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64|评论: 5

川剧武生彭大王(夏庭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00:49 | |阅读模式

川剧武生彭大王

夏庭光

    提起彭大王,川剧界的老一辈和观众中的老“戏迷”都还清楚地记得他那魁梧的身材,洪亮的嗓音,清晰的道白,刚健的唱腔,稳练时工架,纯熟的跌打;虔诚的事业心,爱艺的专一性。演出,一丝不苟;生活、}朴素无华;求索,学而不厌;教徒,诲人不倦;还有他所塑造的花云、杨八郎、子都、薛仁贵、洪锦、马超、周瑜、一赵云、吕布、熊文通、白玉堂、张定边、武松等等众多的艺术形象。

    彭大王舞台生涯数十年,生前没有留下只字片纸甚至一张剧照,仅存的工作证上的登记像,也被印章掩盖面容大半;更没有音像资料留传后世石唯一能见到的是唐幼峰先生编著、民国二十五年1(1936年)出版的《川剧人物小识》所记载的94个字彭大王简介,这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

    1981年,我因写篇有关彭大王的回忆文章,近年又参加编篡《重庆戏曲志》工作之故,曾对彭大王健在的亲人、早年的弟子、知情的师友进行过一些访问,对彭老的生平也仅知:彭天喜,原名汉卿。一1881年出生于四川遂宁螺蜘滩一个贫农家庭.幼时离家拜三泰班武生段增三门下学戏,)后向武行曾耀庭(外号曾猴子)参师。其后,搭班唱戏于成都、宜宾、资阳、重庆、合川、万县一带,早年就驰誉资阳河、下川东。、由于彭老师人品戏德俱佳,颇受伶人敬仰,观众爱戴,川剧界尊称他为彭大王,与当时被称作大王的,曹俊臣、魏香庭齐名。1950年,彭大王再度返渝,入得胜大舞台,1951年屈居市郊杨家坪劳动川剧院(九龙坡区川剧团前身),首任院长,19527月病逝,终年70岁。彭大王精武会文,能戏颇多.如《活捉子都》、《太平仓》、《长坂坡》、《芦花荡》、《辕门射戟》、《战船图》、《双旗门》、

《禹门关》、《水俺下邳》、《独木关》以及武戏《盗冠袍》、《独手擒方》、《水擒白玉堂》、《时迁盗马》、《三打祝家庄》、《九江口》〔川剧以武生扮演老生张定边应工),等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观众中受到很高的评价。川剧界在艺术上受彭大王教益者不少,直接拜师、参师的门徒有张子林、谢荣光、李奎光、江竺笙等,都是所在单位的艺术骨千人材。

    这一鳞半爪的材料,自难概括彭大王全部的艺术生涯、表演特点,只能知其概貌。

彭大王是我专工武生的老师,参师时他已年逾花甲,我算是关门弟子。彭老收我这个徒弟,既没有要我举行参师仪式,也未收分文的拜师礼,仅“一言为定”,喊声“老师”就算定了师徒名份.我跟老师虽相处时间不长,却受益匪浅。学习了老师的拿手好戏,聆听了老师对川剧表演艺术的高深见解,特别是他待徒如子、爱艺如命的高尚品德至今铭刻于心,时时不忘。

    彭者师识字不多,“戏文”是他的启蒙老师,所认得的几个字都是从戏词中“淘”出来的。但他社会知识丰富,谙熟世态人情,也很健谈。他脑壳极灵,勤思善悟,艺术上有独特的见地,自成一,是同时代武生演员中的佼佼者。

    人生一世,经事万千。多数是过眼烟云,难留脑海,而我银老师学戏的第一天——也是正式拜师的第一天的情景,迄今却记忆犹新。

    当时老师住于得胜大舞台在莲花池的宿舍的一间破伯房屋的楼层上;我按约定时间前往,步上楼梯就听见他刚劲有力的“闻三报”(《太平仓》唱段之一)一句唱腔,声若洪钟,势震屋瓦,透墙穿壁,激情奔放,似视花云其人。不少的“戏迷”曾说,看《太平仓》只欣赏彭大王“闻三报”三字,也为之满足了。此言确非夸大其词啊!我进门后,便恭恭敬敬地叫了声“老师”,欲下跪施礼,彭老师一手将我拉住连说:“不必。”又郑重其事地对我道:“老师送你一样见面礼。”顺手拿出一本早已准备好了的书。我伸出手如捧珍宝,接过一看,原来是一本破旧的木刻版《增广》.从磨损而又粘补得整齐的外观看,这本书不知伴随老师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初.老师让我坐定后又笑嘻嘻地跟我说:“这叫礼轻心意重啊,”而且再三叮泞我要熟读熟背。他说:“我们好多戏上的诗、对、引和唱词,都用有《增广》上的话。”老师随即从我手上拿过《增广》,熟练地翻开书本边指边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美乡中火,亲不亲故乡人’……书上面这些话,都是我们戏里常用的台词嘛!”

    以前唱只有故事情节、人物、场次的“条纲戏”时,戏词皆由演员临时发挥,现编现唱现晗现做。这确需多方面的知识,更需记熟一些适应性强的韵词。一本小小的《增广》,不光对增长台词知识看用,也可知晓些待人接物的道理,而且——“而且……”老师又脱口背诵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他辗辗椅儿,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继续说:“你要趁精力旺盛、记性特好的黄金时刻,不负光阴,不失时机地抓紧学戏二要作少壮勤奋

者,莫当老大追悔人。”老师最后以四句顺口溜“常读《增广》,知识增广;择善而用,用途甚广”结束了这段谈话。

    从此以后,一本薄薄的《增广》,就成了我随身必带之物。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付之一炬.现在我了本新出版的“传统启蒙丛书”《增广》,但它永远无法代替老师送书的深情厚谊。自然,《增广》不是演员理想的读物,但从旧钱会过来的艺人中,大多缺乏文化,老师亦是文化缺乏的人,可贵的是,老师深知文化对一个演员的重要性,所以他不仅教戏,而且着意引导弟子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老师还时常告诫我,要广学、善用.用他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用,其不善者弃。”

    在后来学戏时,老师还要我常读《水浒》,勤看《三国演义》,特别是“三国”要细读,不懂的可请人讲解。他说,川剧的“三国戏”很多,属于武生的不少.熟读《三国演义》,可知道当时“三分鼎足”的形势,了解戏的来龙去脉,掌握所饰角色的情性。比如,同属武生扮演的周瑜、吕布、马超、赵云,他们的出身、经历、个性不同,演来必须有区别。就是同一人物‘三三譬如吕布吧,,《辕门射戟》是“某把英雄当草茅,老子天下第一.一言九鼎,纪(灵)刘(备)两家的谁胜谁败,或撕杀或化干戈为玉帛全在吕布,可以说是吕奉先的极盛时期;《水淹下邳》则是吕布“油干灯草尽”走下坡路的时侯..·…不应演成一个吕布,而要有彼吕布与此吕布之分.同是《战船图》的周瑜,“激瑜”,“借箭”,就与“盗书”的表演有别,“打盖”一场更与前几折大不相同。所以武生戏不性“武”,武生也不姓“武”;或者说姓“武”——演行;又不姓“武”——演人。要因戏而易,因人而异。

    “三言两语难说清楚,待教你这些时再慢慢

详讲”。彭老师严厉地要求我“第一要基功好——像武生;第二要我像他;第三要有你自己;第四要像剧中人。”

    老师说的“基功好”,是包括武生的唱念做打,绝非仅指腰腿等身段动作;要我“像”

他,是要有师承,并不苛求要“一巴掌”拍下来的;演一辈子的戏只像师傅,没有自己的发展,是“最役出息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要像剧中人。

    老师课徒,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先摸清我的艺术底子。彭者给我倒了一杯水,然后问道:“你学过、演过一些啥子武生戏——我看你演过的不说.”“《挑仙三打》、摆渡》、《步月杀熊》、《罗成修书》……”我边想边回答二“好,你把《罗成修书》来一道,今天就从这个戏开始。”老师说罢,拉开桌椅,房中母出了一小块空地。我喝了一口水,就从“南关外困坏了英雄好汉”胡琴·二簧〔倒板〕开始,又唱又做,一直演完。老师一时眯眼拍板,一时注目击节。待我演唱毕时,他叫我擦擦汗坐下,立即就开门见三地唱起了“南关外”一句〔倒板〕腔。只听他音沉有力,婉转激愤,刚柔兼并的唱腔,似乎眼前出现了被.困坏”的“英雄好汉”罗成的人物形象,比我仅符合一般二簧〔倒板〕规律的唱法有千差万别。

   “此时的罗成…:’’”老师唱完〔倒板」紧接着分析道,“外遇强敌.内逢权好;反复征

战,人困马乏,三门无路,败至南关。所以,不能照一般二簧〔倒板〕唱,腔要注意‘困坏了’,又要突出英雄本色。我们戏班子上称‘跑烂滩’为‘拖罗成’,意指此戏中笋成

东、西、南、北四门无着的困难处境.你看是不是该用我刚才的唱法?”‘该旦”我从

心眼发出这一个字。“另外,‘杀东门’、‘杀西门’、‘杀北门’以及给秦二哥写信的唱段,都应凭借翎子……”老师起身示范说:“一将罗成奔杀三门的情境点意地再现给观众;件友现罗成咬破中指写血书时头.晕目眩,合乎‘修书’时的罗成;这个戏也才有看头.《罗成修书》是武生演员的发蒙戏,但它又是功夫戏一包括胡琴·西皮、二簧的唱腔和翎子功。”

    说起翎子功,我那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把精力用到24个“凤点头”、“太极图”之类的繁多名目上,总不得要领。老师在传授《芦花荡》等剧目时他简要‘地把武生翎子功的诸多耍法归纳为点、转、扫、摆、抖、竖、扳、衔八字,概括了头、手、嘴三个部位对翎子的使用。用点翎的“凤点头”,转翎的“太极图”,‘秋风扫落叶’的扫翎、大摆、小摆、微摆的摆翎,垂抖若平颇的抖,“一支翎子扭(去声)翻、“天门柱”的竖翎以及单手、双手反顺掏翎的扳,口衔单翎双翎的衔,等等,无一离开这‘八字”.的范围。至于每种耍法的名称,者师曾开玩笑地说;“自己的儿子,自己起名字。”重要的是耍翎子的劲道:“咬牙管,硬颈项.”。“就是这六个字?”我显得既惊诧又高兴‘弓于正所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老师像听到了我心里想说的话后补充道:“说破不值半文钱,练时却非容易事啊!”要我细细体味,坚持锻炼,方收“得心应手”之效。

    老师常常强调翎子对武生演员的重要性。他说:·“耍不好翎子,就缺了一槽戏如吕布戏的《小宴》、《凤仪亭》、《水淹下邳》,周瑜戏的《芦花荡》、《盗书打盖》,以及《双旗门》驾土遁时的洪锦,《帝王珠》的铁木耳等,不会翎子功,就少了一门刻画剧中人物的技巧,观众也不买你的票。”

结合着罗成的下场,老师又简短地提及到“把子”的运用.他说,“把子”分打、舞两个方面.记住稳、准、狠三字: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疾不慌,缓不拖,段落有序,连贯无痕,谓之稳;层次分明,部位准确,配合默契石重点突出,谓之准;招数到‘堂”,如临“实战”,自然狠矣。舞,行话说的“耍把子”。须做到:知性、熟练、优美。所谓知性,即是知晓舞弄兵器的性.能,切不可枪棍不分,刀剑无别;组织“花子”章法得体,紧松适度,熟练从心;优美,“耍”到点子上,一乘“机”而舞,见好即止,.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切勿令观众生庆、生忧、生畏。

    老师说得兴起,顺手拿过置于门后的花枪,舞划了几个动作,真是敏捷自如,狭窄的房间也变得豁然开阔.身着便装的老师,仍有一股英雄武将的气度,更显示罗成拼死一战、血洒疆场的大无畏精神。老师放下花枪也不稍歇,语气极严肃地告诉我:“我是‘把子’不丢不进场,这个你莫学。学师傅要学长处,不学短处。”“彭大王‘把子’不丢不进场。”我早风闻,却未目睹。其实,这句话的夸张程度极大,并非常是如此;也不是据此说明老师“耍把子”的功夫不过硬。而是他有时爱随兴而舞,观众越欢迎他舞得越浓,故偶有失手。古人有曰:“微瑕不掩良玉之美,浓雾难盖皓月之明。”老师乐意接受这一批评,常引以为戒。并能坦率地将自己的缺点毫无隐讳地告诉初次向他学戏的学生,要徒弟知道老师的所长所短。这种高尚的师德,自揭“疮疤”的勇气,堪称楷模。

    听师传艺语,胜读十年书.只怨我相逢晚、投师迟,更恨病魔无情,夺去了老师的

生命。

    我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龙门阵:春秋末期,七子周游列国,绝粮于陈、蔡。他途经

真武庙乞食。老道指着庙名问他:“认得吗?”一以此为赠粮条件.孔子抬头视后随口答曰:‘真武庙。”老道严厉纠正:“我们此地读正,不认真”。“此字认真,不读正……”孔子详细作了解说。老道听后生气地说:“认真就该饭!”“宁可饿死,不可不认真!”孔子拂袖而去……孔子认“真”的轶闻传说,自先稽考.”彭大王演戏.认“真”的故事,在观众中却有口皆碑。

有一次,老师在重庆章华大戏院演《盗冠袍》的百菊花.因舞台年久失修,台板有的腐朽,他从三张高桌上翻“倒提”而下,左脚陷入被震断了的台板之中(当时舞台没有现在这样的地毯)待脚拔出时,鲜血巳浸透雪白的衫询老师强忍疼痛,翻跌打斗如常,坚持把整个武戏演完.后经医生检查是粉碎性骨拆。同行、观众闻知更加钦佩彭大王的毅力。另一次,他演《独手擒方》时,“方腊”举刀劈“武松”左臂——老师顺着大刀劈下的势子起“硬抢背”,谁知对方收刀太快,大刀绊着他腾空的右脚,“喀喳”一声,左锁骨折断,左手完全不能动弹,幸好与武松左臂被砍的剧情相符,故而未察觉彭大王是真正的“独手擒方”。

    百闻不如一见当我在得胜大舞台看老师演《长坂坡》时.他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这个戏的赵云是长靠武生,唱念做打兼重。“投井”更考功力:糜夫人因身带箭伤,恐累赵云救护阿斗,放阿斗于地托赵,投井自尽;赵云见状大惊,急呼“糜夫人”一个箭步跳上井台,伸手救人,却只抓住衣服,向后猛拉跌倒,然后掷衣,再次向井台扑去……老师在这里运用了一连串动作、技巧:搓步至井边,上椅(井台)独脚探身抓帔,顺势(不另起力)从椅上翻“倒蝶子”落地,丢帔,单脚膝行,抛靠收靠亮相。这一组舞蹈做得神速敏捷,“倒蝶子”翻得干净利落,合乎剧情戏理,展示了赵云彼时的惊急心情。一下子把戏推向高潮,赢得了满堂喝彩。单从‘倒蝶子”看,不足为奇。但头戴硬盔,身扎大靠,脚穿高靴,在椅上顺抓

帔之势而翻,已经是高难度技巧,更何况他是一位“老赵云”啊!

    还是在得胜大舞台时,我和老师同台演出连台戏《大闹牡丹科》中的二本.我饰巴老九,他扮演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的和尚。这个戏最后一场的情节是:巴老九探庙救民女,恶和尚佛腹逃残身一双方夜战,恶僧不敌,恶僧按动机关,闯入大佛肚内逃命终场。谁知那晚,老师一跳上神桌,桌子突然垮塌,他一个跟斗栽跌台上,吓得我见情忘戏,上前扶师;说时迟,那时快,六旬开外的老人一跃而起,一脚勾起失落的鬼头刀,顺舞一个刀花,高举过头,向我劈来,一我本能地来了个“埋头”;他又将右脚狠狠地一顿,(这是打武戏习惯的暗示),抬腿便踢,我随腿势走了个“提头抢背”;老师闪电般地一个“穿猫”进了大佛肚内。没有桌子要入佛肚实巳困难,何况老师摔得手、腰、腿均不同程度受伤,更是难上加难。但是,

老师顾戏不顾伤痛,硬是以“穿猫”钻进了六尺余高的大佛肚皮,引来爆发的掌声。场内观众并不觉得是台上的布景神桌出了毛病,一还以为是戏中有意的安排哩!

    当晚宵夜,我们师徒坐到一起,自然是三句话不离当天的演出。老师半开玩笑地说:“舞台上六亲不认罗,两俩爷子喊弟兄,俩父女叫夫妻。我栽倒了,你咋个来搀我呢?我们是‘敌人’呀!你娃娃还精灵,刀来了晓得‘埋头’,腿来了知道走‘抢背’……“哈哈哈……”我被说得笑了起来。“笑哇?”他也笑着说:“我不急中生智,明天茶馆头就会出现‘巴信串通恶和尚’的大笑话。”老师接着又说:“唱戏就是唱个情,演个人,假戏真做。要是今晚上我一栽,你一扶,我再护痛,戏情跑了,人也没得了,其结果怕不堪设想啊……”

    老师演戏认真是不论场合,不管戏码先后中间,也不分观众对象及其多少,都是一个样。

    武生常演“请客戏”(又叫开锣戏,一台的首出),也演“送客戏”(最后一折)。老师唱头幕戏时不看观众进场多少,坐安定与否,秩序如何,他认真演;唱尾幕时,也不看观众离场多少,剩下几个,他认真唱.他经常跟我说:“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敬观众如亲人。观众买票看戏,有权后来先走,但唱戏的无权‘因人而异’啊!’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作。

    老师摆他在某县城剧场演《余千拿奸》“送客”,戏才唱到一半,观众陆续“抽签”(退场)走了大半,“打杂师即(捡场者)趁捡场的机会悄悄地喊他“扯萝卜”(丢戏,演决点);者师装作没听见,照往常一样演.戏唱到要完时,堂座、楼厢共剩下五个观众.“打杂师”又给他“递点子’,示意快快结束。他仍然一如既往,照演不丢,“醉身子”(醉态)身法一步也不马虎地走起进场……戏完了,五个观众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稀稀拉拉的掌声,回响在空荡荡的剧场,但来之不易——既是对演员的敬仰,也是艺术欣赏满足后的愉快。事后,老师对“打杂师”说:“五个看戏的观众是少得可怜,但他们是川剧的忠臣,是看我演戏的忠臣,那五个人一定有戏瘾。我要是《放裴》的小生——‘来得快’(因《放裴》里有句台词“来得快”,故把“扯萝卜”也叫《放裴》的小生)彼此都过不到瘾,而且要得罪瘾者。若一传十,十传百,不知要得罪多少买主啊,迩今天在台上‘扯萝卜’,二天他就不扯票,你默到精灵,结果是傻宝。”

    由于老师严肃认真的演出作风,尔后渐渐形成凡是他演头唱尾的戏,观众多愿提前

入场,剧终离去。唱“请客戏”,观众姗姗来迟,演“送客戏”观众匆匆起身,实非观众之过乃是我们同行中某些人的演出恶习所造成的。

                        三

    又道是“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唱戏的不疯,看戏的就不傻;若要观众“傻”,先得自己“疯”。疯傻之间,有一个“瘾”字。这是演员、观众之间的无形的艺术桥梁。

    “无瘾不看戏,有瘾戏迷人。”演员不能离观众,所以要千方百计地给观众“度瘾”。老师说:“一个演员没有几个被你‘度’上‘瘾’的观众,你就在那个码头站不住脚,在那个班子也卖不起工价。”

    老师说他年轻时在某县演出一天坐茶馆,亲耳听见有人在说:“……我就不喜欢看彭天喜的戏,毛脚毛手!……”刺耳的话,虽使老师生气,但他还是克制着自己,耐心听完隔桌观众的评论。待说话人起身离开茶馆时,他远远尾随于后,直至那人穿街过巷回到家里,才知说话者是一位小酒店的老板,从小就喜爱川剧的一位“戏迷。”老师在返回剧场的路上,耳畔不时回荡着那人的话:“我就不喜欢看彭天喜的戏!”怎么办?他一面提高演技,克服“毛躁”:一面与酒店老板交朋友,常常请他看自己的戏,诚恳地向他请教。一晚,演罢《辕门射戟》,他如常到铺子头饮酒摆戏。当谈及‘射戟”时,酒店老板毫不客气地说:“你那四句诗仍然讲得‘毛’,不够……味……道。”老板已有几分醉意,乘着酒兴,他醉眼朦胧、含含糊糊、语调极弱地将“头戴金冠凤难飘,某把英雄当草茅;今日略展平生志,要与纪刘解战袍”吕布的这几句坐诗念了一遍,又讲解了此时吕布在戏中的分量来说明如此讲诗的道理。最后还开玩笑地说:“吾当之言,信得也可,信不得也可。”老师当时大受启发。从此改变了他念《辕门射戟》坐诗时运用一句一强音,一句一个大幅度动作和竖目瞪眼的表演,而采用语气平平,轻念重打(击乐)、双目微闭,手不乱动,仅在“要与”下锣鼓时,来一个左袖轻翻,右手“剑箭”,遂念“纪刘”——随着“解战袍”揉展划出——点染了彼时吕布的傲气、盛气、狂气。也逐渐一改他某些戏中的‘“毛躁”之气。天长日久,酒店老板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泼客”变成了他的忠实看客,乃至一天不看老师的戏,老板就饮酒无味,睡觉不香——终于被老师“度”上了“瘾”;老师也交上了一位艺术上的诤友。“戏瘾”——使老师与观众亲密无间;“戏瘾”——是老师演戏认真的秘诀;“戏瘾”是老师艺术炉火纯青的法宝。

    老师谆谆教导我们:如“戏瘾“二字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练功无瘾难练精,演戏

无瘾难成名。的确如此,有不少的老师傅尽管演出的当时有病,只要一上舞台,拨开“马门”,就精神百倍,生龙活虎,这是“瘾”字在支持着他们。所谓的“戏瘾”,就是一个演员热爱艺术、忠于艺术、献身于艺术的事业心。老师的一生,自始至终贯串着“戏瘾”二字。

    “戏瘾”,使老师‘走火入魔”。一日戏毕,我陪老师转街。’我们先摆戏谈艺,渐渐地他就不语漫步了,我知老师一定又在默戏.你看他时而独圆圆睁,时而双目斜视,一瞬间他皮笑肉不笑,一霎时醉眼生花,过路人的笑声打搅了者师‘默戏”,才使他心中的戏——武生应工的武丑戏《有花楼》的黑店主熊文通中断了.

    老师对“默戏”深有研究,总结出“三诀”和“三默”的卯窍:默神——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默形——塑造人物的唱念做打;默新——对角色的新认识,新的处理。“三默”即是戏前、戏中、戏后默。戏前默乃‘三诀”:戏中默,要求演员在台上始终进入角色的规定情境:戏后默,演出结束后,冷静地对自己今天的演出进行一次回忆、检查、小结.老师称戏后默戏为“自我审判”。老师还善于利用时间默戏.如信步街头,闲坐茶社,乘车赶船等等,都可默上一折或,段戏.“默戏”,它是塑造各式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奔的一种手段。

    “戏瘾”,驱使老师拿出“摇肝摆肺”的血汗钱添置私行头”。

    老师别无其他嗜好,一天劳累后只喜欢喝一点酒。他所挣工资除养家糊口外,就是用在毕生从事的川剧上.他置了少许的武生必须的私、“行头,,如刀、枪、棍和《三打祝家庄》专用的叉、匕首和小菜刀等等。更植得一提的是那副苏州货的白色大靠——当时,都统统叫它为“京班靠”。我见到老师那副白靠时已是久经“沙场”的靠甲了,最多还有六成新。尽管是不很新色的白靠,这在当时还仅用“川货”的剧团与之相比,称得上是万“川”丛中一点“彭”了。因此,有人暗地里把老师的.白靠故意叫作“邪靠”(意指不正宗),进行嘲讽。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这些人多数年岁比我小,脑壳比我老,用一称苏州靠都视为‘邪教’,照他们的看法川剧只能一辈子跑烂滩,演万年台子,登不上大雅之堂。”

    老师是川剧界较老的一批艺人,但他无门户之见,不墨守陈规,更不固步自封,一副“京班靠”可见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进取精神。老师认为,川靠刺绣粗糙,不如京靠精细;川靠靠旗、靠腿、靠“下摆”轻飘,不如京靠有重量;川靠的竹片旗杆不如京靠的藤杆有弹性,所以,他大胆采用京靠,而且借鉴京剧靠甲武生的一些靠子上的动作,融而化之。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老师总结出、‘靠功”的踢、提、扭、转、走五字、包罗了靠身、靠腿、靠旗及大靠武生的台步等等,为川剧武生增添了“靠子功”的技巧。

    老师教我《独木关》时,就明白地告诉我此剧源于京戏。川剧不少的武戏,如《莲花湖》、《九江口》、《水擒史文恭》等等,都是向京剧学来的。关键是把京剧、川剧的武打技巧、表演艺术融化于川戏之中,使之“川化”,不露“京痕”。用他编的顺口溜说就是“学京不显京,切莫硬抬京”。

    “戏瘾”——他乐于献身川剧舞台。19527月的一天,杨家坪正街的简易剧场门前“满”牌高悬,热闹非凡,不少瘾者手持零钞,眼顾八方,等着“抢”购着急票,一改近日来门庭冷落车马诱之状——原来是彭大王今天上演他的’拿手戏之一《磐河桥》。

    新社会的光明,川剧的复兴,艺人翻身作主的喜景,更加激励老师将艺术奉献人民的崇高志向。此时,老师年近古稀,大病初愈,但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不顾年老体弱,毅然决定演出短打、大靠集于一身的功夫戏。老师抓住当时赵云是喜鹊未登高枝,大将未投明主的贯串行动,突出地表现了赵云救公孙玻前大志未酬、初露锋芒和结识桃园弟兄的复杂心理变化。

他一声“走哇……”吼喊,就有先声夺人之势.后面的‘溜马”的几个动作敏捷、优美,收场亮相的独脚变换四个快速的式口,转时疾如旋风,定时牢若钉木,很鲜明地突出了赵云的英武雄姿,真是老将不减当年勇。“打马棒”(战文丑)一段是唱打并重,“磐河桥显出俺赵云”一句高亢激昂当“霸腔”气贯云霄,震台惊堂;后面的“小快枪”以及下一段“变打”且唱且打,唱中带打,打中含嚼,不因唱使打减速,也不因打致使唱不吐词亮字,唱、打、锣鼓丝丝如扣,三位一体二英雄会.,赵云以靠甲应工,唱打虽不如前繁重,但要演出大将风度;会刘、关、张桃园弟兄的“登打”(式口)既不能压过对方,也不应被别人压倒,老师恰当地掌握了这些分寸,便人物光彩照人。

    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是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良好台风。他竭尽全力演唱完了他艺术道路上的最后一曲,实现了老师生前常说的‘戏班子的真正归宿就是舞台”的诺言,与他朝夕相伴、为之上瘾的川剧长辞了

    老师离开了我们,老师的“戏瘾”精神永存川剧梨园。

(载19951期《重庆新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11-3 09:51 |
  好文!

  此文详尽叙述了川剧武生彭大王的“戏瘾”精神。

  彭老师的“戏瘾”精神永存川剧梨园!并将永远激励川剧后辈!

  谢谢夏老师为论坛奉献好帖。

  更希望川剧界其他老师效仿夏老师,把您们的艺术经历传到论坛上分享,以传承后人。

  谢谢“山城戏痴”代夏老师上传,辛苦了!

2022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0-11-3 11:03 |
回复 1# 山城戏痴


    谢谢夏老师的故事.
    受益匪浅.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11-3 11:12 |
  彭老师的“戏瘾”精神永存川剧梨园!并将永远激励川剧后辈!

  

发表于 2010-11-3 13:33 |
怎麽不提及一代名忧,李勇新老师呢?

发表于 2010-11-4 19:32 |
言词恳切,受益匪浅!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