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的回复,我转贴上来:
春 11:02:33
首先谢谢你给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了解川剧、了解地方文化的机会。
你那天给我介绍川剧后,我临时扫盲,感受是:震撼、折服、遗憾。
川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融合了多个地方戏的技巧和内容,如秦腔、京剧、梆子等等,也衍生出很多的流派;川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以从唱腔、脸谱和动作等多个方面观赏,同时,具有很多其它地方戏不具有的绝活,如滚灯、吐火、变脸等。这一方面让我了解我对民族文化的无知,另一方面对川剧深深的震撼和折服。
川剧,完全可以属于历史文化遗产范畴。从此角度,政府的扶持责任旁无责贷(这也是世界惯例)。政府主管部门非常明确,是文化局(或文体局)。但是,政府一方面不该作为的乱作为,该作为的不作为。有的地方政府花几个亿去争取所谓的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搞超前的景观大道。在该作为的地方,甚至责无旁贷的地方,如你所了解的这样,政府推给文体局,文体局推给街道办,到处踢皮球。见惯了这些,我已经不愤怒了,只能说遗憾把!
川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且有这么多的绝活,完全可以市场化运作。我认为,川剧、京剧等,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这需要首先投入资金进行包装和推广。目前地方小剧种的从业人员,市场营销的意识和能力可能不够,吸引不到社会资金的进入,或者主动走出去。当如,我这样说,不意味着龙泉的这个川剧团可以走出去,因为这首先需要他们的技能。但是,我认为,四川的川剧人才,在前期一定资金的扶持下,组建几个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剧团是有可能的。这也是遗憾之一吧。
如果某个剧团有能表演滚灯、吐火、变脸的人才,我的建议是:
1、造势。例如,在节假日,在公共场合表演;到社区免费循演等。造势有多个好处:(1)引起大众注意后,才好向政府争取支持;(2)本身就是一个宣传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川剧,激发大家的兴趣,培育消费者;(3)吸引可能客户的注意。
2、到企业去。不要一开始就拉赞助或冠名之类的,先免费给企业表演,作为丰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你主动免费,企业不会免费的。
3、到高校去办讲座,然后收费表演。这也是培养消费者的途径之一。
4、到中学去给学生办讲座。
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对传统文化有扶持保护的义务,但不意味着对每个剧团都有这样的义务。龙泉川剧团是否能走出去,关键看是否有人才和川剧绝活;政府是否扶持或扶持力度多大,也看其是否有人才和川剧绝活。尽管如此,如果他能给当地老人带来些乐趣,从社区文化的角度,政府有义务扶持,至少不能让老人们在危房里看吧。
如果没有川剧绝活,仅仅一些有基本川剧素养的人表演一些剧目,仅仅带有票友娱乐性质,那么,不容易走出去,以民营公司的形式、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化运作就是一种错误(因为没有人才和吸引消费者的技能)。
谨此瘪瘪言,抛砖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