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514|评论: 33

湖广是如何填四川的 四川人都应该看看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9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兴:上四川去(1)
两三百年前,一个谋求生存、改变命运的强烈呼声,流传于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上四川”,这改变的不仅仅是移民们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更有整个四川的命运。■本刊记者 杜兴



1720年,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一个叫钟宏予的农民,面临一生最重要的抉择。



他的祖父是个仗义疏财的乡绅,“应酬日繁”,“仁者不富”,家资消耗很快。



在“地狭人稠”的闽粤,有限的田产是不会生长的蛋糕,子孙越多,能分得的块头越小。到了钟宏予这一辈,有三个弟弟的他,不到四十岁就生了四个儿子,并且,又赶上“时粤大饥”,钟家日渐萧条。



在年迈的母亲看来,坐在屋子里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得走出去。身为长子,钟宏予理应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族人公认他“志洁行方”;比之弟弟们,他家里的人多——也就意味着,他家有外出谋生的富余人丁,以及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于是,这一年,母亲三次命令他:上四川去!



此前22年,也就是1698年,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一个叫汤万景的农民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后人描述,汤“读过书,却以种田为主要职业。但他失掉了土地,不能生活了。”他将求生的目光投向了四川。



四川——时间再往前,康熙九年(1670年),什邡知县李若璋到任时,看见“人民稀少,景物荒凉,蜀中止草屋数椽,城窟存虎豹之迹”;康熙十九年(1680年),乐至知县王大贵任职时仍“无官舍,寄居城西关外报国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南溪知县王大骐就任时,“目击凋残,心焉凄恻”……类似记载在四川地方志里俯拾皆是。这些从京师来的官员很难相信,诗书中的天府之国,现实里竟如此残败。



其实,早从元朝灭宋的战争开始,四川的繁荣就开始衰萎。明末清初,永宁土司、张献忠、清军、“摇黄”、吴三桂等势力,为争夺成都、争夺四川拼死砍杀,直杀得巴蜀之地“靡有孑遗”,加之自然灾害和瘟疫,许多州县“十室九空”,耕地大量荒芜,不仅有“虎食人”的现象,更有“人相食”的记录。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户籍清理结果表明,四川总人口仅约8万人,而纳税的人丁额仅万,与东南省区的一个县相当,以至于需要从外省拨银支持四川地方财政。



战乱还未平定,清政府就招徕本籍逃散人口回四川垦荒,但收效微乎其微。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巡抚张德地请求朝廷扩大招垦范围,鼓励湖广等外省农民入川。此后,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除了宣布“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之外,还准许移民子弟以平等资格参加科考。



广袤土地以及强大的政策引力,与外省困苦百姓谋生的冲动交织,清朝规模最大的移*动开始了。由于入川的人口中,毗邻巴蜀的湖广(湖南、湖北)人占大多数,后来的历史学者将这场延续一百余年的省际大迁徙称为“湖广填四川”。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1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 章 杜兴:上四川去(2)
处于长江上游、雄踞西部的四川,对于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移民来说,自然需要“上”去。如同钟宏予和汤万景面临的抉择那样,两三百年前,流传这些地方的谋求生存、改变命运的最强呼声之一,便是“上四川去!”



启程之前



长乐县有一个周氏家族,其12世祖遵公,曾经在明朝万历年间做四川大竹知县,卸任回到家乡后,“面传佳话于梓里”,大肆宣传四川的肥美。受这一信息的影响,周家族人“无不闻而羡慕之”,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周家28个成员先后上川,分别定居四川27个府州县。



不知道钟母是否也听过这段“佳话”。事实上,像周遵公一样,因从政、经商、从军或者逃荒,不少外省人到过四川。到了清初,当人们谋求生存往外拓展的时候,先辈们的经历成了可靠的抉择依据。



雍正六年(1728年)的一则谕旨分析了移民上川的原因,一是风传四川“矿土本宽,米多贱价”;其二,又有一些“包揽棍徒”,“极言川省易于度日,一去入籍,便可富饶”。



无论是先辈的启发,还是掮客的鼓动,都只是间接信息。一些家庭为求稳妥甚至派人亲往四川考察。福建人魏成美就是其中一个。康熙年间,他带着弟弟游遍了川西平原上富饶的温江、新繁、什邡等地,看见那里“田肥美、民殷富”,“心志不觉大悦”,而在内江县的治地汉安,他参观了三百多个手工作坊之后,“心志尤觉怦怦有动”。于是,“遂不惮艰险,仍与弟回闽,携家来川”。



美好的前景似乎就在眼前,可是,让一个安土重迁的农民,下定决心离开亲友和故土并非易事。一首客家情歌表达了情人的悲欢:“情郎一心上四川,坐上盐船去建安。宁舍金银千千万,怎舍情郎离开我。”



母亲三次命令钟宏予上川,但他“哭泣不忍别”,母亲只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母命你上川不去,倘我儿孙都像邻家饥饿涂地,我纵饿不倒,亦会气倒,你若不放心,留你第四子■服劳,遗一角田土,又有三个胞弟照料。为何我多活几年?你都不去?”说到这个份上,钟宏予只好答应马上准备。



上四川去,不是说走就走的,移民需要提供已入川亲戚的姓名、田产等信息,经核实后,当地官府才发给“路票”。很多移民在四川并无亲戚,再则“路票”办理过程又很长。一位官员在一份奏折中叹息道:申请路票者,不过“百之一二”而已。



一旦上路,就意味着可能终生与亲友诀别,所以闽粤移民尤其是客家人,往往会在行囊里装进一些“特殊物品”:族谱,祖骸和画像。长乐县东门外南门田桂花树下,一个叫曾顺裔的人,就背着祖母朱氏的骨骸入川。



远距离迁移最重要的准备,是凑齐路费。有的召集族人集资,有的变卖田地房产,而钟家“无从储备”。儿子怯怯地问,没有盘缠,怎么办?钟宏予回答说,“走在丰熟地方,自可积钱。”

[发帖际遇]: 即时今天去市场买菜,被疯狗咬了,去打防疫针,花了小米椒14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杜兴:上四川去(3)
1698年,汤万景经过抉择之后,“强抑着悲哀,怀抱着雄图,带着妻子儿女,远离了自己家乡和亲人,来到战乱之后人烟绝迹的四川西部”。 1720年,钟宏予携带三个儿子,和堂兄弟一行15人,拜别祖宗、母亲和其他族人,踏上了入川之路。



咸蛋和扁担



漫漫旅途,最理想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当然是骑马乘车,但这样的入川方式只有极少人能享受。对于大多数没有马匹的移民,要想徒步将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携带入川,只有靠肩挑背驮了。农家常用的翘扁担,以及竹箩筐、竹椅子,就成了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



钟宏予的老乡,广东长乐县的李文元和妻子张氏,带着双亲和两个幼子上川,“行路维艰”,两个幼子由张氏的胞兄挑着走,他对路人开玩笑说,“我肩日月矣”。这样肩挑日月的景象,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经常可见。



扁担最主要还是用来挑运行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长乐的另一个老乡,年仅20岁的戴焕祥,每日肩挑80多斤的行李,走了整整两个月才入川。



“被薄衣单盐一两,半袋干粮半袋糠”,这是从麻城入川的郑家家谱上的记载的实例,事实上,这也是移民路途饮食的普遍写照。



从湖南上川的农民汤万景,其后人说他,“沿途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同时也缺乏盐,一块泡得很久业已黄白不分的盐蛋,每顿饭取出来,拿筷子尖沾点咸味尝尝,就这么样一块咸蛋在路上吃了一个多月。”其实,关于“盐蛋的传说”的四川民间广为流传。



清代有个叫严如■的人,在陕西汉中府任知府和陕西兵备道期间,经常深入川鄂陕边界的深山老林踏访,他看见移民往往“取石支锅,拾柴做饭”,三块石头支一口锅,便能填饱肚皮。晚上住宿也舍不得住客栈,碰到寺庙、岩洞、密林,便胡乱应付一夜,有时就在人家的屋檐下借宿,第二天天不亮又要挑着行李上路。几个月来日日如此,夜夜皆然,风餐露宿,苦不堪言。



著名四川作家李■人,祖籍湖北黄陂县,其八世祖先李述明于清初上川,沿途靠贩卖布匹兼行医赚路费。而对于没有特殊技能,仅靠一身力气过日子的普通农民来说,只有帮助别人肩挑背驮,打工干活,维持路上生计。



有的移民身无分文、进退两难,甚至不得不将幼子、胞弟卖掉。雍正四年(1726年),广东人余汝彰与三个弟弟一同入川,行至重庆府永川县,“行囊告罄”,无奈,余彰汝只有将幼弟汝常“出嗣”给同姓,换得几十两银子,走到荣昌县城附近的峰高铺,环视身边可卖之物,只剩下一把破伞了。



钟宏予一行人走到湖南浏阳时,他的路费便用完了。有人提议,大伙都停下来,等他筹款。“切勿切勿”,钟宏予咬牙说,“自有主意,可积钱,上川不过迟来三四年耳!各位前行,不必为我忧。”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杜兴:上四川去(4)
事实上,除了少量的商贾大族之外,大多数的移民,与困窘的钟宏予并无两样。对于移民途中的艰辛,雍正六年(1728年)的一则谕旨作了推测性的描述:“扶老挈幼,跋涉山川,安有余资以供路费?中途困厄,求救无门,不相率而为匪类,势必为沟中之瘠矣。”



钟宏予没有跟随大队伍前行。他有一个舅舅,早年移居浏阳,见面后,舅舅提出借他路费。可钟宏予说,“甥上川万里迢遥,顺则回粤省母,可还舅钱;不顺则不知下落。舅虽慷慨,甥恐无还,冥中受害,万不敢用。”他看出当地的人“皆游手好闲”,“若果能出力,无有不挣钱者”。



面临各种艰难险阻,移民们的进取欲望让人惊叹。雍正十一年(1733年)九月九日,广东龙川县一批结队而行的移民,遭到官府阻拦,他们在一份《往川人民告贴》中称,“我等前去四川耕种纳粮,都想成家立业,发迹兴旺,各带盘缠,携带妻子地下兄弟安分前行,实非匪类,并无生事之处……近来不知和故,官府要把绝我们生路,不许前去。……但是我等进生退死,一出家门,一心只在四川。阻拦得我们的身,阻拦不得我们的心肠。……若到江西隔省拦阻我们,我等腰拼死齐拌一死。……总之,我等众人都是一样心肠,进得退不得。”



晚年的钟宏予没有说自己的“心肠”,只是淡淡地交代,住在舅舅家的两间空房里,他“遂奋力斩荆披棘”,当了三年樵夫,“珠积寸累”,才凑够途中所需的盘缠,于雍正元年(1723)年,带着家人从浏阳继续西行。



上川之路



钟宏予是怎样从广东长乐到湖南浏阳的,从浏阳上川的路线如何,总共走了多长的路,后人已无从得知确切数据。在钟氏族谱中,有的地方说他“苦经驿路三千”,有说“以七千里之遥,迁居蜀简”,还有说“八千道路迢迢”。



事实上,由于上川的始发地、目的地不同,行进路线也各有差别。但历史学者们研究分析,南方各省移民上川,普遍走水路和陆地两条主要途径:水路出鄱阳湖入长江,溯江而上到夔门;陆路由闽粤入江西,取道湖北、湖南或贵州入川。



从宋代开始,长江水路正式设水驿,历元、明两代,长江水路驿站的设置和管理日趋完善。早在元末明初,就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迁移浪潮,移民大多出自于湖北,尤其是鄂东北的黄州府和麻城县一带地方,他们过荆门至宜昌入三峡,溯江到夔门。到了清初,两湖移民,包括部分江西移民,入川时也多取这条传统的水路,如清人所说,“楚人入川者,必由二水(长江、汉江)溯流而上”。



由鄂西进入四川,是传统的川鄂交通路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小道,是从湖北房县、竹山顺着堵水西行,越大巴山,沿大宁河南下而入夔州。清人严如■,在川鄂陕边界的深山老林见到的“流民”,就是从条道入川的移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4 章 杜兴:上四川去(5)
移民到了湘西之后,或者取道与之接壤的鄂湘黔结合部的各种路径,向川东迁移;或者经沅州这个枢纽,进入贵州西部,由遵义北上,进入川黔大道。到遵义后又有两个选择:一条直接北上,经过桐梓、綦江进入永川一带,另一条路线是经过习水、赤水到泸州。



虽然关于钟宏予的上川之路的记载非常粗略,不过,他的长乐老乡,一个叫曾顺裔的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家迁徙到四川资州后,其6世孙曾建章撰写《广东省长乐县至四川资州程途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曾顺裔的上川路线:



长乐县——嘉应州(150里)——平远县(150里)——筠门岭(150里)(江西界)——会昌县(150水程)——赣州府(240里)——泰和县(160里)——吉安府(140里起旱)——分宜县(180里)——袁州府(80里)——萍乡里(100里水程)——湘潭(240里)(湖南界)——长沙(120里)——沅江(180里)——常德府(180里起旱)——慈利县(280里)——永定县(180里)——来凤县(360里)(湖北界)——黔江县(180里四川界)——玉山镇(180里)——彭水县(300里水程)——羊角嘴(300里)——涪州(300里起旱)——永川县(150里)——荣昌县(120里)——隆昌县(120里)——内江县(120里)——资州(现资中县,90里)



曾顺裔沿途共跨越6省,是名副其实的跨省大迁徙,途中经过的主要州县地名共29个,其中水站14个、陆站15个。诚如《程途记》的末尾声明,“以上程途共五千三百余里,皆我始祖自粤地举家入蜀时,栉风沐雨,步履治所经者也。今(悉)数而出之,以见山川悠远,祖步艰难云。”许多移民的族谱证明,这条路线,正是闽、粤、赣、湘等南方移民上川的主要通道之一。



从浏阳出发后,钟宏予经过40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在四川简阳县踏水桥安家落户,抵达当夜,只能借宿在碾坊石墩上。三年的艰辛旅途终于熬过去了,这一年除夕,钟宏予特地蒸了一笼广东老家的点心——黄■,并郑重地穿上完婚时父亲送他的衣帽,祭祀祖先。



据载,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口,到了乾隆五十四年,已达到万,饱受战争荼毒的巴蜀之地上出现了一个个垦荒的背影,集镇游走着一批批操着异乡口音的商贾,一些新的物种、工具也被带来了四川,五方杂处的社会与融合造就了新四川人。持续一百多年的移民潮,后来由于四川人口与土地的平衡,以及政府的控制,乾隆中期之后便开始消退了。



到了乾隆中期,迁居简州的钟宏予通过“三次买业”,逐渐繁衍为拥有六房子孙的“巨族”。为了“追宗荐祖”,这个家族在钟本人的带领下,先后三次开展口述家史的活动,后人将其整理成《入川履历》存入家谱。



“靠着水沟,割下芦草,造起茅篷,将自己一家人安顿下来,又把自己力气能够开垦的土地,用树枝插起,作为占有者的标记……”汤万景的一个后人,在1947年,曾如此描写先祖入川后的垦荒情形。他的名字叫汤道耕,笔名艾芜。 ■







资讯



四川历来是个“移民社会”,迄至抗日战争,由省外移民入川所引起的四川人口大“换血”至少有六次:



第一次,秦灭蜀后,出于政治原因,“移秦民万家”充实巴蜀。



第二次,从东汉末到西晋,因为战乱,大规模境外移民迁居四川。



第三次,从唐末五代,至南宋初年,因为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



第四次,元末明初,因为战乱,长江中游的移民大批迁入四川。



第五次,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四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南方移民大批迁入四川。



第六次,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居民大量迁入四川。



六次全国规模的省际人口大流动,围绕四川而起,六次中除第一次系出于控制巴蜀的政治原因外,其余五次皆因战乱而生。在这五次战乱中,除第五次战乱发生在四川境内,其余四次皆发生在境外。由于境外战乱不可收拾,这才有到四川盆地寻求安生的人口流动发生,四川亦因盆地的地理和经济上的特殊性,为全国性战乱提供庇护所。

发表于 2010-9-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人民发来感谢信

发表于 2010-9-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辈们的毅力与艰辛,可叹!可赞!!!~~~~~~~~~

发表于 2010-9-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9-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民是伟大的,比如北美.

发表于 2010-9-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10-9-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为何湖广代代出匪寇,难道都是移民后代,穷人的儿子.
   最让人生气的是古代湖广不出进士,状元;现代不出富豪,首富?
   这是为何?
     四川人咱那?你们古代出进士,状元;现代出富豪,首富.
难道你们真是汉家的种,汉家留在祖先之地的精英.
    你们唐朝,宋朝人多;今天人还是多.
    难道湖广代代都是移民后代,穷人的儿子.
    记住:湖广会翻身的,到那时会报仇的.祖先
移民去了湖广,难到都是穷人的儿子?
  中国人说:一百年前交租的;一百年后仍是交租的;
虎无犬子,你说说:今天湖广为何没有全国首富呢?

发表于 2010-9-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金沙“四鸟绕日”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鸟绕日”金饰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图案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其造型精炼、简洁,具有较好的徽识特征。
太阳神鸟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发表于 2010-9-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钟琪(1686—1754),汉族,字东美,号容斋。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大清帝国的栋梁之臣,军事史上为数不多的常胜将军。现四川成都锦江区人。岳钟琪的祖父岳镇邦曾任左都督、绍兴总兵。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是岳镇邦的长子,曾以军功任游击参将,康熙三十五年(1696)擢升为四川提督,后转任山东总兵。康熙四十九年(1710),退休回四川奉养90高龄的老母,两年后病逝于四川成都。从岳镇邦到岳钟琪,岳家是三代名将之家。岳钟琪10来岁就“博涉群籍。经史之外说剑论兵,旁及天文地理”,“尤好孙吴兵法”。他“身长面赤,临阵常挟铜锤,重百余斤”。可见,年轻时的岳钟琪不仅博学多才,而且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岳钟琪最初任的是捐职同知,是个文官,后改任武职,历任四川永宁协副将、四川提督、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奋威将军等职。并被乾隆皇帝诰授光禄大夫三等公,并加少保、太子少保。雍正皇帝称他为“当朝第一名将”。乾隆皇帝称他为“三朝武臣巨擘”,“有清栋梁之臣”。
在清朝前期,除了西藏、青海、新疆的少数民族叛乱以外,汉族人也一直想要推翻满族的统治,但是都苦于没有军队。在清代,清朝政府对汉人防范非常紧,兵权都由满人掌握,决不肯交给汉人,从顺治登基到太平天国的200年间,除了岳钟琪,没有一个汉人官拜大将军而且手握重兵。所以就有人盯上了岳钟琪,希望利用他的军队来推翻满清政府。
雍正六年,湖南靖州生员曾静派他的学生张熙投书岳钟琪,说你是岳飞的后裔21代孙,应当效法你的祖宗驱逐金人一样,起兵反清,把满人赶出去,恢复我们汉人的统治。岳钟琪没有响应曾静的策反,而且向朝廷告发.曾静、张熙等被捕解京。朝廷把曾静、张熙砍头。
雍正追根溯源,把湖广一带理学人物,掘墓的掘墓,砍头的砍头,充军的充军,杀戮惨重。导致后来清朝的文字狱。
    岳钟琪有五子,长子岳溶,雍正六年(1728)任山东巡抚,乾隆元年(1736)调江西光禄寺卿,后封为福建安察使,广东巡抚。乾隆十八年(1753),授鸿胪寺卿,转任通政史参议。其他四子在清廷中均任过职。
     史书评价岳钟琪是:沈毅多智略,御士卒严,而与同甘苦,人乐为用。终清之世,汉族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士卒隶麾下受节制,唯他一人。高宗(乾隆)称之为“三朝武臣巨擘。”确实岳钟琪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官拜大将军,手握重兵,数十年沙场征战,平定各地叛乱,为大清立下不朽功勋,在汉人中确实罕见。            
    乾隆十九年,岳钟琪在军中病死于四川资州(今四川资中),时年68岁。

岳钟琪死后就埋在四川资中栖贤的松秀山。岳钟琪生前在松秀山有一座别墅叫绿饶山庄,那是他休闲避暑的地方,他的祖母也长期住在这里。岳钟琪死后当时人尊称他为岳公,他的别墅绿饶山庄的所在地松秀山也因此被改为岳公山,这也是岳公村的来历。岳钟琪的墓坐北朝南,原来前后都是巨大的松树。墓前有墓道,长约百米,石板铺地,设置翁仲及石马。墓为土冢,高约6米,条石围砌。墓前有祭坛,两侧有两通大理石制的御碑。用满汉文合刻清高宗《赐谥三等威信公四川提督岳钟琪制文》、《谕祭四川提督岳钟琪三等威信公制文》。两侧各有石质华表一根 ,有飞龙抱柱图案。这些都是大功臣才能享有的墓葬规格。岳钟琪的祖母张太君是诰封一品夫人,其墓地就在岳钟琪墓的旁边。可惜岳钟琪的墓在1964年建立知青农场的时候被毁了,他祖母的墓现在还可以看得到。
发表于 2010-9-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百年前是上四川,现在是走出四川,几百年后,我们还要上火星,出宇宙。

发表于 2010-9-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百年前离开四川;
八百年后回填四川;
又八百年后,再次离开四川;
   不变的是;龙生龙;凤生凤;穷人的儿子最终的命运还是只能打地洞.
aji

发表于 2010-9-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9-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0-9-3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9-3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广填四川主要原因是清军进入中国时采取多种灭族形式造成的后果。

发表于 2010-9-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填房好呀,填了房才有芒芒恰.
所以得感谢四川人民.
  不填房可惨了,
  要被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杀光;
  要被曾国藩的湘清军屠光;
  要被白匪军杀光;
  要被小日本屠光;
    幸亏楼主的祖先跑的块,上四川填了房;
才未被灭簇;所以楼主呀,在高呼万岁时,可别忘了
让你家填房的四川人;得世代感谢四川人民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