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记者从阆中市副市长王萌处得到证实:阆中人“落下闳”将于本月14日启程赴京,参加16日在北京为其举行的“落下闳”小行星命名仪式。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证实,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今年7月向全世界发布的52267号小行星通报称,一颗国际永久性编号为16757号的小行星将被命名为“落下闳星”,以此纪念这位2100多年前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 落下闳,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公元前二世纪至一世纪之际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汉武帝时期被征召到长安参与历法改革,经过几年的实测和计算后制定出《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资料完整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科学历法。它不仅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24节气、塑晦、闰月、五星会合、交食周期等,而且所测定的28宿赤道距度(赤径差)值沿用了近千年,直到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5年)才被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更为重要的是由落下闳在《太初历》确定的以孟春正月初一元之始(即春节)的历日制度没用至今,成为最具华夏情结的东方“圣诞节”。为制历的需要,落下闳还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较为精密完整的浑仪(天文观测仪)、浑象(天文显示仪)。他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浑仪制造者,无论是在制仪还是在历算方面都对后世(如天文学家贾逵、一行、张衡、祖冲之等人)影响甚大。如为历法计算所需,落下闳还发明了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的“通其率”算法(又称“落下闳算法”),为古代历法计算中的“强弱术”、“调日法”、“求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数学中实现用“有理数逼近实数”以及“最佳逼近”等提供了普遍意义的数学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素有“巴蜀要冲”、“阆苑仙境”之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由于深受落下闳的影响,自西汉到隋唐期间,在此先后诞生和云集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周舒、周群、周臣祖孙三代以及客居此地的著名天文学家、历数学家袁天罡、李淳风等人长期从事天体观测和天文研究,使之事实上成为“古代天文学研究的中心”。但因落下闳本人淡泊名利,对汉武帝授于的太史令“辞而不受”,仍回故乡甘做隐士,故历史上对其事迹记载虽散见各处但又大多不详,所幸的是岁月的长河始终未能湮灭其应有的光辉。
目前在各类天体中小行星是唯一可以由发现到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按照国际惯例用杰出的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不仅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具有特殊的纪念性和历史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古代科学家科技成就的充分肯定,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科技之光,激励后人崇尚科学、淡泊名利。“落下闳星”既是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的第十六位中国著名科学家,也是继“巴金星”之后第二位被永久性嵌入太空的四川人。
世界上第一颗小行星是1801年元旦之夜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后来命名为“谷神星”。用个人的名字命名小行星具有严格的规定和审批程序,除要以国家的名议审查和上报外,还要经设在美国波士顿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经过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评审,才能获得通过。
此次命名的“落下闳星”是国家天文台施密物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9月18日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其绕日运行周期为4.76254年,轨道半长径为2.79488天文单位。 9月14日,由阆中市市长魏顺泽带队的“落下闳”的娘家人一行,将前往北京,参加“落下闳星”在北京的命名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