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72|评论: 1

郭杨阳:对于扫黄的见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一篇犀利的杂文中读到这么一句话:“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个城市治安多么多么好,证据之一就是这个城市里抓住的小偷比别的城市多”。
  8月2日,笔者在某新闻的“要闻聚焦”版块里读到《我国26个城市高调扫黄》的报道。恍惚间,仿佛回到了用小偷数量多佐证城市治安好的论证模式里。久久思索,到底没有弄明白,把“26个城市”、“高调扫黄”这事儿摆的这么显眼是什么意思。是为了说明扫黄的实施者业绩斐然,成绩突出?亦或是为了说明“黄毒”泛滥到了“洪水猛兽”的境地?
  不明白新闻的指向倒还在其次,让笔者更加纳闷的是:为什么要将“扫黄”这件事聚焦得这么突出,放大得这么明显?“黄毒”确实可怕,但它已到了殆害执政之基,危害社会稳定,非“要闻聚焦”无以说明的地步了吗?恐怕不是。
  2010年过去了大半年,全国上下灾难不断。“天灾”、“人祸”不一而足,与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比起来,匮乱了个别人的腰包和脐下二寸的“黄毒”又算得了什么?房地产商人使尽“鬼推磨”的手段拿地,楼房建的一处比一处壮观、宏伟。但越来越多的人即将成家立业却没有房子住。房产政策更是按了葫芦起来瓢:压下了房价,涨上来租价;稳住了房产商,活跃了黑中介。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比起来,扫黄是不是该靠边站一下?前半年出台了不少措施用以治理“裸官”,但其中又有多少措施真真正正的发挥了作用?又有多少官员兜里早已揣好了绿卡,随时做欲走之势?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比“黄毒”更有研究价值?哪一个不比扫黄更“要闻”?
  当然,绝对没有反对公序良俗、唱精神文明建设反调的意思。黄毒泛滥,早已流害不浅,不仅要大力地查、彻底地扫,更要建立长效预警机制使此祸端永不能再起。只是,打黄、扫黄的同时完全犯不上如此“高调”。在多少个城市,扫了多少次黄,端了多少个窝点,遣散了多少妇女……这些数据即使不播报出来,社会风气的好转、治安的规范自有群众有口皆碑,打从心眼里感激。倒是,用扫黄数据来论证扫黄成绩的做法,与“小偷和城市治安”的例子有一拼,让人看不懂。
  再者说了,大张旗鼓的报道扫黄,还在无意中生发了若干负面事物:继8月2日,《我国26个城市高调扫黄》上了新闻头条之后,8月3日早晨又出了《北京“天上人间”仍在招“模特”》(北京晨报)的新闻。是“黄势力”在向国家宣战?亦或是黄毒余孽野火烧不尽?反正不可忽视的是:在大大小小的通报、新闻乃至于暗访中,曝一次涉黄窝点,知道这个窝点的成年人就会增加许多。扫一次黄斩草除根倒也罢,如果留下一点“火种”,前面的大张旗鼓、高调不仅为后边的“黄东风”再起蓄了势,还做了最权威、最普及的免费宣传。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黄毒再泛滥,充其量也只是中产、富裕阶层的“个别问题”。如果连一大群人许多基本的,民生的问题尚没解决好,转而去下大力气关注这些更高一层的问题,是不是不太理性?
  改革春风吹满地,民众的物质生活早已有了极大的改善,是该给精神生活把把关、调调准星了。“扫黄”是这诸多精神把关活动的一种,但扫黄万不可“高调”。毕竟新闻媒体不是娱乐舞台,怎么惊艳怎么来。同时,让什么东西“高调”,让什么东西“静悄悄”恰是对有关部门责任感,乃至政绩观的一次考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8-5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姐也不容易啊。在床上被嫖客整,下床被老鸨、龟公整,最后还被执法的整,我看不出对这种弱势群体整了又整会对社会繁荣有多么大的好处,要整你整黑社会去啊,就知道找软柿子捏,水蜜桃整。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