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公安局称:警方发现有少数政法干警为该团伙充当“保护伞”。昨日,消息人士向早报记者证实,重庆市渝中区公安分局至少有两名重量级人物因此被停职。其中一名涉案支队长曾在去年重庆打黑行动中立过战功,并因此由副科长直升为支队长。(《四川在线》2010-6-24) 那位至今我们还不知道大名的支队长,在2009年重庆打黑专项行动中立过战功,并因此在岗位竞聘中脱颖而出,由副科长直升为支队长。打黑可谓是他在官场升迁的“土伦战役”,打黑也自然就是他的福地洞天。这世界变化快,谁会想到,这位“打黑英雄”光环还在那儿闪闪发光,在位不足2个月,又因为打黑,自己就落马了。打黑又成了他的“滑铁卢”,成为他的“落凤坡”,这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让我们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从“打黑英雄”到黑势力“保护伞”竟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完全就是一步之遥。只有两种可能,他在打黑行动之前,的确还是“红线”上的人,是一位不错的警官,但是因为打黑让他出名了,高升了,觉得自己有本钱另外挣笔大钱了,于是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充当黑势力的“保护伞”,也许是主动投怀送抱,也许是被拉下水,反正都是要让自己手中的权力实现“利益最大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打黑行动之前,这位前“打黑英雄”就已经是“黑势力战士”,当打黑行动突如其来的时候,他很高明地“潜伏”下来,而且表现得非常“积极”,骗过了所有的人,或者说骗过了能够左右他官场前程的人,于是成为“打黑英雄”,终于成名、升官、发财“三喜临门”。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这个问题是社会公众特别关心的。也是应该搞清楚的问题。 无论是前者,他从“打黑英雄”急不可耐地蜕变成黑势力“保护伞”,还是后者,他本来就是个隐藏在公安机关内部的“内鬼”,都说明我们在干部用人上还是缺乏一双“火眼金睛”,如果是前者,则反映出我们过于看重一个人在一次“运动”中的表现,对这个人的本质如何,还是缺乏必要的了解;如果是后者,更反映出我们对自己干部的基本情况都恐怕还知道的只是皮毛,都应该要进行反思。 好在,那位“打黑英雄”很快就露馅了,看来他已经不再有机会为虎作伥。避免了又一个边黑边升的“故事”重演。 这也就告诉我们,除了要将打黑进行到底之外,在我们的干部任用上,还有许多地方应该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