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43|评论: 9

蓬州民歌小调《跟我学写诗2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5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季里来菜花香
妹娃想哥心着慌
急忙捉住哥的手
菜籽茏茏咬一口

夏季里来水悠悠
哥似黄鳝潭中游
妹坐两块青石板
穿过缝缝往里钻

秋季里来包谷黄
妹掰米米把哥望
八月十五月旺旺
半夜三更敲我窗

冬季里来雪茫茫
阿哥打工去远方
临行抓住妹妹手
阿哥阿哥你别走
2010年6月25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哥的诗文很美
刻画天堂 发表于 2010-6-25 08:24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你的错爱;P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6-2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文学都是来自于民间。
民间是培育真正文学的温床。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淳朴真实自然生动的好作品了。
有刘禹锡的《竹枝词》遗风。
非常好的作品。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有史料价值。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6-25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你的好诗后面,我附上一篇我两年前写的垃圾文字,算是我抛出砖头,引出更多的玉石吧。

http://ncrb.newssc.org/html/2008-07/23/content_186895.htm

难忘家乡“薅秧歌”
  邓四平  川北农村,勤劳善良,憨厚淳朴的父老乡亲们在插秧后不久便要为秧苗进行一次疏松泥土除去杂草称为“薅秧”的田间劳作。在薅秧劳作过程中,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摆龙门阵,或者谈天说地、打情骂俏等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也就慢慢演变成了家乡川北农村那原汁原味生动有趣的“薅秧歌”了。  儿时的记忆中,古色古香的老家农村“海田坝”那古风古韵的地名就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着海洋一般辽阔的大田,这里就是五谷丰登盛产民歌民谣和民俗文化的好地方。尤其是流传于家乡海田的“薅秧歌”,那歌、那词、那腔、那调、那韵、那味,更是别有情趣,千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每年农历四五月份到来之时,那是农村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季节了。桃红李熟果实累累压弯了枝丫,绿油油的秧苗,明晃晃的水田,土地平旷,农舍俨然,宛如世外桃花源。“天气下雨好栽苕哦————天气晴朗好薅秧哦————”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一尺来深的嫩绿秧田里,十来个衣着以青蓝二色为主的生产队男女社员一字形排开,每人手拿一根酒杯粗细的木棍或竹棒,薅秧人一只脚稳稳站住,用另一个脚的脚掌在秧苗周围抹来抹去,为秧苗疏松泥土或者时而弯腰用手拔出隐藏秧苗之间的稗子草,这就是薅秧了。  平常食不果腹的社员们,在将近中午的对火大太阳的炙烤下,黝黑的皮肤大汗淋漓,无精打采地重复着简单的薅秧动作,“唱个歌来提提神罗!”有人的提议立即得到大家一致地附和。  于是其中一人迅速高声领唱道:“下田薅秧薅四方哦,一盘萝卜一盘姜。萝卜没有姜好吃呀,家花莫得野花香!”其余之人便紧跟而至合唱,合唱独具特色,有拖腔和衬词,唱起来宛如小河流水,舒缓明朗,婉转流畅;听起来,圆润雄浑,清脆悦耳,悠悠扬扬。合唱的一、三句重复后三个字。如领唱:“下田薅秧哎薅四方哟喂,”众齐:“薅四哎方哟喂。”二、四句众人接着最后一个字唱,有味道的是用鼻音长长的哼唱。如领唱:“家花没有野花哟。”众齐:“香呀哈吆儿吆儿吆呵呵,野花哟香啊。”领唱的唱得很优雅,应和的唱得很有气势,听起来真是别有风情。  “薅秧歌”歌词多为七言,曲调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完整的调门。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内容一般很少反映薅草的质量,大部分反映的却是男女之间的真诚爱情。如:“光棍草,稗子草,又要扯来又要薅,又要勾腰扯稗子,又想抬头看阿娇。”  歌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的。说是歌词,其实也就是一些顺口溜而已,纯乡土文学,典型的原汁原味原生态。传统的歌词是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内容较固定,如:“大田薅秧行对行,薅秧就把秧歌唱,唱个张飞杀岳飞,唱个太阳嫁月亮。”有些“薅秧歌”有很浓的政治内容,带有时代烙印。如旧社会人们唱的是“大田薅秧行对行,年年薅秧年年唱,我薅秧子脚杆软,东家养得白胖胖。”解放后人们唱的是“大田薅秧行对行,现在薅秧不一样,薅秧唱支幸福歌,翻身不忘共产党。”“大跃进”年代人们唱的是“披着月亮去薅秧,羞得雄鸡急忙唱,一天薅个三十亩,薅个卫星追太阳。”传统歌词数量最多的是表现爱情的,如:“太阳出来一把火,扯开嗓子唱秧歌,唱支秧歌情妹听,情妹听了睡不着。”  即兴的“薅秧歌”是随口乱编的,见什么唱什么,只要押韵上口就行。因此我常常十分佩服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真正的智慧其实是蕴藏于民间的,真正的文学其实也是植根于民间的,民间的土壤才是文学最好的温床。即兴的“薅秧歌”便是最好的证明。如领唱的看见远处有位走路的妇女,他便随口唱道:“对面有位胖大嫂,为啥穿得那样好,一人走路好没劲,我来陪你要不要。”就是看见山坡上有条牛,领唱者也会胡诌一通:“对面坡上有条牛,鼓起眼睛四处瞅,东瞅西瞅忘吃草,嘴里啃块大石头。”时间长了,没有什么可见可唱,领唱者便会即兴编一些“子字歌”之类的,如“我在田里薅秧子,妹在地里割麦子,地里飞出个阳雀子,田里飞出个秧鸡子。”  说来也神奇,一唱起“薅秧歌”,男女社员们就来了精神,大家唱得很卖劲,唱到高音时,脖子上都是青筋直冒。人们仿佛一下子就忘记了疲劳、饥饿和烦恼似的,那薅秧的动作和唱歌的节奏也十分协调,进退有序,整齐划一,仿佛表演经过长久排练过的舞蹈,劳动效率也大大提高。至今多年过去,回过头去看那时候唱“薅秧歌”,我才蓦然发觉:那哪儿仅仅只是一首首即兴而唱的“薅秧歌”哦,那简直就是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中一株株神奇而美丽的忘忧草啊!她给人以慰藉,给人以遐想,给人以曙光,她更给人以希望!……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 在那饥饿而贫穷的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度贫乏,唱的只有《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8个样板戏和一些调子高的惊人的革命歌曲,至今多年过去,还是觉得那时侯听田野里父老乡亲们唱的“薅秧歌”更加生动而有趣。那“薅秧歌”居然可以使人们仿佛一下子忘记了疲劳、烦恼甚至饥饿,很多时候,我常常思索;也许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些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田地包产到户,单个的家庭劳动代替了原来的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薅秧歌”也就缺乏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了,如今的农村已经很少很少再听见有人传唱那仿佛人间天籁的“薅秧歌”了。  记忆里,睡梦中,家乡的“薅秧歌”呵,她就像家乡川北的青山绿水那样朴实而自然,她也像家乡川北农村的父老乡亲那样淳朴、憨厚和善良。她滋养着故乡的人民一代又一代地在这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希望田野上繁衍生息并茁壮成长……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6-25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6-2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飞在空中的鱼


    有生活气息贴近大众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6-25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学习了。

发表于 2010-6-2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飞在空中的鱼


民歌风味老少咸益

发表于 2010-7-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飞在空中的鱼


    有生活气息贴近大众
我们曾经的青春 发表于 2010-6-25 19:0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L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7-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深处的赶鸭人   文 / 邓四平

  






    岁月深处的赶鸭人,辛苦漂泊、逐水而居,在走过的乡村之路上刻下生命的顽强与乐观,是一道带给我们希望和镇定的风景……



  俨然浩浩荡荡的军队,迈动着摇摇摆摆的步伐,晃动着绒毛乎乎胖胖的身体,唱着嘎嘎嘎的动听的歌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鸭群在赶鸭人长长鸭竿的挥舞下,蹒跚地行进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走在大地间,走进岁月里。
  记忆中,最使人难以忘记的是那辛苦的赶鸭人,那赶鸭的竹篙,那走到哪里黑便在哪里歇的随遇而安的鸭棚,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昨天一般,唤醒着我最美的记忆。
  仿佛电影中苏武牧羊的旌节,那长长的赶鸭竹篙的顶端,往往都绑着二指宽的布条或者撕成条状的塑料亮油纸,旗帜一般,伴随着竹篙的摆动,随风翩然飞舞,迎风招展。那竹竿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在赶鸭人的手中,竹竿往后一挥,那走在队伍后面因贪食而落伍的鸭子,便会迅速地摇摆着身子赶上队伍;竹竿往旁边一摇,那走出队伍外的调皮的鸭子又会听话的挤入整个鸭群行进的队伍;那竹竿横着一拦,整个行进中的鸭群便会立即停下前行的步伐,迅速地收缩队形。当竹竿在赶鸭人的手中俨然古时英雄手中的长枪大戟倚天而立的时候,在田野里觅完食物吃饱了肚皮的鸭群仿佛接到了鸣金收兵的命令一般,竹编的鸭栏依山靠水地围了起来,鸭群仿佛通灵性的士兵一般,排成一溜长队规规矩矩秩序井然地走进鸭栏开始了一天的歇息。那长长的赶鸭人手中的竹秆俨然神奇的魔棒,令人啧啧称奇。
  赶鸭是种辛苦的职业,气温日高,绿染大地之时,赶鸭人就要别过亲人,叮嘱过孩子,挑上沉沉的鸭棚,和他的鸭群一起走上离乡背井漂泊的旅程。长年累月随着鸭群的觅食而逐水而居,漂泊在天地之间,山野之中。
  走到哪里黑便在哪里歇。当沉沉的夜色降临,赶鸭人随遇而安的鸭棚便也就近鸭栏围绕的地方安营扎寨下来,赶鸭人的鸭棚的形状大多俨然一座半圆的石拱桥一般,上圆下平,用竹木编制而成,竹席一般的顶棚,顶棚上遮掩着能够隔水的塑料油纸,能防雨,鸭棚内铺有竹席,棚内的竹篾壁上甚至挂有能够防风防雨的玻璃罩子油灯,整个鸭棚其实就是赶鸭人一个可以移动的流动之家。
  当鸭棚安顿下来之时,赶鸭人便会在鸭棚的附近田边地头挖个小小的土窝,磊上两坨石头,安上铝锅,拣拾些许柴禾,舀些河里的清水,淘洗上一点点米和上一点点水腌菜,生火做起饭来。我很少看见那些辛苦的赶鸭人杀过鸭子打过牙祭,他们吃的往往都是些很简单甚至将就的饭菜,也许在他们的心里,所有放牧的鸭子都是他们亲生的儿女。
  当饥肠辘辘辛苦了一天的的赶鸭人端着饭碗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简单的饭菜围绕着鸭栏转悠,当苍茫的夜色渐渐的笼罩着静谧的乡村四野之时,当晶莹的露珠在淡淡的月色中渐渐爬上草叶尖滴答滴答之时,当鸭群在嘎嘎嘎的歌谣声中渐渐安静之时,赶鸭人才会拖着疲惫的身子,蜷缩着,和衣歇息。但苍茫夜色中,那微弱的玻璃罩子的油灯的光却会始终的亮着,仿佛瞌睡人的眼,据赶鸭人说,那灯火亮着一可以防偷鸭的贼,更可以防山野之间的野兽等物伤害鸭栏里的鸭群。其实,在荒芜的山野之中,那星星点点的灯光,尽管气若游丝一般,仿佛任何一阵风过,便会将其吹灭,但那灯火却总是那么耀眼和醒目,在赶鸭人的心目中,那是孤独的行旅中亲密的朋友与伙伴,伴随着孤苦伶仃的乡村赶鸭人,打发走每一个孤独寂寞的乡村之夜,迎来每一个曙光初露的黎明,那灯光虽然微弱,但却镇定,顽强,乐观,开朗,无畏,无我,给人生存的信心,勇气,生活的希望,以及力量。
  逐水而居,随遇而安。草长莺飞,春华秋实。这些南来北往从我童年记忆里匆匆而过的辛苦的赶鸭人挥舞着长长的鸭竿,他们驱赶着对生活的梦想与渴望,从岁月的深处走来,向大地的深处走去,他们漂泊的身影,他们蹒跚的步履,他们褴褛的衣衫,他们辛苦的生活,他们夜色里疲倦的面容,都仿佛一道天地之间深情的风景,雕刀一般,刻骨铭心地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