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超级大人物

八千里路云和月——差旅散记 文/棠湖剑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51.jpg

小桥流水人家

发表于 2010-11-17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52.jpg


大风车,几百年的历史了吧,人类最早利用自然动力的智慧。

发表于 2010-11-17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53.jpg

风车村的草原湿地,野生鸟类的天堂。

发表于 2010-11-17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54.jpg

和梵高先生也只能缘囿一面,游人太多,排长队等待参观,我们时间有限,只能擦肩而过。好在我不是艺术控。

发表于 2010-11-17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56.jpg


阿市最大的冯南德公园一隅

发表于 2010-11-17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57.jpg

阿姆斯特丹,生殖崇拜之城,这是性博物馆中的一件雕塑。

发表于 2010-11-17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58.jpg


阿城雨巷,两旁的人车隔离桩,怎么看都像挺拔的阳具,而我们这里,流行阉割。

发表于 2010-11-17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59.jpg

汉堡民居,秋叶飒爽。

发表于 2010-11-17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60.jpg

楚思,我秋天的童话,再见未知何日……

发表于 2010-11-17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印象,差旅散记(七)终极篇

作者:棠湖居剑客   2010-11-11 09:54 星期四 晴
  看到谢老师在上一篇留言,我才意识到,我的差旅散记并没有写完,还需要认真的比较一下,而非简单的发点图片,有些东西,在沉淀之后,用一种不带情绪的眼光去看,才不容易出偏颇。我当然不是如鲁迅先生所言“一副独独得了中庸的样子”,但觉得一个总体的印象,也许只有远离之后,才能看得更清楚。
  
  鸟瞰
  
  在回程的飞机上,我坐在舷窗边,刚好那天天气不错,透过稀薄的云层可以直接俯瞰大地,除了途中在夜晚闭目假寐外,能看到外景的时候,我都在默默的注视窗外。欧洲大地上,无论平原还是山川,很难找到大块光秃的土色,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大多数地方都是丛林,城市被掩映在丛林中,寒流已经将很多的树种染成了斑驳的红黄色,映衬着欧式建筑的白灰色。到亚洲境内的时候,过了西伯利亚,从蒙古高原前开始,一直到京城,地理特征大变样,有些终年积雪的高山是亮银色,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的土灰色,即使俯瞰也一眼望不到头的没有多少植被特征的丘陵、平原和沙漠,让人心生暗淡的无力感。
  
  机场
  
  德国的机场,都是坑坑洼洼的,飞机在滑行过程中跟坐大巴在机耕道上跑差不多,从法兰克福起飞时,还吓了我们一跳,飞机在离地一刹那,只听“噹”的一声响,飞机猛的跳了一下,像被一根钢管或者小沟挡了一下,其机场路面状况之糟糕,非同一般,也没见他们好好维修一下;相反到了国内,飞机滑行非常平稳,感觉不到晃动。这个呢,跟机场的使用频次和建成时间应是有直接关系的。
  
  建筑
  
  我在汉堡的秋天的贴图中,曾有过一段简述,那就是汉堡没有高楼,99%的建筑都是三四层的欧式建筑,很少看见十多层高的楼房,我在游汉堡大学时,数了一下他们的最高建筑图书馆,大约是15层,跟图书馆一样高的,大约都是旁边的教堂了,整个的汉堡市,除了易北河岸边有限的几栋十来层的高楼,很少有超过5层的建筑,而欧式建筑普遍都有地下室,也就是底下至少会有一层或者半层。
  有次我们经过一个街道,发现地下层的窗户都开在地面和行人的脚平齐,我不免开玩笑——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善于从短袖衫联想到私生子,从那么低的窗户,自不免立即想到裙*
  底*春光——也许这种联想对指东打西明控三*俗暗算异*见的中国人比较容易成立。我们在逛红*灯区的成人*商店的时候,看到的用品和影碟,对中国人来说,也许称得上匪夷所思,我想他们是没有东方那种含蓄,没兴趣,或者不在意这些。
  和中国的大中型城市比起来,如果仅仅看建筑的高度和堂皇,看街道的宽度和外观规划,汉堡更像是发展滞后的城市,而中国的城市更具有现代意味。
  建筑如果可以粗分为两种,则一种是历史建筑,一种是现代建筑。
  中国的历史建筑比如寺庙道观,园林楼阁,多为木质结构,让人觉得亲近,拙朴,但也难以坚固,虽有防腐处理,却最易虫蛀或腐蚀,也最易毁于水火,每隔数年需不断修缮,要保证他们的原貌很困难——要么持续添砖加瓦非复旧观,要么日趋破败。那些秦砖汉瓦下的结构材料,在防腐漆层下,并不能真的防腐,大厦之倾并非总赖在战火荼毒。
  中国的现代建筑则更多的学习了北美,炫耀的是科技和财富,使用的是现代新型材料,建筑追求的是高度,难度,美观度,但建筑的寿命和使用权,多数都是七十年,这一拨被强行*拆除了家园的冤魂还没有来得及安生,下一拨的强行拆除可能又已经开始了,韩寒也调侃说,我们的质*监部门经过严格监督和计算后告诉你,我们的建筑一般用不了七十年就会垮掉。
  稍微深入的观察一下,就会发觉一些区别:汉堡的建筑或者说欧洲的建筑(所到过的柏林、吕贝克、阿姆斯特丹、斯特拉斯堡、巴黎等地大致相似),很难按照以上进行分类,他们在建筑风格和使用的材料上,都难以截然的划出一个历史和现代的界限。有很多公共建筑和民居都是石料所建,和钢筋混凝土,数百年的历史了(最年轻的汉堡市*政厅,也是百年前重建),尤其是一些教堂和古堡,建于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勃发期,数百年下来,虽有风蚀,但风貌依旧,那种石料所泛射的光,让人觉得冷漠,冷漠的石墙面就像是压缩了的时光标本,你可以确知它千百年前是这个样子,现在是这个样子,也许千百年后仍旧是这个样子,也许石料会风化,墙面会斑驳,颓败之后,仍然是一种坚硬的态度。历史文化,在他们的建筑里得到某种程度的固化。
  这也许是欧洲的现代建筑相对较少的缘故,因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现代建筑来装点门面。
  
  人口
  
  人口密度的差异,带来了很多的根本性差异,包括上面的建筑密度,但高密度人口的地区本可以用文明的方式和平协商的破旧立新,却成了贪婪的掠夺财富欺压良善的理由,这种特色就让人咬牙了。
  妻在电话里问我,回来后,会不会不习惯成都的喧嚣?我笑笑说,我是一个任何环境都能安静的人,外界对我影响从来就不大,何况,每一种环境,自有它的特色,在成都也许是喧嚣的,甚至是浮躁的,但欧洲的宁静未必就适合所有人。我给她描述了一个场景:灰暗冰冷的冬季傍晚,寒风呼啸,黄叶零落,静谧的长街,杳无人影,良久才冒出来一个老头,穿着一身风衣,牵着一条小狗,偶尔停下来,在背风的墙角,缩着脖子点燃了一根烟,整条的街道,那几缕烟似乎是唯一的生气。
  在成都,想要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确实不是很容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总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而政*府,唯一喜欢的就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以证明他们是伟*光*正的化身,GDP是主义最后的救命稻草。
  
  烟
  
  欧洲人抽烟很厉害,在我的印象中,女人抽烟的似比男人还多,经常都可以在大街上看到各种年龄的女人手里夹着支烟,而街道上,更是随处都可以看到烟蒂。汉堡街头的烟蒂数量,大约比巴黎街头的狗屎还要多。反而是中国的城市,在街道上乱扔烟蒂的并不多。欧洲人手里的香烟,燃烧着掩藏不住的寂寞和忧郁。
  我在阿姆斯特丹曾想给家里的烟民买两盒雪茄回去,同事提醒我说,荷兰的大麻是合法的,所以他们的雪茄里可能有大麻,如果进海关时被查出来,就不是没收,而可能是当做贩*毒被拘起来了,听得我一身冷汗。
  
  距离
  
  在欧洲,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很远,无论从物理空间,还是精神空间,人和人之间都留出了足够的距离,既是彼此尊重,也是矛盾的缓冲地带。他们能拥有这种距离,是因为有这种条件,人口密度低保证了他们个人的物理空间足够大,宗教熏陶和制度规范,公*权限制保证了他们的精神空间不会受到骚扰。
  
  斑马线
  
  在汉堡的近两个月内,我看到过两起交通事故,不过是追尾擦挂,都不严重,看到过一次闯红灯的车,看到过两次出租车违规调头,看到过一次堵车时,一辆车从隔离草坪上窜了过去跑了。但我仔细的观察了很久,从来没有发现有任何一辆车的车轮,会因为红灯停止而压过斑马线的,而这种压斑马线的现象在我生活的县城里甚至大城市里,几乎是一种常态,没有哪天不看到红灯停的汽车压过斑马线,甚至停在斑马线上,将人行道完全挡住。这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心理问题,为了多抢那一两秒钟,不惜和车抢道,更不惜和行人抢道。
  因为中国人多,基本无法达到欧洲那种车让行人的状态,如果车总是让行人,可以确知车几乎难以开动——在阿姆斯特丹,因为街道狭窄,机动车也没法总是让行人。但是,守住各自的秩序,按照各自的信号灯行止应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现在做不到,完全因为我们还是一个崇信强*权的社会,先下手为强,占领先机和精心钻营几乎是一种社会常态。必须所有人至少是大多数人都懂得并遵守规则,才会有秩序和最好的出行效率。我们的道路上常常拥堵,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街道不够宽,而是因为多数的司机心不够宽,不能明白秩序的道理,更不能完全去遵守。在交通秩序上,只要有一个人不遵守规则,秩序就会被打乱而产生拥堵,道路上的文明,最能够说明人类共生的智慧所在。
  不光是道路上,在生活其它方面,我们的公民也常常无视那条斑马线,秩序之难,正在宇宙熵值本身在增大,趋于混乱度大的低能量状态,要使用规则和法治来规范所有人,才能重回有序的高能量级状态,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样是衣食住行,我们在软环境的建设上,还有太长的路要赶,而今天的社会,还正在南辕北辙,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正形成更大的挤压。
  
  生活
  
  欧洲地广而人稀,青年夫妇很多自得其乐,不愿意生育,或者有很多年轻人连婚姻也不感兴趣,男女那点事,他们是变着花样的玩(这个印象完全来自于他们用品店里的影碟封面,没有深入调查的机会),所以欧盟的多个国家,都采用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政*府对新生公民有足够的福利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这对喜欢孩子的夫妇来说,当然是很大的福音。在欧洲的公园和商场里,经常可以看到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出行,一般走着一两个大孩子,婴儿车里躺着或者怀里兜着一个,有时还可以看到主妇肚子里孕育着一个。我们在汉堡上班的第三天,客户经理汝迪嘎就抱歉的说,他的第八个孩子出世了,他要休假,明天会有人接替他的工作。他还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孩子今年23岁,而第七个孩子是3岁,老八则刚出世。
  我不能说我们的人口政策错了,只是现代的人正在为历史的错误决策买单而已,我们的社会还将会有一个老龄化的痛苦时期,这些都足以让人浩叹。
  我们的第三个客户经理沙夏是个帅哥,他很喜欢中国,并有机会到中国工作,但是他说,很遗憾的放弃了第一次机会,因为他的房子还没有建完,他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建的住房,已经搞了三年,现在接近完工。这个讲述把我们镇了一下——原来他们的住房可以自己设计建设的,并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也许对他们来说,只是把童年过家家的情节换成了一个大一点的场景而已,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细节充满了兴致。我们曾逛过一个建材超市,里面的工具设备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给人提供足够的DIY条件。
  有次闲逛,我在机场旁的一座小木屋前看到了一个声势较大的玩具,那是一个有一亩地大的小花园,围绕着小木屋是草坪和树木,还有一条环绕的玩具火车轨道,火车轨道上有山川隧道,桥梁,扳道机构,完全模拟了现实中火车可能遇到的各种地理状况和运转机构。我对同事说,这才是真正的工程师的摇篮。
  邓公曾说“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这种兴奋的话语给我们的时代定了性,社会的民生仍旧挣扎在生存和更好的生存上,更接近生物的本能,所以常常被励志书和成功学迷失了本心,追逐在功名利禄中,却忘记了生活本身应有的含义。当然,同时也不可忘记现代的教育错位对公民个体独立性格的巨大伤害,这些都只能一点一滴的消肿去毒。
  
  昨天跟小猪兄弟聊天,我说:我们不能刹那间建成一片森林,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不停的种树,如此,可能会渐次弥补社会被暴戾历史砍伐后的荒凉。
  
  这是两个月欧洲之旅的最大感受。
  

发表于 2011-5-6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说得好,大家鼓掌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