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铁职工的心声
德铁——职工.青春和无私奉献的结果
德铁—— 是德昌县老领导王文建....等.立项,筹集资金,引进峨嵋铁合金厂技术人员在德铁老一届领导吴大友...等的带领下.全体职工不分昼夜.不记得失 在乱坟岗里刨出来的.新建起来的.。
有县委政府的关心和相关部门的保驾护航。有全体员工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德铁——不负众望,兼并了养猪场.纸板厂.石油公司..........产能得到了提高.并高瞻远瞩新建了小高桥自备电站。保证了低廉的供电成本。为德铁的生存力,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德铁的发展壮大为德昌县的工业建设起到了带头大哥的作用。每年上缴的千万元利税为县财政创收做出了贡献.起到了龙头和旗帜效应,安置了八百来号职工,养活了家属子女几千人,德铁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德铁人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感到欣慰。同时德铁也已成为员工们一生的希望和托付。
A:回顾历史,员工们无比的骄傲.自豪和欣慰。目前企业将进行改制.职工们的付出和牺牲没有得到认可。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感到无比的辛酸.迷茫和无助............
1.企业启动之初,由于历史原因产权不明晰,资金虽是政府筹集的,但是当时政策规定‘政企分开’。政府筹集资金就以拨转贷的形式退出,企业成为了银行的债务主体。由此.在资金上与政府已无瓜葛,企业承载了所有的还贷义务,全体职工为此买单.收入与企业的盈.亏挂钩。土地也是由兼并单位和新建初期的土地组成,并以划拨的形式有偿使用。那么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体职工已然成为了企业的主人,由于企业债务和市场竞争的残酷,职工们长期在低工资.低福利和极度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艰难度日。年收入不足万元,有时甚至几个月都拿六十元生活费,生活异常艰苦。职工们任劳任怨.为的是企业将来都是职工们的。德铁的发展倾注了全体员工的青春.心血和付出.。承载了背井离乡支援德昌县工业建设的峨嵋铁合金厂老职工两代人.六十多位复转军人以及二百多位占地农民工一生的依靠和希望。担负着八百号员工家属子女的生活来源以及子女的上学经费。
我们无可否认地说:企业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政府的关心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决然分不开的。政府的立项和为企业担保资金,才有了德铁。但是立项和担保也是政府的本职所在。仅以立项和担保人的身份决然不能代替产权人和投资主体.。企业发展.给国家上缴利税,安置就业人员.造福一方,这就是对政府的回报.也是党和政府的功劳之所在。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眼下的改制.政府成为主导;企业改制中有个“改”字,这也涉及合同更改的原则和条件。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改制的首要目的不应该是资产、产值、利润、效律、效益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而应该落实到人。这里的“人”不是别人,就是企业职工。职工的感受,职工的意愿,职工的心态,职工的人格尊严,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的“平等主体”资格,职工的切身利益,都必须充分考虑,都必须受到尊重。如果没有企业职工的同意,官方也好,企业经营者也好,都无权单方面更改合同内容。企业要改变所有制、企业职工要“转换身份”这等重大的事情,岂能由官方或经营者单方面说了算?没有职工的参与和同意,所有的所谓“改制”和“转换身份”行为都是地地道道的“霸王合同”。然而改制方案的出台对投资主体视而不见,对职工们的.低工资.低福利视而不见,对职工们青春.心血的付出视而不见,职工们长期在高温酷暑.乌烟瘴气.......等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很多职工身患职业病.身体疾病.工伤.........等,职工四十多岁者居多,业已老弱病残。政府改制却以一句‘国有企业’将职工们的积累和付出化为乌有。仅以解除劳动合同给与补偿。职工们的生活保障在哪里?几千家属子女的生活来源在哪里?生存的权利又在哪里?职工们平时入不敷出,没有资金积累,没有住房,清茶淡饭,有的职工成家都很困难,生活极其艰辛...............职工们将何去何从?
B:98年企业进行了一次所谓的改制.
县.公司相关领导和全体职工都认为是不成功的,是因为改制的相关步骤和手续都没有做,而唯一做了的就是将公司改为了所谓的多元化的股份公司,持股方有1.政府.2.法人(国资委)3职工股(关于对职工股的解释:工龄以六百元一年量化为股份.但并未与职工见面.也未办相关手续.当时由于98金融危机.企业经营资金困难.从职工手上融资.以一千六百元的现金增为两千元认购股份.在这个问题上职工依然以企业主人的身份支持了企业的生存)。从股份分置上看.职工的积累没有得到认可.没有名分..然而政府师出无名,却占了大部分股份。
政府在德铁的经营管理上大包大揽:某些官员置国家相关规定(政府不许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于不顾,置员工的意愿于不顾,主宰企业的重大投资和经营决策,由于决策失误和相关资产管理部门的疏忽,在西昌电力股份公司入主德铁这一决策上给德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a.‘西电’的承诺没有兑现.致使新建矿热炉不能正常生产运行.造成亏损。同时致使几千万的资金闲置。b.资产管理不严:被西电董事长张氏兄弟用德铁资产骗贷五千多万元。c.管理不严:在‘西电’的承诺没有兑现.给企业造成亏损,造成资金闲置的时候,没有及时追赔,并及时重新划定股份。为德铁埋下隐患。)代表党和政府的决策者,却以一句‘决策失误’,轻描淡写。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形象。
1.引进西昌电力股份公司,(并未考虑德铁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以及职工的意愿)
‘西电’为其上市扩张其规模,入主德铁。承诺了供电量和供电质量,投资三千二百万元新建了一万二千五KVA的两台矿热炉。并以此成为大股东控股德铁。至此,德铁坠入深渊。a.西电董事长张氏兄弟违规犯法,用德铁资产骗贷五千多万元。B.‘西电’给德铁新建矿热炉供电一年最长四.五个月,最短四十天。而且还是泄水电(不能上网的富余电)如此之大的矿热炉供电量和供电质量差(泄水电),造成了很高的生产运行成本,年年亏损几百万。决策者.相关管理部门没有谁为此负责。没有谁来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相反德铁职工承担了亏损.并为此买单。德铁职工本已喝稀饭的碗里,那仅有的几粒米粒也被捞掉..........雪上加霜。从股份来说:职工们是股东,理应承担股东那份相应的责任。但是从打工者的身份来说:打工者没有理由承担公司的决策失误,与公司的经营盈.亏更是无关,公司多年来拖欠.克扣职工工资如何清算?
2."亚王''集团的进入.职工们更不知情,稀里糊涂就又换了“干爹”
‘西电’进入德铁,先承诺供电,再有投资,然后才有持股,这是因果关系,权利义务的关系,这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承诺不兑现,义务没有尽到,还有权利吗?股份何来?亚王接手了西电的股份,接过了权利,同样没有兑现义务,2010年很快过去,到今天仍然没有开炉,任由几千万的资产闲置。损失和责任仍然没有人过问,由职工来承担这一切,是没有理由的!!!
3.德铁股份的分置,根本没有考虑到职工的部分。比例分置不合理,小高桥电站所欠“中行”七千多万元债务,由国家解债后变为四千万元,‘亚王’出资四千万元买回七千万元的债权,同时在德铁占有了七千万元的分额。这是资产流失!!!
德铁的改制,将职工边缘化。当下德铁积累的几个亿,是谁创造的?政府吗?它没投一分钱。‘西电'吗?它带来的只有损失。‘亚王’吗?除了控股‘西电’三千二百万元股份,四千万元买回‘中行’债务,在德铁的总资金也就七千二百万元。进驻德铁三年来.企业得到了什么?职工得到了什么?企业积累却与职工无缘.仅以解除劳动合同补偿职工。将所有的一切抹杀!!!!
总之,职工要求很低只要有饭吃,有生存的权力,谁当家作主并不重要.改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和根本。企业的发展根本在于企业的生存力.市场竞争力。包括先进的管理,设备的更新,产品的更新人和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用工制度的相对自由和平等(改制)。然而纵观亚王进入德铁三年来,企业没有得到发展,员工没有得到实惠。改制启动后,反而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大部分职工不能上岗,日子艰难。改制是让企业发展还是死亡?德铁有很好的资源优势,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自备‘小高桥电站’一年一亿多度电的产能,电费收入就两千多万元,难道还不能养活职工,德铁难道就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财政创收吗?德铁职工们多数已四十多岁,在重工业行业已近退休,难道老了青春已尽,就没生存权利了吗?职工的希望在那里,补偿不到位,改制步骤没走完,方案依然再出,职工们该相信谁?我们的出路在哪里?生存权如何得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