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13|评论: 66

循化-萨拉族人 【纪实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7月27日,成都到西宁的火车晚点,晚11点30才到西宁。7月28日,西宁到循化的汽车,沿黄河上走,黄河水慢慢地由混浊变清起来,终于透明的泛起绿,黄河上游循化就到了。
   上游的黄河水绿得让人惊叹!好像刚从冰山上被太阳烤下来的。
   循化海拔2600米,全县人口12万,其中撒拉族人8万,藏、汉族人4万。循化是我国惟一撒拉族自治县,加上散布在各地的人口加起来约10万。
   撒拉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他和回族一样,信仰伊斯兰教。撒拉的祖先是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而来。世界上仅存的三部《古兰经》,循化清真大寺就保存一部,被族人奉为无上经书。
   176公里的高速路,由于车不好,走了近4小时。车上坐了位可爱的姑娘,在我的后排,同川北医学院李姐坐一起。车一开一停,大家都埋怨起来,李姐和姑娘摆上话来,李姐问她是到循化旅游的,她说她就是循化的,是撒拉族人。我好奇起来,回头细看,真文静,看不出,脸上也不见一点高原红。
    李姐一边问,她一边答,慢慢地她给我们介绍起循化的旅游景点来。
    她说:“循化有街子清真寺,《古兰经》就放那里;有文都大寺属藏传佛教;有十世班禅小时学经的地方;还有孟达天池、清水湾、双驼峰等自然地貌。”
   说得条理分明,原来她是青海大学的学生,学城市管理专业,家住循化县城,父亲在水利局工作。
   她说:“撒拉族姑娘像她一样出来读书的很少,撒拉的习俗是女子16岁,就得准备嫁人了,19岁就算大姑娘了。像我就是大姑娘了。去年参加同学会,好多女同学都带上了孩子。”她轻轻地说,我们暗暗的笑。
   她说:“撒拉姑娘结婚前不戴头巾,结婚后,就要戴头巾把头遮上,也是一种习俗。”
   我想有道理啊!没结婚,头发飘飘洒洒,美丽!表明姑娘的心在外,属于所有英俊小伙的;结婚了,用头巾把头发包起来,不再飘散,心在内,表明爱有了归宿了。
   她说的,当然是李老师问的了,老师的问,大学生答得又实在又诚恳。
   她说:"撒拉人每天都做礼拜,一天5次,一次10钟多一点。早上5点开始,面向真主,双手合什,跪拜起身多次,口念古兰经;下午1点半第2次;下午5点后第3次;晚8点后,第4次;晚9点后,第5次;要天天做,不可以间断。男子12岁开始;女子9岁开始。男子可以到寺里做,或家里做;女子只能在家,不能到寺里做。”
   这是男权主义还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她声音好,讲得也好,让我们很快进入到认识一个少数民族的时间表里,心里高兴,就忘了路途的疲劳。
   李姐问:“你在学校做礼拜,不影响学习吗?”
   她说:“礼拜一定要做,不影响什么。”
   李姐问:“撒拉人一般有那种习惯?”
   她回答:“不骂人,不骗人,不饮酒,从小念古兰经,也是要求这样的。”
  几句简单话,很有份量,看她说话表情,温柔、平和。原来从小就不骂人,一个不骂人的人,声音轻柔分贝小,听了顺耳;四川人,经常骂人,声音超过90分贝,听了刺耳。
   不骗人,是一句多感人的话呀!是了,但愿撒拉族人,永远只念古兰经。不要去学《三十六计》什么的,釜底抽薪,瞒天过海之类,不然,黄河上游的水就不清了。
  她的爸妈已早早等在循化车站,我迅速拿出相机,叫李姐他们和她及父母合个影
   远远望见她们远去的背影-----她叫谭燕。
   看见了谭燕说的-----
   县城不大,但整洁干净,路也宽阔,街上有不少戴头巾的女人和不戴头巾的女子,脸是淡一点的古铜色。
   街上有不少饭馆,写有清真牛羊肉的字样,手撕面和手撕羊肉,是招牌菜。走遍饭馆,没一家卖酒的,也不让客人带酒来喝,不但饭馆,就是宾馆,也不让喝酒。
     我们下榻在县中心的积石和明亮两个宾馆,相隔80米。积石宾馆外是一个运动场,再外是县广场,广场前方有一栋清真寺一样的楼,楼前立有一个大屏幕,晚上放新闻,屏幕前是一个喷泉,小朋友在围着玩水。
     广场左边有个网吧,4元一小时收费,但生意很好。
     慢慢走在,1个多小时把县城就走完了。没有见到按摩房,洗足房,甚至没有见到卡拉ok厅,当然更见不到酒摊了。
     回宾馆,买了一个大西瓜,买了5斤青皮透明的李子,用水洗净,吃起好甜,味纯纯的,日照长,长出的东西就好吃。
     买李子时,四川的习惯,先问秤够不够,老乡答:“萨拉人不会秤,自己种的。"问:“打药没有。”答:“不打药,放心吃。”我们拿了个自己秤上的尝,老乡说:“尝这个。”便把没秤的一人给一个。
     在饭馆,我叫了手撕面,上的是拉面,我说明后,老板说:“好,这个自己吃,你等下在做一碗。"
     和宾馆经理问起社会治安问题,经理说:“很好!偷盗的也很少。”
     8月1日前后,这座夏日天堂的城市,气温也达到了36度,在当地几十年少见,宾馆都没有空调,晚上只好把门打开,3个晚上,没见一个鼠头的人。
     撒拉话听不懂,萨拉人都会普通话,听到很多老人、小孩、女人和男人说话,但没有听到一句骂人的话。
      萨拉人,主要有马、韩、谭三姓,如西北的汉子,健康而有活力。又不同于东北的粗野。
      萨拉女人,老少身材普遍苗条,又不同于新疆婚后发胖,萨拉女人的美是普遍的,是那种没有修饰的美。
      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带着几个摄影师,到陕北一个很偏僻的地方,看到一个不挡风雨的泥巴砌成的小学,远远听见了:“锄日何当午,汉地禾下土。”的读书声,几十个黄土坡孩子跑出来迎接客人,灯光闪烁,相片出来后,摄影师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会照相。也正是没有一个孩子照个像,那脸上的表情才从天来,从天上掉下变成的自然的黄土,是黄土里的生命!让人惊叹!
      萨拉人说自己是真主创造,是真主把他们放在这里。在中国51个民族里萨拉族无疑是伟大黄河上游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他们平均生育不到两人,沿袭着几千年的文化,保持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用善良保护着这片净土,清澈得像黄河水一样淌进中华大地!
      风吹过,一个背影远远的迷茫着我的双眼,一忽儿又是一群人,一群萨拉人,朴实、纯洁得像黄河水带着的清风,洗涤着我的魂灵-----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8-5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发表于 2010-8-5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发帖不光是为了纪实吧?有人发帖找你呢;P

发表于 2010-8-6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发表于 2010-8-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折腾惨了吧,回来好好休养下。
发表于 2010-8-6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折腾惨了吧,回来好好休养下。
发表于 2010-8-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折腾惨了吧,回来好好休养下。

发表于 2010-8-6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平实,清新。令人尊敬的撒拉族,向往的循化城。
发表于 2010-8-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红墙街吃低保的
CIMG2613.JPG

2017年优秀网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0-8-7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7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此帖
为论坛的内容看起不是那么单一

发表于 2010-8-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为你配点图片。
S1053109.JPG

发表于 2010-8-7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循化街道。

发表于 2010-8-7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撒拉族区政府。
S1053101.JPG

发表于 2010-8-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撒拉族美女。
S1053119.JPG

发表于 2010-8-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悠游鱼
S1053140.JPG

发表于 2010-8-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清真寺。
S1053234.JPG
S1053238.JPG

发表于 2010-8-7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悠游鱼
悠游鱼 发表于 2010-8-7 14:33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啊荷,怪不得乐不思蜀:lol

发表于 2010-8-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切耍去了!难怪很久不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像片,还没整理,待整理后再发出来。
      8月6日回成都的路上,中卧铺住了一个撒拉妇女,带了两个小孩,列车员要求补一张儿童票,我们都争着说:“那大的小孩是我带的,”列车员是西宁人,看我们长相就知道在撒谎,但看大家这么维护这个妇女,也就笑笑,网开一面了。几个男人说孩子是自己的,并无约定。想想,都是受了撒拉人的感触吧!做一点为撒拉人的小事,从内心里发出的。
      妇女大约35岁左右,她说:“撒拉人生小孩,一个的较多,生第二个县里补助3000元人民币,生第三个补助5000元人民币,生第四个又不补助了。一直到18岁,看病不要钱,读书也不要钱。”
      撒拉族人口一直很低,撒拉人又好,保护他们的出生率,就是保护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一个黄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他们生于黄河,长于黄河,保护和发展着黄河上游的中华民族文明,我想这是优惠政策的原因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