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23|评论: 1

徒步寻访凉山彝人迁徙之路南线第3站 岔河岸无语对清风

  [复制链接]
sjx

发表于 2010-11-2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徒步寻访凉山彝人迁徙之路南线第3站 岔河岸无语对清风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0-10-31 10:03来源:四川新闻网-凉山日报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超特快
  记者本期行走路线:会理县城→外北乡→益门镇→下村乡→仓田乡

  风吹柳絮满城飞

  我想我又一次迷路了,2010年的夏天,在凉山南部古会无的土地上。不同的是,以前在凉山北部的山区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迷路,随时都会有长者坐在路边亲切地告诉你:“孩子,你走错了”;而如今,在古会无的土地上,山谷间祖先的遗迹依稀,只是无从分辨何去何从。

  会理,古称会无,远在秦汉时期,会无(《汉书》载)是彝族先民叟人和濮人的居住地,经过不断地融合与迁徙,叟人和濮人逐渐淡出历史,随着历史变迁,彝人在会无这片土地上迁入迁出,只是鲜有载于历史。据会理县志记载,如今可考的最早迁入的会理彝族当属明洪武时期从贵州威宁经滇东北陆续迁入的“大黑夷”“老黑夷”。

  “老黑夷”能懂汉语和凉山彝语,也有自己的土语,他们长期受汉族经济、文化影响,如今生活方式已大体同于汉族,过汉族年节,也过火把节,服饰、婚丧、祭奠、用具则保持着部分彝族习俗,同时保持着父族血缘的家支组织形式,如今能考的家支有依比家、木之家、格依家、苏都家等。苏都家又分为苏都吉克和苏都达克两支,前者只和“老黑夷”和后迁入的凉山黑彝开亲,后者可与后来迁入的云贵“红彝”“白彝”和凉山白彝开亲。

  清代,云南彝族还先后从武定、禄劝、元谋等县迁入会理,一支被称为“红彝”,自称“呷斯波”意为“云南族”以区别于凉山彝族,其语言、生活、习性与云南白彝大同小异。小黑箐蔡姓红彝祖辈从云南猴井迁入会理烧炭、炼铜、炼铁,并从事开垦种植农业。再后来,王、陈、普、蔡、殷等姓相继迁入,会理红彝迁居本地大多都已经10代以上,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惯已和汉族差异不大,普遍使用汉族姓氏。

  云南彝族中的白彝,多分布在会理县境东南、西南金沙江河谷地区。据记载,他们民国以前均属各支土司,民国中期,土司势衰,土地转为豪绅地主所有,云南白彝成为汉族地主的佃户,长期受封建统治和汉文化的影响已失去原有的父子联名制对外使用汉语,对内仍用彝语,与外姓和汉族通婚较早,生活习俗与已非常接近汉族。

  明清以来,部分凉山中北部彝族经布拖、金阳一带迁入会理定居。迁来最早的尔恩家、苏维家,至今已传20余代,吉狄家、萨比家也有15代以上的传承。随后迁入的黑彝有惹勒家、吉狄家、阿俄家、惹涅家、尔恩家、萨比家、马家;白彝曲比家、结才家、特金家、石扎家、吉伙家、阿克家、窝地家、布路家也都有着10代以上的传承,那之后,虽然没有了大规模的以家支为单位的迁入,但陆续一直有散户迁入,他们都不约而同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条件表示满意,与此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对昨天、对祖先的迁徙历史选择了淡忘。

  风随雁过痕不留

  “啥子叫变化?以前我们搬家,是为了找到一个房前有平坝可以种粮屋后有山坡可以放羊的地方;今天我们搬家是为了找一个交通方便食宿方便娃娃教育方便的地方;啥子叫没得变化?以前我们搬家,就是为了找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今天我们搬家,也是为了找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地方……”莫说俄日坐在喧嚣的下村街头,望着天上的浮云,悠悠地说。

  朴素的言语,道出了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这茫茫历史长河,亘古流淌,瞬息万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走在会理益门到岔河中间这条曾经车水马龙如今门庭冷落的乡道上,青山依旧,人事几非,一声叹息,无语对清风。

  今天,从会理到德昌,有几条路可以选择。你可以这么选择:离开会理,沿着国道一路向北经外北乡、益门镇、云甸乡,在德昌县永郎镇与安宁河汇合,也同时与西攀高速公路和成昆铁路相遇,逆流而上,经德昌县锦川乡、金沙乡、乐跃乡、小高乡到达德昌县城。

  你也可以这么选择:离开会理县城,南经鹿厂镇之后离开国道西折白鸡、矮郎、小黑箐等乡(上一篇记者所经路线),翻山到攀枝花境内米易县垭口镇与西攀高速、成昆铁路相遇,然后再折往北方逆安宁河到达德昌县永郎镇与上一条路线汇合前往德昌县城(上一篇写到吉狄家支当年迁徙所走路线)。

  你还可以这样选择:离开会理县城,沿着国道向北经外北乡、益门镇,沿着岔河河谷经下村乡,走五十多公里简易乡村便道到达仓田乡境内的岔河集市,再沿着乡道西北行约10公里到德昌县老碾乡,经老碾到锦川乡与前面两条路线汇合前往德昌县城。

  我是选择了后面一条的,从会理县城搭上前往外北乡的公交车行约10公里,到外北乡下车开始徒步行走,擦着龙肘山走十几公里山路到达益门镇,沿途经过吉狄家、惹勒家与汉族杂居的马达火克(村)的时候正当中午,有妇女在村外树林边劳作休息,问路的时候嬉笑着提醒行者树荫底下好乘凉,何不歇歇再上路,这嬉笑化作一股清凉,令初夏躁动的热风也安静了许多。

  在益门镇歇息了一晚之后,沿着被煤矿染得变了色的岔河向北而行,中午到达下村,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遇见了年轻的莫说俄日。

  莫说俄日,汉名杨逢春,会理县下村乡任家沟村村长,时年41岁,他介绍说,任家村全村有213户,1216人,其中彝族110户,700多人,莫说家50多户,阿勒,阿涅(惹勒七子)20多户,吉史(阿曲拉马)10多户,普惹(阿莫九子)。

  关于祖先的迁徙路线,俄日村长所知道的就这么多:莫说俄多→古固洛达→阿渣祖古→沙木洛古(赵家梁子,任家沟),当记者追问这些地点的具体所在的时候,俄日村长沉吟良久,说:“莫说俄多听说在布拖一带,古固洛达和阿渣克祖应该在普格、宁南一带,沙木洛古就是这里了,我所知道的也就这么多,现在老辈子少了,他们也很少对年轻人说起这个,所以我们都不是很清楚了”。

  当被问及家谱的时候,俄日村长想了又想,良久,终于凑出这么一节:木伍,书子,尼伟,都知,牛尼,阿合,吉约,勒迟,阿古支——鲁直,牛牛(爷爷)。直到记者离开以前,已经当了村长的莫说家优秀的后代俄日再也没能把阿古以后的家谱连上,也没有能够在熙熙攘攘的下村乡集市里找出一个可以把家谱完整诵出的长者。仿佛是这样:当俄日村长说起当下生活的时候,下村集市就热闹了起来,当俄日村长的话题涉及家族、族人历史的时候,整个下村集市就顿时陷入了一种抑郁的沉闷之中。

  谁家少年风中愁

  “现在吗,只有使劲地干活赚钱,给娃娃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供他们读书上学,等他们上完大学,回来以后再好好地清理清理自己的家谱,了解自己祖先的来龙去脉”,在下村集市上赶场的普古阿勒说。

  普古阿勒,会理县下村乡任家沟村村民,34岁,结婚前住在岔河乡卢华村,1996年娶了家住任家沟村三组的莫说莫吉合,次年迁居到下村,一年有两千斤包谷,两百斤洋芋的粮食收成,去年烤烟收入5000元。家具:家里配置有电视,功放等电器,以前靠岔河电站供电照明,如今有了自家的微型小电站,彻底改变了以前一日两餐离不开柴火的习惯。养有黄牛3条,山羊20头,猪2条,鸡15只,“退耕还林前,养的更多,现在没得地方放了”,阿勒微笑着说。

  阿勒家如今育有二子一女,大儿子14岁,在读顺河小学五年级,走读,单程一个多小时,每天早晨七点钟离家,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学校,下午放学以后,又步行一个多小时返回家中。“娃娃成绩不错,我们看到都高兴”,阿勒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微醺。

  清风徐来,自南往北吹过岔河河谷往仓田而去。清风里,路边的小饭馆有人在喝酒,有人在歌唱,用忧郁的低腔:



  今天是个好日子

  一轮十二年,今年最好

  一年十二月,今月最好

  一月三十天,今天最好

  年好月好日好,今天

  我们用最好的肉,最好的酒

  祭献给您 阿普阿玛呵

  请赐予您的子孙您万能的福

  阿普阿玛呵,请赐予您的子孙您万能的福

  让子孙们竹笋一样遍地健康快乐地成长

  赐予他们儿孙满堂,幸福安康

  阿普阿玛呵 今天是个好日子

  你抬头看看,繁星闪烁,天上的星星可以数清

  你的儿孙比星星还多,数也数不清

  你低头看看,草木蓬勃,地上的青草可以数清

  你的儿孙比青草还多,数也数不清

  阿普阿玛呵 洪荒过后

  剩下一块石头,如今垒成了九重黑崖

  你的儿孙比石头还要顽强

  水淹大地,剩下一根竹笋,如今黄竹长九坡

  你的儿孙要比竹笋还要挺拔

  野火烧山,剩下一颗杉树,如今林木遍大地

  你的儿孙比杉树还要坚韧

  阿普阿玛呵,赐予您的儿孙您的福

  让他们三年不动存粮的柜子

  让他们三月不见存粮的柜底……

  (记者 的惹木呷)

相关新闻
返回本网首页 返回联播首页 返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8-1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翻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