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镇青山村家家门口通水泥路,奇迹是这样创造的
青山村,位于安岳县林凤镇,离县城约40分钟车程,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在今年创造了一个奇迹——村民自筹资金修建宽3.5米,厚18厘米的水泥路9.87公里,该村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这在安岳县927个村当中实属罕见。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呢?
完善机制获取村民信任
据青山村支部书记夏良超和村主任何世杰说,早在2007年,该村就收集了一次修路集资款,当时集资30多万,由于村民和村两委没达成共识,只好把集资款退还给村民。
集资款虽退了,但村民想修路意愿却日渐高涨。“2007年集资不成功,是方案没得到村民信任的缘故”,村支书夏良超如是说。经过调整,去年该村修公路计划再次启动。
青山村有几个组离公路远,雨天路难行,村民们迫切想要改善交通状况。根据村民意愿,去年村支部提议:路,是肯定应该修的!为了让提议得到村民响应,村委会召集了组员代表开会,听取代表意见。组员代表同意了村委的提议后,村里再召集党员和组员代表,召开大会,共同商量修路计划。
村干部带头捐资
就在修路动员会上,村干部带头捐款,加上县上争取到的修路项目款,在村民没有集资的情况下主路的修建工作启动了。
看着主路都修建了,村民们觉得能修成,不少村民找到村上集资。根据村民能够享受到公路的情况,集资也有不同的标准:享受里程数多的家庭多出资,享受里程数少的家庭少出资;有车的家庭多出资;支路长的家庭多出资。村民修村主路的集资标准从200到1000元不等。
青山村10组的樊成蓉,丈夫早逝,家有两个娃娃和老人,修路集资2300多元;5组80多岁的王述贤老人看到自己的儿孙不愿意修路,老人把一万元存款交到了村干部手上:“我先出1万元帮他们垫着!”村干部讲述了很多关于集资的故事。对于一些对修路有抵触的村民,村干部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家庭困难的村干部掏腰包垫资;对在外务工的,发动外出务工人员的亲戚朋友集资……
不菲的收入保障修路
青山村9.78公里水泥路耗资300多万元,除去社会捐资和项目补助款,村民集资100多万。有的一家要集资好几万,村民上哪去找这么多钱?
据村支书介绍:“柠檬种植、蔬菜种植和劳务输出是青山村的三大支柱,也富裕了村民的荷包。”
青山村耕地面积1973.6亩,目前柠檬种植面积1520亩,保守估计产值1500万。光柠檬一项就给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青山村第二大产业支柱蔬菜种植,青山村的菜秧种植在安岳是出了名的,安岳市场上80%的菜秧都来自青山村。
村民富裕了,包里有钱了,这无疑为村里的修路提供了保障。
知名人士护航公路修建
在青山村修路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夏良炳,这个从青山村走出去的退休人员为青山村的修路起到了桥梁作用。
夏良炳虽然离开青山村几十年了,但他一直惦念着家乡,一听到修路自己和儿子就捐了一万块钱,还积极帮助村里到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助款,在夏良斌的奔走帮助下,村里争取到了190多万的项目款。
为了公路修建,青山村成立了资金监管组、质量监督组、成员安全组合矛盾纠纷调解组等。
开展“监管”,夏良炳成了第一个“称水泥的人”。他根据施工要求,每天都要看施工方一公里的路用够材料没有,为避免施工方偷工减料,他每天不光数施工方打一公里路用多少袋水泥,他还每袋水泥都称一下够不够100斤。
水泥路带来的幸福生活
今年5月14号,经过一年多的修建,青山村马蹄形的主路和从主路到各家的支路全部修好了。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村民们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路修好后,12户原打算在城里买房的村民在村里修建了别墅式的小洋楼;150多户新买了摩托车,村里的小车多了30多辆,农用车多了17台,三轮车多了10台。
路修好了,村里又筹划开了,利用村里的柠檬种植优势和水源优势,可以搞垂钓、开农家乐,走一条观光农业的路。目前,已有投资人来村里承包地做鱼池了。
一个村修起了一条路,一条路带动了一个村,这就是青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