/1/20100605/38561275699743627.jpg
村头小景。


http://www.lsrb.cn/res/1/20100605/34241275699743627.jpg
新阳村里处处可见和谐景象。



  记者多年留意冕宁移民历史,近日发现冕宁县宏模乡新阳村聚集了和谐共荣的“凌、杨、葛、郑、萧”五大姓氏,且这五大姓氏囊括了元、明、清三代移民,大有别于冕宁境内顺安宁河一带“聚族而居”、“一村一姓”的“屯堡文化现象”。新阳村堪称“元明清移民文化交流融汇的港湾”,对于研究整个安宁河流域的移民史具有“人文地标”的意义。

  据史书记载,安宁河流域世居汉族中,主要为元、明、清三代移民。其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立建昌路民屯,拨编民一百四户;是年立德昌路民屯,拨编民二十一户”,明初在建昌地区置“五卫八所”,从江南(今江苏、安徽)、山东、山西等地派驻屯垦军户五万九千户,含家室在内移民规模至少在十万以上,仅宁番卫(今冕宁县)就“编户三里”,清初“湖广填四川”,大量湖广籍汉民移入安宁河谷。

  六百年“杨秀”古村

  “灵房子”阐释渊源

  新阳村位于公鹅山东麓洪积扇,属安宁河谷北部西岸台地腹心精华地段,土地平旷,阡陌纵横,生就“金盆养鱼”的地貌,有稻田1119亩,是全县有名的“粮油之乡”。

  其实,新阳村原名“杨秀”,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现名,至今民间老百姓仍习惯称为“杨秀村”。5月25日记者在新阳村采访调查时,发现杨氏一族的“灵房子”,由此揭开杨秀古村“因姓命屯”的真相。

  所谓“灵房子”即为古代刊刻各族“历代高曾远祖”名讳及始祖籍贯履历的牌坊式木牌,俗呼为“先人板板”。“灵房子”比一般的灵牌做工考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也丰富得多,是除家谱墓志和祠堂碑刻而外的研究移民史的重要佐证。“灵房子”在“破四旧”时多被当做“封建残渣余孽”而焚毁,存世者凤毛麟角。

  杨氏“灵房子”上覆一长80厘米,宽17厘米的横额,阴刻“商音弘农氏”五个大字,表明杨姓系出殷商,郡望弘农。“灵房子”正中灵板长132厘米,宽80厘米,刻有如下一段文字:“杨氏一家原籍江南京都苏州府新阳县青石桥杨半街,八翰林一将军。大明洪武初登大宝,南京地密人稠,设法迁民,吾始祖因酒失言,奉法迁居于宁番卫百户军,安居杨秀也。四祖杨彪迁居越嶲王大屯,七、八祖杨武、杨聪迁居建城涌泉街”。

  这段文字表明,新阳村杨氏是明初迁居于宁番卫的江南籍屯垦军户,而且“南京地密人稠”和“设法迁民”的字眼与记者曾研读过的很多冕宁大姓清代古谱所载“南京人满,而蜀寂寥,诏令移民”或“设法填补”的提法如出一辙。

  杨氏二世祖为“杨秀”,所以其安插地百户军屯也就成了“杨秀屯”,这也与冕宁许多带明初营屯色彩并“因姓取堡”的老地名是一样的,如王二堡、戴官屯、魏官营、文家屯等。据谢云卿先生撰《冕宁历代军事设施》一文载,明初宁番卫“沿长河(今安宁河)分设8所92屯”,杨秀屯当为其中之一。热心宗谱文化的村文书、杨氏第十七世孙孙媳郑淑华说:“我们第二代老祖人叫杨秀,所以这个村子自古以来就叫‘杨秀’,就是现在改名叫新阳了,也还是依老祖宗的祖籍地‘苏州府新阳县’。”由此可以断定,“杨秀屯”为宁番卫官军的驻屯地之一,“杨秀”这个古老村名沿用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灵房子”没有注明制作时间,惟刻写杨氏始祖至十三世祖名讳,但据刻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杨氏七世祖杨明(曾任盐井卫守备)墓志推知,“灵房子”当制作于距今一百二三十年前的清光绪早期。

  元明清三代移民

  五大姓和谐共荣

  新阳村人口1824,“凌、杨、葛、郑、萧”五大姓就有119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5%),其中杨姓310人,凌姓254人,郑姓253人,葛姓240人,萧姓137人,其余为星散不成规模的杂姓人家。依据家谱记载,考其渊源世系,新阳村凌姓为元代移民,杨、葛二姓为明初移民,郑、萧二姓为清初移民,今将五大姓移民背景及原因分考订正,罗列如此。

  凌姓始迁祖凌榖戬“金陵起脉,宿卫从军”,原本承父职为“镇南将军”守南川,元武宗(1308——1312)时“安抚番夷,始莅兹土”,驻戍桐槽站(今喜德县登相营),此后凌姓“始桐槽而移冕山,迁邓湾而居白土”,其子孙明末“或移后山,或下会理,或迁水城”,新阳村凌姓为清晚期从后山移居新阳村。凌姓移入冕宁至今已25代,历700来年。《元史·兵志》载,元世祖曾先后建立建昌民屯,拨编民104户,且“桐槽”之名与《明史》记载相合,足可认定凌姓为元代从金陵以军职入镇罗罗斯(今凉山)地区的移民。

  杨、葛二姓为明初移民,杨姓渊源前已述及,不再枚举。葛姓始迁祖葛显祖、葛显宗兄弟祖籍“安徽省凤阳县葛家村”,于明洪武年间“设法填补”而“落业兹土”。自葛显宗落业杨秀至今,葛姓子孙已24世。葛家曾在清嘉庆年间出了一个叫做葛王每的进士,曾于县城内创建文昌宫,为冕宁名人。

  郑、萧二姓为清初移民。郑姓始迁祖郑子珍“系江南人氏,约于明末清初由川来冕”,郑姓先居大桥北山关,次居城南三分屯,最后才来到“杨秀”,历传至今已有15代人。萧姓始迁祖萧大朝、萧大棋“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于清康熙年间“来蜀之建昌贸易”,其后“由建徙居泸沽,渐次卜居于宁番卫之吴海”,清雍正六年“改卫设县,(萧大)棋居杨秀堡,因落业焉”。

  分析以上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阳村之有世居汉族落业,肇始于明初,中兴于有清一代,盛极于当今之世。新阳村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落”,它不仅是安宁河流域元明清移民历史进程中的“活化石”,而且也是元明清移民文化的冲撞、交汇、融合的“入海口”,因此极富有豁达包容的精神,而这种不再狭隘的开放心态又构成为新阳村五大姓氏和谐共荣的基石。

  新阳建立村落的六百年间,不断有不同时期的移民加入,因而造就了新阳村“人才辈出,代著显声”的繁荣局面。新阳村的五大姓氏基本都存在姻亲关系,无所谓狭隘和排外,因而是一个和睦温馨的大家庭。在这个和谐共荣的大家庭里,历史上出过一个进士,一员守备,清末民初曾在这里冶炼金银,创造出像“攀西三绝碑”——凌家大坟这样的人文奇观。今天,新阳村五大姓里在外工作者多达224人,占五大姓总人口的19%。新阳村的移民历史证明,只有包容开放,才有和谐共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6-16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00年新阳古村

  揭示元明清三代

  安宁河流域世居汉族中,主要为元、明、清三代移民。其中“元至 ...
9090980980 发表于 2010-6-11 11:15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来第二次了,对楼主滴好文仔细拜读,对楼主的精神表事钦佩,我对新杨{杨秀】很熟,就是没有关注过它的根……小端阳快乐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