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55|评论: 1

郑林森先生荒唐考证之一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 10:45 | |阅读模式

         郑林森先生荒唐考证之一例

    郑林森先生在《苏辙情系丹棱》一文中,考证出一千多年前在丹棱就开办了现代才有的中、小学教育,并且苏东坡和他的兄弟苏辙一起在丹棱文武庙‘学宫’读过书。其中苏东坡于公元10421043年在丹棱文武庙‘学宫’读小学2年,读中学2年(1112岁)。苏辙也于公元10421043年随其兄在丹棱文武庙‘学宫’读小学2年,中学2年(910岁)(见《苏东坡与老峨嵋山》第199页)。

而且郑林森先生还考证出苏辙在随其兄苏轼到丹棱读官办小学时伸过一个懒腰。有次苏辙由于个子太高,在伸懒腰时不小心被官办小学低矮的学生宿舍屋顶撞了一下。为此,其兄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叫《戏子由》的诗,来开了苏辙玩笑。苏轼《戏子由》诗是这样写的:“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伸欠屋打头”。(见《苏东坡与老峨嵋山》第199200页)于是郑林森先生得出一个结论――由于苏辙伸懒腰被低矮学舍撞头这件事,“是哥哥苏轼亲眼所见,亲自用诗记载的,所以当然是可信的”(见《苏东坡与老峨嵋山》第200页)。

对郑林森先生关于苏东坡和他的兄弟苏辙一起在丹棱文武庙‘学宫’读没读过书的考证是否确实,我们姑且不作评论。我们单就他考证苏辙在丹棱读官办小学时伸过一个懒腰被低矮学舍撞头,且其兄苏轼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叫《戏子由》的诗,来开了苏辙玩笑这件事来分析,就可见林森先生的考证之荒唐可笑。

首先按常识推定郑林森先生的这一考证之荒唐可笑。据史料记载,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其弟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苏轼大其弟苏辙四岁。那么按郑先生的考证推算,苏辙随其兄到丹棱文武庙读官办小学就只有2岁。请问一个两、三岁的小娃娃个子再高,学舍再低矮,我想也绝对不会因伸个懒腰会被低矮学舍撞头的。由此可见郑林森先生考证之荒唐!

其次郑林森先生可以说是不学无术,连苏轼、苏辙他俩兄弟的一些基本情况和他俩兄弟诗词创作的一些基本常识都搞不清楚,就在那里打麻乱说,麻别人不懂,真是可笑之极!比如,苏辙何时因啥被称作宛丘先生?是因为苏辙曾在陈州(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做学官,而陈州古名宛丘,所以苏轼戏称他兄弟为宛丘先生。而这首《戏子由》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在杭州时所作。苏轼写这首《戏子由》诗时已经35岁了! 苏辙已31岁了。请问郑林森先生当你弄明白了这些知识后,你认为苏轼《戏子由》诗中戏谑宛丘先生懒腰被低矮学舍撞头与丹棱文武庙‘学宫’还有啥关联么?你不觉得你那些十八扯的所谓考证之荒唐可笑吗?

附:苏轼《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伎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这首《戏子由》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在杭州所作。当时,诗人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任陈州(别名宛丘)学官(州学教授),诗人作此诗以戏之。
  开篇6句写宛丘先生学舍低陋,生活清苦。其大意是:宛丘先生身高如山,学舍小如舟,时常低头诵读经史,忽然伸腰头顶屋;斜风吹帷幕,雨水流脸上,旁人羞愧而先生无所谓。这里,宛丘先生两句于夸张、对比之中突出学官人长屋小,常时低头两句以一细节续写屋低,斜风吹帷一句形容屋陋。显然,这几句是戏谑之语,诗人以宛丘先生戏称子由,以长如丘戏指子由身材高大,以小如舟与先生低头诵经史,伸腰头顶屋戏言宛丘学舍低小,以斜风吹帷雨注面戏说学舍屋陋,生活清苦。
   宛丘先生学舍低陋,生活清苦,但他不以为耻。任从饱死笑方朔10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称赞子由。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两句运用两个典故称赞子由。前句典出《汉书·东方朔传》:汉代的东方朔曾对武帝说侏儒身长三尺多,自己身高九尺多,可二者所享受的俸禄却相同,所以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后句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摆酒宴,适逢天下雨,陛楯郎(殿前执楯的卫士)都被雨淋着。优旃同情他们,便在殿上上寿呼万岁时向他们大呼: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秦始皇令陛楯郎一半一半地轮流值勤。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宁可让饱死的侏儒嘲笑饥饿的东方朔,岂肯为了避雨而求秦优(优旃)之助。这里,诗人以东方朔、陛楯郎比子由,以侏儒、秦优喻当时朝庭的宠臣,于戏谑之语中称赞子由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10-2 16:30 |
原来如此,到此一游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