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英国著名科学彭罗斯的《通往实在之路》一书,类似一本“量子色动力学手册大全”。彭罗斯把自然科学的与时俱进或分类学,从古到今整理出32个知识阶梯----这是人类发展的科学长杆标尺。也许彭罗斯整理得还不完全,甚至有错的,但人们还可以继续完善和编写。所以,彭罗斯整理出的这32个知识阶梯,类似孔子写“春秋”,全世界的任何国家、任何大学、任何部门或任何个人,不分老中青搞的科学新论,都可以计量他们站的位置,看清是与时俱进还是逆潮流而动。但这还不是实验的检验。
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宏观比微观的实验,相对容易观察一些,所以纳米技术成为宏观和微观之间过渡,最吃香的技术。其次,像基因理论,在它出现之前,最吃香的技术是观察细胞。但有了基因技术,很多宏观的生物、生理现象,现在单用细胞解释的就少多了,而用基因技术解释的,更能有效地说明问题。类此,如果21世纪新儒学能建立起来,能走进孔子学院-----当然这里的孔子学院,也含广义的,如各种大学和研究部门,那么量子色动力学,也有如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一样的平等意义。
例如彭罗斯的《通往实在之路》一书,最后归结的是超弦、圈量子、扭量等类似的理论。超弦是把球量子和环量子并列,这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圈量子是坚持时空和物质起源的一元化。扭量是把“操作”引进到时空和物质起源的一元化中,解决了时空和物质起源多元一体的难题,登上了科学阶梯末级。彭罗斯的整理也许是对的,但超弦、圈量子、扭量等类似的理论,属于深层次的微观,很难实验检验。
从非常大的宇宙尺度来描述,到从极端微小的粒子物理尺度来描述,全能超弦、圈量子、扭量等在描述数十亿个不同星系和每个事物时,都要能互相圆融。研究人员至今连弦理论还未能验证。目前有人提到可以在实验室检验的预测,但也许仍是事实而非。例如英国理论物理学家迈克·杜夫提出,把黑洞和量子纠缠这两种宇宙中最奇怪的现象结合在一起,为在实验室里验证弦理论提供了可能。杜夫说,虽然在技术上,它的应用前景无法预料,或者能用在与物理无关的领域,但这不仅是为了检验弦理论是科学家一直寻找的“终极理论”,它所揭示的弦理论作用机制,或许会告诉我们,世上各种离奇的巧合之间,都存在某种深奥隐蔽的联系。但众所周知,量子纠缠涉及量子自旋,目前量子自旋连是球量子还是环量子基本都没有统一,更不要说对环量子自旋朗兰兹纲领语言的旋束态三旋算法及量子计算的应用。
又如,美国物理学家格林斯丁教授的弦理论测试设定的范围,基于弦理论范本中包括的罗伦兹不变性、解析性和幺正性等三个数学猜想。格林斯丁说:“如果测试没有找到弦理论预测的W玻色子散射情况,那就证明弦理论重要的数学猜想之一是错的。换一句话说就是,证明弦理论是不存在的。”但有人说,假如范围满足,他将仍然无法确知弦理论是正确的。只是假如不在范围之内,正如他所理解的,弦理论可能是错的,或至少弦理论必须以一种高非平凡方式来重新改造。这不等于格林斯丁在白说。况且,测试预测的W玻色子散射,也还是需要大型强子对撞机一类的设备。反对者反驳弦理论的,正是没有创造出能用实验方法验证的预测,而无法得到证实,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况且,现在仍然没有任何粒子加速器,能够达到检测弦理论所需的高能。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直到今日弦理论的测试仍难以进行。
当然,由于人们没有完全理解弦理论,因此不能排除基于弦的各种可能模式。而大多数弦理论模式,都是基于确定的数学猜想,人们所需要说明的东西,就是此类弦理论有一些明确的预测,可以检测到。实际量子色动力学的实验,它一些明确的预测,可以检测到的,这就确立了它在从原子弹、氢弹和宇宙飞船等可行技术,到超弦、圈量子、扭量等不可行技术之间,有如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一样平等意义的地位。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实验的碎片、喷注研究,可以肯定地说,只利用原子弹、氢弹和宇宙飞船等涉及的量子电动力学层次以下的知识,坐在屋里不要仪器提供的数据,没有公认的通用数学计算方法,能预报地震、雷电发生的准确地点、级别和时间,永远是胡说。地面的板块,天上的云层,可以看成量子色动力学中广义的碎片、喷注元素。地质板块之间发生地震,地面的地块与天上的云层之间发生雷电,现用原子弹、氢弹和宇宙飞船等涉及的量子电动力学层次以下的知识解释,这类似生物、生理现象用细胞学说解释一样。用量子色动力学的碎片、喷注研究所得的知识,再利用类似原理的仪器提供的数据和公认的通用数学计算方法,人类能预报任何地震、雷电发生的准确地点、级别和时间,就类似宏观的生物、生理现象,用基因技术解释一样的会有效。
4)2010年8月19日,38岁的法籍越南裔人吴宝珠,获得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传来,使我们又振奋又悲痛。吴宝珠是因成功证明难度极高的朗兰兹纲领引理的“基本引理”而获奖的,这一成果使全世界的数学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所以早还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1979年,加拿大裔美国数学家罗伯特·朗兰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革命性构想,将数学中的两大分支----数论和群论----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推测和分析,这一理论发现了与涉及整数的公式有关的不可思议的对称性,并最终提出了所谓的“朗兰兹纲领”。而量子色动力学联系朗兰兹纲领,是把宏观和微观两大分支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推测和分析环量子,应用自旋语言的旋束态三旋算法及量子计算。
今年是彭罗斯80华诞,据沈致远先生及2010年3月13日《新科学家》透露,弦论的创立者威滕,最近已采用彭罗斯的扭量理论创造,试图将弦论的10维空间加1维时间的11维时空,减为较易对付的4维。三旋理论的线旋,就能形象解读彭罗斯的扭量图像操作。
2010年8月底,新疆气象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科学家张学文先生为韩锋教授送行。韩峰教授是新疆师范学院物理教授,退休后被河池学院聘为物理系主任,据说是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的学生。在宴席间,两人讨论起三旋理论,张学文先生认为三旋理论解决了宏观和微观两大分支联系的“语言”。韩锋教授极力反对,认为三旋是虚拟的宏观圈态自旋描述,不能引进到微观领域。吴新忠博士谈到要尊重何祚庥院士时,也提到类似韩峰教授一样的观点。再从董仁威先生传何祚庥先生说三旋理论是伪科学,到科学无神论网站和三思科学网站等发表《废除“伪科学”提法网络签名者简介》,嘲笑“朗兰兹纲领”,定性三旋理论是伪科学,看来在中国科学殿堂部分被控制的理论物理界已形成统一的口径。
其实,说三旋理论是“伪科学”,是别人的自由,是别人的认识。我们不会感到为难。但三旋理论是不是“伪科学”,任何神志清醒的人,不难识别。因为三旋从来没有学过层子去瞎编自创太极子、玄子,也没有学金凤汉去瞎编小管、小体之类,而是设想圈体可软的话,扭转能作线旋、面旋、体旋,就有三种自旋的编码。这是一种可感、可模拟的图像和描述的自旋语言,类似21世纪的新以太论,例如,维尔切克说,量子维度上的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不是位移,即这里没有距离的概念,而它是自旋的变化。这种“超速度平移”,将给定内在自旋的粒子变成不同的粒子。那么三旋是如何进入这种21世纪新以太论的呢?这是对自旋作语境分析并用对称概念,对自旋、自转、转动作语义学的定义:
(1)自旋:在转轴或转点两边存在同时对称的动点,且轨迹是重叠的圆圈并能同时组织起旋转面的旋转。如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磁场北极出南极进的磁力线转动。
(2)自转:在转轴或转点的两边可以有或没有同时对称的动点,但其轨迹都不是重叠的圆圈也不能同时组织起旋转面的旋转。如转轴偏离沿垂线的地陀螺或廻转仪,一端或中点不动,另一端或两端作圆圈运动的进动,以及吊着的物体一端不动,另一端连同整体作圆锥面转动。
(3)转动:可以有或没有转轴或转点,没有同时存在对称的动点,也不能同时组织起旋转面,但动点轨迹是封闭的曲线的旋转。如地球绕太阳作公转运动。
粒子自旋不能理解为它环绕某一本征轴的旋转运动,只能说自旋粒子的表现与陀螺相似。因为宏观世界的物体,例如陀螺或汽车,不具有自旋的性质。虽然这些物体也可以环绕本征轴旋转,但是这种旋转不是它们的必不可少的性质;特别是,我们能够加强它们的旋转运动,也能停止它们的旋转运动,而基本粒子的自旋,既不能加强,也不可以减弱。那么如果提出基本粒子的结构不是通常认为的是球量子而是环量子的图像假论,就此如果仍然站在球量子的观点,把它设想成陀螺状。它只有一类旋转的两种运动。我们设为A、a。大写A代表左旋,小写a代表右旋。但站在环量子的观点,类似圈态的客体我们定义为类圈体,我们把它设想成轮胎状,那么类圈体应存在三类自旋,现给予定义:
(1)面旋:指类圈体绕垂直于圈面中心的轴线作旋转。如车轮绕轴的旋转。
(2)体旋:指类圈体绕圈面内的轴线作旋转。如拨浪鼓绕手柄的旋转。
(3)线旋:指类圈体绕圈体内中心圈线作旋转。如地球磁场北极出南极进的磁力线转动。线旋一般不常见,如固体的表面肉眼不能看见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轻粒子的运动。其次,线旋还要分平凡线旋和不平凡线旋。不平凡线旋是指绕线旋轴圈至少存在一个环绕数的涡线旋转,如墨比乌斯体或墨比乌斯带形状。同时不平凡线旋还要分左斜、右斜。因此不平凡线旋和平凡线旋又统称不分明自旋。反之,面旋和体旋称为分明自旋。如果作为一种圈态编码练习,设面旋、体旋、平凡线旋、不平凡线旋它们为A、a,B、b和G、g、E、e、H、h。其中大写代表左旋,小写代表右旋。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圈态自旋密码具有多少不同结合状态?单动态--一个圈子只作一种自旋的动作,是10种。双动态---一个圈子同时作两种自旋动作,但要排除两种动作左旋和右旋是同一类型的情况,是28种。三动态---一个圈子同时作三种自旋动作,但要排除其中两种动作是同一类型的情况,是24种。一个圈子同时作四种自旋动作,其中必有两种动作左旋和右旋是属于同一类型,这是被作为"禁止"的情况。所以我们也把三种动态叫做多动态。环量子的自旋是共计62种,比球量子的自旋的2种多60种。
如果何祚庥先生及其同事和学生把这认为是“伪科学”,那么我们中国也是一个“伪科学”大国。因为中国大、中、专的理科教科书,大多数都是按宏观可感、可模拟的图像和描述的知识来教大家的。如果偏要把这种可感、可模拟的科学“无神论”,打成“伪科学”,那么这类科学无神论者实质是一批“有神论”者,因为他们在把自己打扮成为“神”,希望控制中国的科学。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由此引发的沉重思考牵动着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每一个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大师为什么也不能培养不出大师?钱学森先生已经明确说了:“我因不是搞理论物理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何祚庥同志是此道行家,又热心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钱学森同志把希望寄托在何祚庥同志身上,希望这位50年间驰骋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泰斗,带动培养出无数的大师。那么何祚庥先生的水平到底怎样呢?
何祚庥先生我们没有具体接触,他的学生韩锋教授我们打过交道。2002年有人把《三旋理论初探》一书送给在河池学院的韩锋教授看。韩教授看后提出了尖锐批评。当然批评,我们是非常欢迎的。但啼笑皆非的是,韩教授把墨比乌斯带和墨比乌斯体不能作联系。他说世上只有墨比乌斯带,没有墨比乌斯体。三旋理论中类圈体作非平凡线旋,是墨比乌斯体,所以是荒唐的。是的,众所周知的是墨比乌斯带,中国的书中很少介绍墨比乌斯体。但既然墨比乌斯带存在,如果把3条、4条等同样的纸带,做成三角形、正方形等口型的管子,那么墨比乌斯体是指把三角形、正方形等口型管子两端扭转后的对接。这种墨比乌斯体类似把墨比乌斯带看成是压扁后的水管扭转一个面的对接,再充气吹胀,就可以近似再现墨比乌斯体。这是从宏观到宏观的扩张,这一点何祚庥先生的学生韩锋教授都难以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把宏观知识的数学扩张到微观领域里去呢?所以我们中国即使出了如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丘成桐等很多的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也是白搭。他们的微分几何、微分流形、堆垒数论、卡一丘空间推证等书籍摆在图书馆里,也是白摆,中国怎能出大师呢?
那么何祚庥先生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水平又怎样呢?1965年《红旗》杂志发表坂田昌一的《新基本粒子观对话》,何祚庥先生夫妇参与了该文后面《注释》的写作。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斗争哲学。例如大批玻尔的互补原理,是在国际学术界散布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的论断等。也许有人说,他们是受主席斗争哲学的引导。但反过来说,他们何尝不也是把斗争哲学引导给主席。张学文先生是北大走过的高材生,但他为什么又没有沿着韩教授、何教授等指导的道路前行呢?实际张学文先生出版的《组成论》专著,是以“个”研究解读“熵”运用于系统科学、复杂性研究、信息论和热力学等领域,取得很高成就的科学家。例如把量子力学的空间破裂模式联系张学文先生的球量子组成论的“快刀斩乱麻”复杂程度分布研究,“快刀斩乱麻”的随机分割也如同喷雾器把药水变成很多个小滴的喷雾一样,其次也如同把杯子打碎、把煤挖出来要对物体施加能量一样,其后果还是使物体增加很多新的断面。这里药水变成雾滴,也是施加的能量形成了雾滴的表面积,而表面积的增加也就对应表面自由能的增加;计算每一次喷雾的雾滴的表面积的总和,应当与做功的总能量多少成正比例。这与黑洞的表面对应黑洞的熵相似。但球量子组成论即使反对物质无限可分,其思维仍是球面思维。因为球量子组成论的局限性,是阿伏伽德罗数的“个”的决定论,造出的“无神”事实。如果最基本的东西可分,是球量子及它的场,那么从图像上说,自旋是有体积的。但如果最基本的东西可分,是环量子及它的场,那么从图像上说,环量子的自旋可分立为三种自旋——体旋、面旋、线旋,线旋带动它的场,这是没有体积的。
这种环量子点“以太”的自旋堆垒、发散,不能用阿伏伽德罗数的“个”的“无神”论描述,而类似“有神论”。而三旋理论又退去这种“神”,是因为新中国的培养教育,从1959年到1974年坚持的把弦圈耦合成链条,再看成一条线;到1974年此理论第一次公开了三旋规范动力符号表及其与夸克的对应;再到2002年《三旋理论初探》一书出版,实际解决了弦理论、宇宙弦理论的三大难题:A、弦理论解决了物质族分3代与卡一丘空间3孔族的对应,但仍有多孔选择的难题。B、弦理论解决了多基本粒子与多卡一丘空间形状变换的对应,但仍有多种形状选择的难题。C、弦理论解决具体的基本粒子的卡一丘空间图形虽有多种数学手段,但仍遇到数学物理原理的选择难题。所以21世纪新儒学量子色动力学中弦圈的发明权,也应属于中国人!21世纪新儒学走进孔子学院,不仅能带文。也能带理。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塞费,解码宇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2]叶眺新,隐秩序和全息论,自然信息,1985年第3期;
[3][英]罗杰·彭罗斯,通往实在之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08年6月;
[4][美]弗兰克·维尔切克,存在之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10年4月;
[5]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6]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
[7]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8]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9][美]保罗·哈尔彭,伟大的超越,湖南科技出版社,刘政译,2008年4月;
[10][美]L·斯莫林,物理学的困惑,湖南科技出版社,李泳译,2008年4月:
[11][美]斯蒂芬·韦伯,看不见的世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胡俊伟译,2007年12月:
[12]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第一期,2008年5月;
[13][英]安德鲁·华生,量子夸克,湖南科技出版社,刘健等译,2008年4月;
[14] 叶眺新,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