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37|评论: 9

西坝古窑随想(《四川政协报2010.7.2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0 16:47 | |阅读模式
西坝古窑随想(《四川政协报2010.7.29)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0-08-10 08:37:08) [url=]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url]     郭明兴

标签: 古窑窑工瓷器西坝文化

http://static13.photo.sina.com.cn/small/5eaa0ae7x748af2b8a10c&690   http://static12.photo.sina.com.cn/small/5eaa0ae7x8d6ddacd565b&690    P1130748.JPG

西坝古窑随想

        郭明兴

在乐山西坝镇山环水绕的丘陵地带,凝结着祖先智慧与汗水的西坝古窑遗址,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许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也许古窑址正在我们面前慢慢消失,世人却听不到它发出的最后呼喊。

当乐宜高速公路建设拉开帷幕,伴随着21世纪挖掘机的轰响,这一段沉淀于封土之中的煅烧历史,终于暴露在我们面前,大批古陶瓷器皿及混夹泥土的陶瓷碎片从地下挖出,令人哗然瞠目,勾起世人对西坝古窑的无限膜拜。

随着媒体的传播,陶瓷考古研究者纷至沓来,在庙沱一线几公里的工地上清理考察,翻寻历史的遗迹,经专家们研究考证,西坝窑发轫于五代时期,盛极于南宋、元代,衰落于明代初年;西坝窑面积约达30万平方米,是四川最大的古窑群遗址。

“三江连九州”的西溶古镇,地势优越,水运通达,山林稠密,瓷土资源蕴藏丰富,潺潺流淌的河水滋润了两岸沃土,哺育了万物生灵,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尽享自然山水派生的无尽财富。据《嘉定府志》记载:“西溶三山,(犍为)县西北五十里,曰底,曰中,曰巅,土细而白,居民作陶,咸取足焉。”由此可见,千百年前这里窑炉星罗棋布,连成一片,烟火不断,世代相传。

西溶地处茶马互市之边地,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听当地人讲,这里曾经还流传有“窑州府”所在地之说,虽无城址,也无史载,但此地绵延近5公里的古窑遗址群可以作证,深埋地下十几米的馒头形窑炉可以作证,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绎,见证了西坝窑工的辛劳和古代窑业的兴衰。

西坝窑兼融宋代南北名窑之长,无论是陶质、制胎、施釉还是器物组合,与中原名不经传的民窑陶瓷都有着相通之处。西坝窑瓷中的窑变釉、彩釉、釉下彩瓷,足以和河北定窑、磁州窑、福建建阳窑系媲美;其白瓷系器物的发现尤为罕见,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从此改变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彭县窑为四川唯一白瓷窑址”的定论。西坝窑陶瓷,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在鉴赏后欣然题词:“西坝窑陶瓷精品,一朵古代艺术奇葩。”

http://static6.photo.sina.com.cn/middle/5eaa0ae7x8d6dd3e44735&690 http://static5.photo.sina.com.cn/bmiddle/5eaa0ae7x8d6dd536b224&690    P1130753.JPG

在五通桥,我拜会了瓷器收藏家曹洪先生,聊谈起西坝窑瓷,这位多年研究陶瓷的特聘鉴定专家侃侃而谈,他将自己的专著《西坝古窑瓷器鉴赏》赠我一阅,并引领我参观了收藏馆里采集的西坝窑瓷。

展柜里瓷器琳琅满目,长颈鼓腹的瓷瓶、黑釉雕花的瓷罐、矮足斗笠式瓷碗、三足贴双耳瓷炉……一件件质朴精美的瓷器千姿百态,绚丽悦目,或涂有色彩斑斓的色釉,或刻着美不胜收的花纹,陶瓷窑变的神奇无不让人赞叹,真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啊!

我的目光聚注到宋代白釉梅瓶上,这是曹先生的得意之藏,梅瓶饱满流畅,莹润亮丽,但仔细瞧,瓷瓶原是由数块瓷片粘合而成,修复之后的器物依然保持着它优美的弧度,亮白釉下褐色的牡丹花跃然于瓶身。一抹淡淡的泼墨,一笔凌空的挥毫,素坯上勾勒出青花似的图样,闪烁着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火花。婷婷梅瓶,虽静若处子,胸中却激荡着泥与火的洗礼与涅槃,它生命的体味是碎裂的惊叹,精细的整修却是完美的颂赞,其形、色、神,韵,展示了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凝结着收藏者探寻古代文明的一腔热忱。

一只满布银灰斑点的油滴釉碗盏,隐隐透露着一份遥远的尊贵。经年的时光,非但没让它留下一丝裂痕,反倒将它映照得溢彩生辉。我捧起这只黑釉碗盏,仔细端详,像是在审视一个前尘的旧梦。它放纵岁月,流落江湖,该是有过多少人的手触摸?制坯人的手、烧窑人的手、文人雅士的手、贩夫走卒的手……碗盏虽小,它却盛着太多的故事,盛过窑工的悲欢,盛过放浪的醉意,盛过诗词的平仄,盛过峨眉山上空的皎月,连同海棠香国飘来的芬芳。

主人小心翼翼地将一片片标本残瓷擦拭干净,给我观摩,并一旁介绍。虽说我对瓷器是外行,但所见这些朴拙厚重的瓷片,也让我兴奋了一阵。瓷器碎成千块万片,它依然是泥的魂魄,火的精灵,保持着坚硬,坚守着晶莹,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裸露的瓷片,没在大自然的风雨中化为尘泥,经过数百年的沉寂,今又重获新生,它将伴着曾经的轰轰烈烈之乐,带着今世的深深切切之恋,向现代人讲述千年窑烧的秘密,讲述火焰升腾的传奇。

展柜前,我细细品味,不禁入目舒心,遐思趣还。看窑变釉茶盏,谈茶汤之色、茶令之趣,竟使饮茶习俗演变为风靡两宋的“斗茶”博弈;观玉壶春瓶,吟文豪苏东坡“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之诗句,侃古人呼朋唤友推杯换盏之交情;从陶瓷铃铛,忆起西南丝路上的艰难跋涉,耳边犹闻一串串山间马帮的响铃;从实心泥球,揣测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捶丸”运动,惊叹这现代“高尔夫球”鼻祖的高雅离奇……啊!西坝古窑曾创下煌煌产业,支撑起经济的兴盛,城邑的繁荣,我想一定还有些什么,是千百年汉嘉之地流传下来的浪漫?是历史煅烧中传承而来的执著?

陶瓷之光,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在遥遥岁月中,我们的祖先驻守在广袤的阴山阳坝,秉承着中华传统工艺的一贯追求,以瓷泥粘土为原料,在大窑烈火中煅烧,成就了瓷器的血脉延续。产品讲究实用,耐用,虽登不了大雅之堂,进不了琼楼玉宇,却为老百姓所喜爱所追崇。盏、碗、盘、碟、瓶、罐、壶、钵等系列的组合,充满了人间的草根气息,搁置于居家、坊肆、游苑,用作饮酒、打水、煮饭、盛物,祭祀,平凡而见真性,质朴而见高贵,这正是西坝窑瓷器可贵的平民本色。

西坝民窑没有官窑所享有的特殊地位,也没有官窑所独占的资源优势,它是在官窑林立的夹缝中艰难而起,凭着祖先们的勤劳、智慧和坚韧,才求得生存,求得活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西坝窑历经了漫长岁月,千千万万的窑工瓷匠都无一留下名份,他们的生命在瓷器上获得延续,他们的祈望在瓷器上看到闪光。

驱车前往西坝这片曾经滚烫的土地,我站到窑址的废墟上,似乎还能感觉到淡淡的窑温。细细打量这满山遍野的黄土,这坑坑洼洼的山道,我仿佛看到窑工们忙碌的身影,掠过旷古的荒凉和寂静,将干树的柴火点燃,一团团艳红的窑火熊熊燃烧,一片片浓黑的窑烟摇曳升腾。我看到一双双结实的手,拍打着揉捏着抚摸着鲜腥的泥土,细细绵绵的软泥从指缝间渗出,厚实圆润的泥坯在手掌里成型……年年岁岁,烧窑人遵循着世传的祖制,供奉着窑神的庇护,创造和丰富着“土与火”的艺术,也创造和丰富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土与火、血与汗赋予了粘泥以灵性,让一个个不朽的精魂在天地间诞生,当年那老窑口火蛇狂舞的激情,也已化作真武山上红艳艳的花簇,化作沫溪河上金闪闪的波鳞。

人类在文明的旅途上,总不免顾盼流连,以穿越时间的隧道,追寻悠远的历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China这个原叫“瓷器”的英文单词,不是堂而皇之地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么?陶瓷文化深藏着一种幽邃的灿烂,蕴含着一种神秘的韵律,我曾听过行家说,古瓷的学问博大精深,深不见底,看来要想揭开古代西坝窑瓷神秘的面纱,把它真正弄个明白,那也得花上好些年的功夫。

在渐次升温的收藏热里,西坝窑瓷倍受人们关注。在央视《寻宝》走进乐山的活动中,五彩缤纷的西坝窑瓷露面,体现了地方民间收藏的实力;激烈的现场“PK”,一只南宋西坝窑玳瑁双耳三足香炉脱颖而出,竟夺得瓷器项之冠,鉴宝专家给予了西坝窑瓷器极高的评价,莫说是那些经过检验与鉴定的等级文物,就是一些散见于民间的私人收藏,也确是具有相当的价值。

随着岁月之河悄然流逝,西坝窑昔日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然而祖先的灿烂创造,就像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汇入大海,它丰富了中国陶瓷史研究的内涵,彰显了嘉州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承。

西坝古窑是一部鲜活的乡土教材,弥足珍贵,珍惜她,保护她,就是尊崇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文化。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10-20 16:53 |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10-20 18:49 |
西坝窑,对于乐山人來说,确应引以自豪。他的出现,让我们揣摩了宋元时期乐山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其实西坝窑宋瓷的发现,应追述到二十年前。那时福建沿海的古玩商,在成都古玩市場上发现了黑釉瓷,他们误判为建窑产品,他们知道这建窑瓷器,是日本人的最爱,因此尽力收购,拿回去通过海上走私,同日本人调換当时中国很时兴的日本家电(彩电,收录机,风扇,冰箱之类)通过以物易物,赚取高额利润。那时成都古玩市場西坝窑的"老纸罐"疯到几百元-个,花瓶疯到数千元一个。但是好景不长,后來日本人弄醒了,知道是四川乐山的土窑黒釉瓷,不是他们向往的建窑瓷,海上的以物易物生意熄火,成都古玩市場上的西坝窑黑釉瓷价格一落千丈。乐山有一个古玩穿穿咡长期在西坝-带收罗西坝窑,自已修复拿到成都青羊宫古玩市埸摆地摊,花瓶就几十百把元,造型好完整点的就几百元,"老纸罐"基本没人问津,十元,二十元要买好的。--------
时间推移到几年前修高乐宜高速,推土机推出了古窑址,乐山,五通一些当地古玩爱好者,再次掀起西坝窑热潮。这当中,有的是出于生意上的需要,有的人是为的打造乐山的名气,当时有一位彭元江老师,在"三江都市报"(乐山晚报)上发表了几篇探讨研究文章,也有在网上开古玩店的人在网上宣传和推销,让这本來很土的西坝窑,又风风火火起來。-----
2006年,乐山泌水院步行街古玩市場开市,乐山有人邀请了京成的古瓷鉴定专家王春成等三人來乐鉴宝。结束时,乐山有一位西坝窑收藏大家何XX特邀王春成-行三人去"德字魚庄"吃飯,飯后拿出所藏西坝窑精品让王春成等过目。看过所有藏品之后,王春成说了几句话:"不错,开了眼界,东西都是老的,有研究价值,但经济价位不高,这东西有些外国人喜欢,有必要可以给你推荐。"这就是说,在专家眼里,西坝窑只是一个地方窑,並不能登上瓷器的大雅之堂。-------
至于中央台寻宝走进乐山,选中了-件西坝窑作为最后的亮点,那是专家(同样是王春成)遵重地方意愿,並不是他的本意。

发表于 2010-10-20 19:00 |
欣赏了!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01:38 |
西坝窑,对于乐山人來说,确应引以自豪。他的出现,让我们揣摩了宋元时期乐山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其实西坝窑 ...
高岩山下 发表于 2010-10-20 18:49 http://www.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高岩兄评帖    回两句   每个窑 都有区域性 哪一个窑不是地方窑 每个窑都有烧制精品 普品  只是工艺 胎土 釉料各有千秋    如现在瓷砖厂 遍地开花  有精品 有普品 各有品牌  只是藏家对它的认知度 如西坝窑发掘在清代 大家认识的早 知名度就高  民俗的东西  只要系统研究成系列 就是成就  好藏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01:43 |
王春成老师是研究官窑的  故宫的藏品看多了  不欣赏 小家碧玉   可北京 上海 等大多数藏家新认识了西坝窑  西坝窑已载入中国陶瓷史喽  四川省博物馆陶瓷四川图已录展

发表于 2010-10-21 09:40 |
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0-10-21 10:14 |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2:13 |
学习学习
院长 发表于 2010-10-21 09:40 http://www.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院长  评帖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2:14 |
学习了
嘉州楚留香 发表于 2010-10-21 10:14 http://www.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香兄 到      茵兆之气香社区   "顶起"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