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553|评论: 13

百年余家拳迎来又一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1 17:01 | |阅读模式
百年余家拳迎来又一春
文章来源:资阳日报  点击数: 63  更新时间:2010-8-30 7:56:27


百年余家拳迎来又一春

■潘高 本报记者 马燕萍 实习生 罗黎


  上世纪初,起源于简阳的余家拳在川内风靡,习练人数一度多达上万人。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在重庆、成都、内江等地仍有不少人在苦苦练习、传承该拳技。然而,作为发源地的简阳却一度面临余家拳失传的危机。
  在众多余家拳传承人的期盼中,2009年余家拳被资阳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8月5日,简阳余家拳研究会正式成立,来自各地的余家拳弟子汇聚一堂,共庆这令人激动的时刻。
余家拳创立于宋代
  相传,余家拳由东汉华佗的“五禽戏”演变而来。
  据简阳余氏家谱记载,余家拳创立于宋代,世袭相传。清乾隆年间,广东潮州府余氏先祖自大浦县清溪村迁徙于四川简阳县石桥镇后,余氏宗祖世代习武,祖上常与释、道及各流派宗师名家切磋、交流,逐渐融汇,糅合成兼有南北两派风格的独特拳种。
  余家拳按地域归在峨嵋派,融入了佛门禅功,考究人体生理穴位,动作突出攻防技法,以攻为主,具有手法多变、短手寸进、借力打力的鲜明特点,徒手套路分为五官拳、霸王拳、洪拳、七星拳、攀花拳、拐子拳等,此外还有凤尾单刀、滴拳枪、寒士剑、流水棍、叉板凳等器械套路。
两位重要的传承人
  将余家拳名扬巴蜀的,是简阳石盘镇人余氏父子——余发斋和余鼎山。几十年来,茶余饭后,依然有不少老石盘人津津乐道他们的传奇故事。
  身为余家拳第14代传人,余发斋自幼喜爱武术,好学求精,善于博采众长。其子余鼎山深受余发斋影响,勤奋武学,少年时期就已经在简阳地区崭露头角。
  1916年,余发斋力克当时的武林高手白方、王建等,在四川武术擂台赛夺冠,偶露成功。1918年,四川武士会在成都青羊宫举办打擂比赛,石盘镇的绅士及好友鼓励余发斋父子前去参赛,年逾花甲的余发斋不负众望,擂台上巧胜四川督军熊克武的贴身保镖李国超,从此凭借高强武技一举扬名蜀中,拳震四方。
  同年,余发斋偕子余鼎山来到重庆授徒,立志将余家拳发扬光大。1926年前后,余鼎山曾受聘于军阀刘湘的二十一军军部,任国术教官,并在重庆山河坝摆设擂台,先后任“怡圆”、“裕民社”首席擂主。1928年,余鼎山又在重庆“扬武国技社”担任教练,同年,他参加重庆市“武壮士考试大会”,名列榜首。
  从此,余氏父子名声大振,投师拜门者络绎不绝,习武者甚多,桃李遍及重庆、内江、自贡、涪陵、万县、达县等地,弟子多达数万人,其中不乏女弟子。
墙内开花墙外香
  新中国成立前夕,余氏父子不幸逝世。余少华、余森详、余治斌成为简阳少数坚持习拳的嫡系传人。1964年,余少华受聘于成都体院传授余家拳术,其子余森详则将余家拳传播到成都、自贡、内江等地。此后,余家拳在简阳慢慢走上下坡路,鲜为人知。
  今年57岁,家住简阳贾家镇的余治斌,自工作后也很少练习余家拳。“习练余家拳最重要的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因为其中的艰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余治斌说,“我从10岁开始学习余家拳,最基本的身法我就练了两三年。很多余家弟子都因为受不了练功的辛苦而中途放弃。”
  除了练功过程艰辛、规矩颇多外,维持生计也成了不少余家弟子放弃习拳的原因。到2007年,在简阳还能寻访到的余家拳传人仅十余名。
  “可嗟可叹,余门余派的超凡功夫,后继无人发扬光大,而就此烟灭!”老石盘人魏永禄曾这样感叹。
  然而,余家拳在在川东和重庆一带却倍受推崇。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在渝中区、江北区、铜梁、南岸区、江津、巴南区、永川等重庆地区,有8000余人学习余家拳,并参加各级赛事,获得金、银、铜牌等奖百余项。一时间,余家拳传承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
简阳余家拳的春天
  简阳余家拳濒临失传的困境让简阳武术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场发扬地方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武术的行动在简阳武术人心中悄然滋生,日渐成熟。
  2007年,与余氏后人颇有渊源的简阳市武术馆馆长张光能,带领武术馆全体教练走上寻访余家拳传人之路。通过几十次的探访,他们成功寻找到居住在简阳的余治斌等多名余家拳嫡系传人。一番拜师之意提出后,遭到了余氏传人的拒绝。“余氏家族一直延续着 ‘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规则,为表诚意,一到逢年过节,我就带着教练们登门拜访,并多次表达将余家拳发扬光大的愿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家拳嫡系传人被张光能等人的真诚所感动,决定收他们为徒,悉心授以余家拳术,并将多年珍藏、不外露的余家拳拳谱拿出让弟子翻看。
  2009年,余家拳通过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政府的支持让张光能等人看到了余家拳在简阳发展的春天,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作为简阳人,我们有责任发扬本土文化,作为简阳的武术人,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和发展余家拳。”张光能如是说。
  今年8月5日,经过多方筹备,简阳余家拳研究会终于成立。余治斌等老一辈传人和简阳武术馆教授任教。当天,自贡、重庆、内江等地的余家拳传人闻讯前来,并表示愿意一起努力,将余家拳术发扬光大,永久传承下去。
  简阳市武术馆作为市内唯一一家教授余家拳的武馆,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正在着力搜集流传各地的余家拳拳谱,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其中精髓,重新编创出完整、统一的余家拳现代教法,先在简阳进行普及,然后进一步在余家拳流传的各地推广。”张光能认为,要将余家拳更好地传承下去,特别是在青年一代中进行传承,路还非常长远和艰难。

http://www.zyrb.com.cn/Article/UploadFiles/201008/2010083008015657.jpg

余家拳传人在表演余家拳。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9-2 08:39 |
脚都没有整撑展

发表于 2010-10-21 20:37 |
宣传本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要做详细调查!简阳的余门拳和川东重庆的余门拳传承完全不同,重庆依稀的余门拳传承是:余有福→熊学能 →谭步云→王礼庭(嘉会)→ 周干臣、曾嵩生→余德华→项扬惠。
上述传承表之第一代余有福为开县人,本石工,创余门拳,有十路架式、各种软硬功夫练法,兼有五禽气功;其高足熊学能功夫超群,身高不满三尺,浑号“熊崽崽”;熊传开县临江寺谭步云,时王礼庭先生因患严重风湿病,药物治疗无效,乃向谭学习五禽图功夫,治愈了风湿病,身体由弱转强。王师祖之后将此功发扬光大,又传成都曾嵩生、重庆周干臣等。

  周干臣的弟子余德华,幼年患有胎中带来的疝气病,身体虚弱,多年医治无效,十八岁时拜于周门,在重庆万寿宫苦练五禽图,痼疾得到根治,在十年浩劫中曾被吊打,内脏亦无损伤;

  项师扬惠生前曾任重庆市气功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市体委武术组组长,德高望重

发表于 2010-10-21 20:37 |
宣传本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要做详细调查!简阳的余门拳和川东重庆的余门拳传承完全不同,重庆依稀的余门拳传承是:余有福→熊学能 →谭步云→王礼庭(嘉会)→ 周干臣、曾嵩生→余德华→项扬惠。
上述传承表之第一代余有福为开县人,本石工,创余门拳,有十路架式、各种软硬功夫练法,兼有五禽气功;其高足熊学能功夫超群,身高不满三尺,浑号“熊崽崽”;熊传开县临江寺谭步云,时王礼庭先生因患严重风湿病,药物治疗无效,乃向谭学习五禽图功夫,治愈了风湿病,身体由弱转强。王师祖之后将此功发扬光大,又传成都曾嵩生、重庆周干臣等。

  周干臣的弟子余德华,幼年患有胎中带来的疝气病,身体虚弱,多年医治无效,十八岁时拜于周门,在重庆万寿宫苦练五禽图,痼疾得到根治,在十年浩劫中曾被吊打,内脏亦无损伤;

  项师扬惠生前曾任重庆市气功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市体委武术组组长,德高望重

发表于 2010-10-21 20:39 |
所以请作者不要胡说八道,我看了这帖子心头很不舒服,不吐不快!

发表于 2010-11-1 09:44 |
武功强身健体,值得发扬。

发表于 2010-11-13 10:29 |
余家拳,俺头一次听说,,。,,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8:29 |
发扬光大

发表于 2010-11-29 17:42 |
不错,本土文化。

发表于 2011-6-2 21:54 |
一切喜怒哀乐,皆皆因人欲而有;一切战事纷争,皆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而生。善恶标定,无外以“我”而立论,世间之事莫过于此!
   “一念之仁,充而至于塞天塞地,由一事之善,积而至于亘古亘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为而不有,善而弗居”。这才是大同世界的至善境界!
爱国者岂能毁他国,爱民族者宁灭他族,自爱者鄢能恶他?无斯理也!
故老子曰: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诚良言也!

发表于 2011-6-2 21:59 |
[转帖]五禽图之源-- 余门拳(转帖)   Post By:2010-12-18 21:39:34 [只看该作者]

揭开“土家余门拳”神秘面纱
  近日,笔者一行来到宣汉县天台乡街道,80多岁的老人顾吉仁站在门前的青石板上,把提、砍、宰、砸、抢、磕、勾、挂、剔、拧、拐、刁、穿、缠、挑、压十六种功法从头至尾地练了一遍,让身体上的拳、肘、肩、胯、膝、腿、脚各部位充分发挥了作用,做到眼到手到、出手有风、出脚有坑、手脚并用、封闭精密、刚柔相济,攻防出手稳、准、狠、疾。据顾吉仁介绍,他练的功夫名叫“余门拳”。

  余门拳以其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的特点,在全国很有名,被载入了《四川武术大全》,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开县、云阳,四川达州的达县、宣汉、万源等地。相传,“余门拳”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演变而来,经历代相传,不断吸取各代名师的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拳术。明朝中叶已成为东乡县(现宣汉县)余氏家族世袭拳术,传到余有福已是余氏第八代了。

  历史渊源

  据了解,东汉末年,名医华佗被曹操杀害后,弟子吴普、樊问逃离中原,赴云南研考医学。途经四川,路宿宣汉一余姓农家,见主人之父卧病呻吟,便将师传“五禽戏”中适宜治病功法悉心教授。当吴樊于七、八月后返回时,卧病者早已体健神爽,余万分感激,请教“五禽戏”全部功法。从此,宣汉遂有余家练“五禽戏”之说。这种功法历代相传,又吸取各家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余氏世袭拳术。清乾隆40年,余氏后裔余有福成为武林高手,闻名县内外,拜师求教者甚多。在南坝场下场口泡桐树下设馆授徒,世袭相传的武功始传外姓,人称“余门拳”。

  龙脉传承

  我们翻阅民国《宣汉县志》、1994版《宣汉县志》、《南坝镇志》(1991版)、《四川武术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等不少文献,都看到了余门拳的记载。从余门拳诞生到现在,余门拳一直传承不断,在世间留下了不少的名师高徒。

  由于宣汉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与外省接触频繁,南坝镇更是成了武林高手云集之地,也造就了丁宪章、郑道生、丁举高、席明成、席明义、李志荣等一代又一代的武林高手。源于“五禽戏”的余门拳在这里有上千年历史,最终成就了向平、丁承寿、丁宪章、丁奉高、郑道生、席明义、席明成、席明友等一代又一代的余门拳高手。余门拳因而享誉宣汉、开江、开县、万县、云阳、奉节、重庆、湖北等地。

  余有福曾在东乡县南坝镇下场口泡桐树(现南昆大桥下边)设馆教徒,其中开江人熊学能和当地人向平、丁承寿、丁宪章成为“余门拳”的重要传人,熊学能是他的得意门生。赤溪(今宣汉县天台乡)董坪向平前往习艺,董坪到南坝30里路,向平来去走河坝,常在河边以手击石,以脚踢卵石,苦练19年,脚趾铲平,指甲全无,人称“九头狮子铁脚板”(《宣汉县志》民国版),以拳击柱而瓦落地,平地纵跃而上屋梁。向再传丁承寿,丁授其子先钦、先锡、先铨。先锡习练最好,先锡复传其子荣朝、荣谦、荣芹。荣芹即丁宪章。丁宪章,1883年生,自幼酷爱武术,继承嫡传秘诀,三十年代任川陕边防军国术教官,四十年代常在宣汉、达县、大竹、重庆等地传艺授徒,1953年卒于天台。丁宪章之侄丁举高12岁即随叔习武,得其真传,不仅将“余门拳”中各套路精华融为一体,而且有所创新,其套路发展为一马三箭、火盘架子(翻沉子)、大燕青、小燕青、连掌(四箭)、铲手、掺手、长锤、七星链、二路里虎链、马步双劈拳、支子、桅子拳、挂印封候等26路(《四川武林大全》载)。具有短手寸劲、借力打力、架势低矮、发力刚脆、手法多变、攻防严密、短小精悍等特点。

  解放后,丁举高(原天台乡卫生院医生)系统地将“余门拳”传于外侄孙顾庆龙(四元)、曾孙丁耀庭。1984年,丁举高参加四川武术挖掘会议,参如四川省体委传统武术挖掘工作,1987年去世。与此同时,县体委在业余体校等开设武术训练课程。1992年宣汉县因余门拳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宣汉县代表队参加了历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大赛等并获奖。

  套路80余

  余门拳基本功、铁掌功、铁肘功等功夫,共有80余路。余门拳主要基本功之一是桩功,桩功分站桩与吊桩等。站桩以马步桩为例:四平大马站立,双手伸开,两掌心相对约1米,呼吸缓慢细长,双目内视。呼气时两掌拉近,吸时两掌拉开还原位。练功要循序渐进,时间逐渐递增。

  铁掌功,分为劈(砍)和插,劈:开始是堆沙约1米高,马步站立面对沙滩,以掌力劈之,力点主要放在掌缘掌根处,练到能一掌劈到底功成;插:主要是用内空 80公分的碓窝(石质,土家人用作舂米,形如巨型窝窝头)内装黄豆或黑豆,用掌插,之后豆子换成河砂,再后换作铁砂子。一碓窝铁砂子插透功成。

  铁肘功,人体俯卧,双肘、脚步点地,全身悬空,吸气入丹田,呼气直冲肘尖,呼吸以6为倍数递进,收势时翻身为罗汉睡觉,以调节气息。

  铁腿(脚)功,在桩功过硬的基础上,先直立静养,调节气息,进入运气状态,用脚踢沙袋,蹬墙,交替反复练习。余门拳传人向平即以铁脚功著称,人称“铁脚板”。

  铁板桥功,练功仰躺在凳子上,以臂部与腰部的连接为支点,其它部位悬空,形成一条直线,保持静止,用腹呼吸,脏腑与筋骨、腰、颈、四肢相合一体,内气随意念调整,贯穿全身。实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同时由于内气的调配,气血流畅,贯通了七经八脉十二经络,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强骨增髓的目的。同时气血贯穿四肢、躯体时,达到肌肤滋润,肌肉发达,增内力承受和肌肤的外表抗击力。属外功与内功合一的练功方法。10分钟合格,30分钟达标,时间长更好。

  余门套路分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是余门拳的主要内容,《四川武术大全》载有30路徒手拳。土家余门拳产生于百里峡地区,是土家人山地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五禽戏”,所谓“五禽”主指四种高等动物和飞鸟,它们是虎、鹿、熊、猿、鸟。器械套路主要有余门棍、余门刀、余门枪、余门剑等。余门套路主要是练“手眼身法步”,内可强身健体,外可御敌。

  强身健体

  土家余门拳之起源就在于养身、健身、强体、治病。而习土家余门拳具有疗病、驱疾、校形、塑身、增强体质的作用。土家余门拳第八代传承人丁耀庭,自幼为佝偻病患者(x腿),4岁习余门拳,逐步恢复正常,至今每天必练,曾参加全省武术比赛,荣获银奖、铜奖。
土家余门拳的养生功分静养和动调。静养主要是打坐,一般时间少的是卯酉二时,初练时一般时间在半小时,地点主要在室内,随着功力的提升,在教练的带领下到野外练功,练功地点、天气都有严格的要求。

  土家余门医疗也分含推拿在内的气功疗法和中草药医治跌打损伤、五劳七伤等。余门拳传人历来是武医不分家,同时又是造福一方的良医,是“仁术”的传播者。善长推拿的余门拳七代传承人张能举(宣汉县白马乡人)为群众治病直到去世。传承人崔高元同时行医,现就职于宣汉县中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传承人顾庆龙、丁耀庭都用中药为群众治病。在“非遗”普查中,刘梓权将1969年记的五劳七伤秘方奉献出来,尤其珍贵。

  土家余门拳因华佗“五禽戏”在宣汉为土家人治病,秘传千年而不衰,至明代成为独立武术门派,至清代余有福时已有八代,又经200余年至民国时,丁宪章在赤溪(天台),郑道生在南坝开设国术馆,习武授徒,后又在达县、重庆等地任教官,开国术馆,当时的徒弟已遍布川东及湖北、湖南甚至全国及海内外,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传人认为医武同宗同源,所以历代传承人都是当地的民间医生高手,也是华佗医学在宣汉传承的一种特别途径。宣汉白马传承人张能举一生都在百里峡地区采草药为人治病,本次“非遗”普查还从余门拳传承人刘梓权处发现余门拳传承人王清玉传丁宪章五劳七伤之系列药方等。传承人顾吉仁(顾庆龙之父)今年80多岁,他说:“习余门拳,风湿等疾病沾不了身。”他80高龄,不但身强体健,说着现场表演了一套徒手拳,最大愿望是120岁还能打余门拳。




发表于 2011-6-2 22:00 |
三联生活周刊:余门拳的南坝传奇


余门拳的南坝传奇    搜狐体育讯 武术的威力从来不曾凌驾于社会体系之上,也不足以改变现实中的强弱格局。相比亦真亦幻的格斗传奇,地方拳术更像是乡土中国里代表强硬的那部分生存智慧,和“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柔软的传统处世哲学一起,维系宗族荣誉,维持乡村生态平衡。
  婚宴
  2011年1月11日,农历腊月初八,是个好日子。从早上8点起,一队队车窗系着红丝带,前盖上固定着红玫瑰和百年好合标语的车队就陆续穿镇而过。南坝镇几乎所有的大酒店外都摆着结婚庆典的红牌子,迎宾的新人们穿着西服婚纱,胸口别着新郎、新娘的飘带。在这些有点俗艳的新式婚礼细节外,有的车队后还跟着一辆披红挂绿的小皮卡,敞开的货厢中,是打包好用扁担串着的红色铺盖,大花布匹。
  这部分才代表传统的南坝——这是个地处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的热闹城镇,兴场立市已逾千年。在没修公路前,这里的交通全靠一条前河。从百里峡山区出山,顺河而下,到南坝刚好一天的路程,因此南坝成为三教九流聚集的码头。这个区位特点一直保持到今天——现在看南坝镇车站的交通路线图,它仍然是前河上游几十个小乡镇通往外部的交通要塞。这里山高、林密,战乱时节土匪丛生。即使是太平年间,密集的人流量和几省交界的地理位置,也让这里的治安成为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刚到南坝,总有出租车司机提醒我们晚上尽量不要出门,要当心镇上的“二球货”(混社会的青年)。
  1月11日这天,丁耀庭从早上就骑着摩托车出门,一连跑了6家婚宴送礼金。然后回到距离南坝镇约半小时车程的天台乡。他在那里开着一家3个门面的杂货铺,一个门面卖药,两个门面卖烟酒和杂货。第二天接着就是赶集日,丁耀庭和妻子一起忙着将新进的货物码上货架,忙到深夜才休息。
  他看起来就是个为生计忙碌的普通乡民,和气守礼,身材短小但双肩宽阔,敞怀穿着一件灰色短款夹克式棉服,更显出身子和腿部接近1∶1的特殊比例。这是他幼时患小儿佝偻病给身体留下的印记。丁耀庭对本刊记者说,他3岁时得病,这种病恶化的后果就是会成为双腿无法直行的侏儒。但丁耀庭和本家舅舅习练当地一种拳术——余门拳后,避免了这个厄运。除了店铺老板,他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余门拳掌门人。
  余门拳流传于川东北地区,尤以宣汉县的南坝镇闻名。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来看,在我国较有影响的,体系较完整的拳种有129种,其中大部分属于地方拳种。在这些地方拳种的历史和现实里,重要的不是曾经出过多少名震江湖的老拳师,有过多少以一敌百的格斗传奇,而是它以强硬的姿态,和“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柔软的处世哲学一起,共同组成了广为乡村社区认可和接纳的生存智慧,承担着维系家族荣誉,维持乡村生态平衡的使命。在本刊记者考察的西南乡间一隅,相对亦真亦幻的格斗传奇,这些使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到今天仍然存在。
  “偷拳”
  宣汉县文化馆负责整理地方拳术的桂德承告诉本刊记者,余门拳起源是华佗创立的“五禽戏”。传说华佗被曹操所杀后,两名弟子避祸远走云南研习医学,沿河而下至宣汉东乡,露宿一余姓农家,见余家老父身染重疾,卧床不起,就传授其“五禽戏”。这是余门拳的起源。据说余家学得“五禽戏”全功后,一直作为家术秘传。大规模的授徒外传,是从乾隆年间开始的。
  宣汉距离最近的大城市重庆约5小时车程,古时候更被看做是穷乡僻壤,化外之地。桂德承告诉我们,当地文明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中断,一是元朝,一是清朝。两次都和外族统治后的种族歧视有关。“汉人是南人。蒙古人统治中国后,怕南人造反,对金属器皿实行严格控制。宣汉5户人只准有一把菜刀,还必须由一个鞑子掌管。”重压之下,官民矛盾一度非常激烈。桂德承说,宣汉至今还保存着一个民俗——到年关时候,宣汉人打扫庭院居室,将垃圾集中后到灶间焚烧。这个习俗从元朝时期传下来。在当时,从烟囱中传出的烟雾,其实是举义杀鞑子的暗号。
  残酷的种族斗争史,决定了宣汉的拳术虽然源于“五禽戏”的强身健体,在发展上却以格斗为主旨,而且有一种在重压下生存,以弱对强的心态。镇上习练武术多年的刘应国告诉我们:“余门拳的特点是短小寸劲,以近身短打为主,而且多攻击人的要害部位,眼睛、后脑、下裆,出手和收手的速度都很快,就像农村经常说的‘出手伤人,退手不认’。动作主要是手部的钩、挑、砸,打起来并不好看,缩手缩脚,以减少被敌人攻击的空当。不像北派的拳,大开大合,因此被江湖上别的门派斥为‘偷拳’,说我们不仗义,偷打别人。”
  刘应国的门店在南坝最繁华的商业老街的拐角处,他同时经营着两个完全不相关联,又都相当市井的行当:外间卖钟表,里间则是一个简陋的牙医诊所。他是余门拳内号称“巴山拳王”的丁宪章的弟子。“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来这里拍摄余门拳,就是我去表演的。”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们的谈话就在他生意的间隙进行。说到拳术需要的气魄时,刘应国会突然一拳打在硬木凳子上,发出砰一声巨大的脆响。“这条街都要数我。”他有些骄傲地让本刊记者看凳子上浅浅的凹印。或者突然起身,演示早上晨练的姿势:低头蜷身,额头抵住膝盖,双臂后举,摆出老鹰展翅的姿态。虽然已年过六十,但他说自己仍然能做单腿过头的“朝天高”。说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可以将店里生意暂时撇到一边,甚至对来看货而破坏谈话的顾客显出不耐烦。而这些赶集的村民不恼也不催促,饶有兴致地在旁边看着他在店里的方寸之地比比画画。
  当地习武者讲述的余门拳特点,听起来更适合乱世草莽间以命相搏的拼杀。丁耀庭说,现在讲究和谐社会,因此它失去了大部分展示绝招的机会。丁耀庭曾代表四川去澳门参加国际武术比赛,拿了套路表演的一金一银,但在格斗一项却被取消资格。他指着一张和一个戴墨镜、身材高大、肌肉壮硕的外国人的合影说:“这是一个练泰拳的选手。欧美的搏击选手喜欢练泰拳,认为攻击性最强。但我第一次很轻易就打倒了他。第二次我就藐视他了,用一只手反剪在身后,招呼他过来。”丁耀庭说他和这位泰拳选手打了6个回合,每次都击倒了对方,但最后“泰拳选手得19分,说我动作犯规,倒扣10分”。
  同样的遭遇和困惑,也出现在宣汉昆池职业中学保安专业教师石秀明的叙述里。他是丁举高的亲传弟子之一,论入门时间还可算丁耀庭的师兄。他现在正在用手抄的方式整理师傅丁举高留下的余门拳义。虽然在1984年官方对地方拳术进行挖掘整理时,余门拳在《四川武术大全》一书中占据了50多页的篇幅,但石秀明仍认为,当时整理的口诀太过简单,他将每句口诀的具体身法、步法、运气方法都详细地阐释出来。开篇就是4句本门口诀:一打眼睛,二打迈(步法),三打腰身(腰是卸力和发力的枢纽。对方再大的力来,通过腰的摇摆可以将力化尽,并能及时反攻),四打快(速度)。石秀明说自己去温江参加一次武术比赛,格斗项目第一场遇到一位开县的选手。“刚一开场,我就把他打倒了。余门拳讲究的是沾手打手,而且不退手,连续攻击。速度最快的可以练到一招7式。就是说仅通过手掌和手腕动作的变化,在三四秒内连续攻击7次。”这些都是和现代武术竞技规则不符的。丁耀庭和石秀明说他们的攻击能力只练习到一招5式,但足以让一般的格斗对手瞬间倒地,而且“因为速度太快,我自己都不知道打中他哪里,只是顺他的来势打他”。石秀明参加的格斗比赛也是以犯规出局结束,“裁判说我手砍了对方的后脑勺,这是不允许的”。
  现实下的武术过招要求不许攻击要害,比如眼睛、下裆、后脑勺,但这些正是余门拳进攻时最中意的人体死穴。“唯一没有限制的就是打黑拳。”丁耀庭告诉本刊记者,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跑江湖时在云南打过一次。“当时跟着房地产老板去云南。两个老板一时兴起,就各出几百万元,各找一个拳手来打一场。没有规则禁忌,拳手不戴任何护具,只穿一条短裤,打死打伤勿论。”丁耀庭说自己被对手——一个近1.9米的大个子抓举在空中,准备往膝盖上顶。“我一手扣住对手的后脑要害,他就不能往下摔,一嘴咬住对手耳朵,半边耳朵给我咬了下来。”
  丁耀庭说,余门拳的发展史就是格斗史。自己的师傅丁举高,解放前为了生计开烟馆,将烟土捆在腿上贩烟,从云南到四川,一路打过来。丰富的实战经验让他将拳术推陈出新。在《宣汉县志》中,记载着丁举高创编了余门拳的新套路“马步双劈拳”、“挂印封侯”。“到了我们这一代,理论上可以勉强跟上,实战水平就不如师傅了。”丁耀庭对记者说。
  武术和宗族
  74岁的丁礼世还保持着一个西南乡间世家子弟的模样。他戴一顶棕色的毛皮裹帽,灰色双排扣西服,淡蓝色灯芯绒裤,乳白色羊毛围巾,外罩深蓝色呢大衣。从家族辈分来讲,他是丁耀庭的叔公;从门派的辈分看,他是丁耀庭的师叔。当丁耀庭让自己的两个年轻徒弟演示余门拳套路时,他和丁家另一位长辈在旁边看,不时发出“手脚太软”、“没得劲力”等不满的评论。最后两位老人脱掉大衣,自告奋勇地亲自表演余门拳中对练的基础套路“过六合锤”。虽然手脚有些僵硬,丁礼世打起拳来,眼睛仍然有精光,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两位丁家长辈都是曾受过正规训练的丁家子弟,而且都是将师傅请到家中,进行一对一传授。对他们来说,余门拳不仅是地方拳术,还事关家族荣誉。俗话说“穷文富武”。虽然南坝历来有练武之风,但知名的武术家还是多出自家底殷实的大家族。丁礼世告诉我们,南坝各乡的大家族,每4年会摆一次擂台比武。因此富家子弟们习练武术,不仅因为有钱有闲,有时间练习,而且还是一个维护家族荣誉的方式。丁家的两件家传之事就是经商和习武,而且从历史来看,武术给家族留下的印记和荣誉还更多。丁家在清朝出过武举人,直到“文革”前,家族都还保存着当年御赐的銮轿。自这位武举人起,余门拳的掌门一职就一直在丁家传了下来。
  在南坝曾经流传着几句话:赤溪(后改名为天台)的钉(丁家)子刮不得,南坝的甑(郑家)子端不得,华景的马(马家)儿骑不得,丰城的王(王家)子捞不得。丁、郑、马、王这几家都是当地的大户,习练的也都是余门拳,但各有自己的绝招。比如郑家有腿功,王家有硬气功,丁家的看家本领是“支子”。“支子”是余门拳中迎敌的重要手势——后三指攥紧掌心,这叫手拿“三字经”。大拇指内藏在掌心处,食指凸出形成支子。刘应国伸出自己的手掌给本刊记者看,掌心处已经被后三指攥出厚厚的黄茧。“攻击人的时候,拳是面劲,而支子是点劲,攻击力更强。”刘应国说。
  武术通常被解释为攻防之术,乱世当然是武术最受礼遇的时候。历数余门拳的历代名人,也都是在战乱期间声名鹊起:清朝白莲教军师冷天禄、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向守志……丁礼世告诉我们,他的师傅丁宪章也是余门拳近代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在抗战时期,丁宪章和余门拳内御土匪,外阻倭寇,留下了用一根临时借得的短木棒就打退一个土匪团伙的传奇,还有“巴山拳王”和川陕边防军国术教官的名声。“他那个时候的日子好过哦。”丁礼世对我们说,“进出都有部队请的滑竿,抬进抬出。他抽大烟,穿着长衫赌钱。下摆挽起来,银元就沉甸甸地兜在长衫里。有时候输的太多,他叫来老板,说你这骰子有问题。两指一合,骰子粉碎,实际是耍赖皮,老板也只好将钱退还给他。”
  贵为地方拳术宗师,却又有类似小“杂皮”混江湖的伎俩,丁宪章在武艺和生活上的声名有些不相匹配。古人讲武术分为技艺和道艺,这是自我修行的两层。前者指攻防能力,后者指武者心性。当练武之人心无所求时,两者可以互相借力,达到明心见性的圆满。但丁宪章的故事或许说明了另一面——当武术太过经世致用,对习武之人的内心并无助益,甚至对他的未来是有所戕害的。这个余门拳近代的代表人物,归途却特别悲惨。丁礼世告诉我们:“解放后,土改重分田地。他没当回事,去合川朋友家玩,等他回来,土地已经分完了。他没有了生计来源,以前因为有名气,都是被富人请到家中授徒。他只教富人不教穷人,解放后,徒弟全成被看管对象,自顾不暇,没人照应他,最后饿死在乡政府的大门前。”丁耀庭的父亲丁长福说自己目睹了这位老拳师的终结:“当时我还在读小学二年级,学校就在乡政府旁边,有一天放学出来,看他倒在乡政府的大门前,场面很凄惨。他心里也是有怨气的,才会找到这个地方。”虽然亲见这个悲惨场景,但丁长福说自己一直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儿子丁耀庭,“看他已经走上这条路,不想影响他”。
  丁耀庭是余门拳传到丁家后的第七代掌门。在师傅丁举高离开天台去外地女儿家终老前,将掌门的信物——一把木质大刀传给了他。和武侠剧中一物在手,就可号令门徒,因此引来多方争夺的掌门信物不同,这柄木刀就在药店的里间,和其他一堆陈旧的兵器一起倚靠在墙角。如果说丁耀庭获得这柄信物有过小小的争议,那可能是师傅的另一个弟子石秀明。这个红脸膛、阔肩膀的汉子一提起师傅,突然声音喑哑,眼眶就红了。
  石秀明告诉我们,习艺期间,他贴身伺候了丁举高多年,能随口说出丁举高的衣食习性。“最喜欢喝浓茶,而且是农村的土茶,入口又苦又涩。每年买茶,一买就是50斤。还有爱吃小炒的菜,其他蒸、煮的都不喜欢。”石秀明说,传统武术讲究口传心授,师徒关系特别重要,“每天夜里,等其他人都走光了,师傅关上门对我说‘来嘛’,这才是真的教了。光是火盆架子(余门拳共13套,火盆架子是第一套基础拳法)就让我打了3年。”丁举高还将自己和妻子的结婚照留给了石秀明。石秀明也相信师傅对自己是倾囊尽授,最后把点穴法也传给了自己。这在传统的师徒关系里,就算是以性命相见了。
  但最终还是丁耀庭成了掌门,据说这其中有掌门不传外姓的家族压力。对于丁家来说,虽然武术和家族都已经式微,但他们仍将掌门之职和余门拳视为家族荣誉进行捍卫。两年前,丁家门人和徒弟们集资重修了丁宪章的墓,刻了状似莲花花瓣的墓碑。虽然丁家人讲述他的人生充满悲剧性,败完全部家产,死在时代更替的大潮下,但碑文上的他,仍是家族中的英雄人物。
  源自:三联生活周刊 主笔◎陈晓 摄影◎雷辉

发表于 2011-11-30 15:42 |
你 所说的 雅安余门拳吧   和余家拳 只是名称上的巧合 罢了

发表于 2011-11-30 15:43 |
顺便问下 你会哪套拳法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