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68|评论: 43

[灌水•大厅] (原创)唐朝的那些事儿--关于李义府的资料整理与挖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1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李义府的资料整理与挖掘

坛子里面已经多次提到李义府这个名字了,毛子兄此前也进行了介绍,今天看到神马人对滨江广场没有给李义府立碑提出了异议,我就在想,为什么没有李义府呢?不会是无知,也不会是遗忘,那就涉及到李义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了。
此前只是简单地知道李义府是个奸臣,笑里藏刀的典型代表,盐亭玉带城墙的双玉带其中之一就是这个李义府给盐亭带来的荣耀。
于是探究之心大起,到网上一翻资料,通过分析比对,居然得到了很多此前不知道的信息,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

一、李义府的出生。
根据《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二·许敬宗李义府传》记载:“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也。其祖为梓州射洪县丞,因家于永泰。”瀛州饶阳,就是现在河北省饶阳。在百度对饶阳的介绍中“历代名人”部分,第三位就说到了李义府,是这样说的:“李义府(614-666),唐代饶阳人。后迁永泰(今四川盐亭)。 ”也就是说李义府的祖籍是饶阳,祖父曾经在射洪做过县丞,后来就到梓州(治所在今三台县)永泰县(今四川省盐亭县永泰乡)置办田产定居下来。可见李义府的确是在盐亭出生或成长的,他被任用的经历可以作为佐证。

“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义府善属文,表荐之。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皆称荐之,寻除监察御史。又敕义府以本官兼侍晋王。及升春宫,除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太子司议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
也就是说是当时川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李大亮同志,听说了李义府的文才,对他进行了推荐,在通过论文答辩后得到了任用,当了门下省的典仪,估计就是秘书吧,给李秘书走领导路线提供了机会。如果李义府不是在川北的盐亭出生成长,也就不可能被川北的长官推荐。所以饶阳仅是他的祖籍,不是出生与成长地。

后来在其出生上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李义府想篡改自己的祖籍。

“义府既贵之后,又自言本出赵郡,始与诸李叙昭穆,而无赖之徒苟合,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给事中李崇德初亦与同谱叙昭穆,及义府出为普州刺史,遂即除削。义府闻而衔之,及重为宰相,乃令人诬构其罪,竟下狱自杀。”

李义府当上右相之后,自己说自己本来祖籍就是赵郡,也就是说他的祖籍不是饶阳,因为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是李氏的两大郡望。猜测其用心,估计跟Q哥一样,是我先前曾经阔过的典型代表。
我查了一下地图,其实赵县在石家庄南边,离得很近,饶阳在石家庄东偏北,离得要远点。
右相说话谁敢不听啊,那就认你是赵郡李氏之后吧,于是就跟很多其它姓李的连上了竹疙篼亲,一些无赖之徒就想靠他的权势骗吃骗喝骗抚摸,跟他拜把子叫大哥的叫大叔叫大爷的那是相当多。朝中的给事中(官名)叫李崇德的,最初也跟其它姓李的连上了竹疙篼亲,想秃子跟倒月亮走沾光噻,等到李义府与中书侍郎杜正伦不和,到唐高宗面前打官司,双双被贬为刺史后,这个李崇德急忙把自己从赵郡李氏的圈子中摘了出来,也太小人了。李义府听到这个事后就一直记在心里,等到他很快又重新当上宰相后,立即还以颜色,派人给李崇德罗织了一个罪名下到狱中,后来自杀了,是不是“被自杀”当然就隐没在历史的谜雾中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改祖籍这件事可以看出李义府对自己小官吏出身的家庭成份是相当在意也相当不满的,所以后来又发生了一件改出生的事。

“初,贞观中,太宗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及四方士大夫谙练门阀者修《氏族志》,勒成百卷,升降去取,时称允当,颁下诸州,藏为永式。义府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此书,专委礼部郎中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玄道、太常丞吕才重修。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由是搢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义府仍奏收天下《氏族志》本焚之。关东魏、齐旧姓,虽皆沦替,犹相矜尚,自为婚姻。义府为子求婚不得,乃奏陇西李等七家,不得相与为婚。”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以及各士大夫家族炮制了一本叫《氏族志》的书,估计跟印肚的种姓差不多,反正士族才是高贵的人家。李义府对自己家在这上面没有名字感到很耻辱,于是上奏修改这本书,请礼部副部长孔志约等人重新修订。孔志约等人也是懂得起的,于是制订的入围标准就是:“在我巍巍天朝当五品官以上者,都能进入“士大夫”这个阶层。”于是有很多兵将因为有军功得到五品官的全部进入了这本书,书的名字改为《姓氏录》。很多先前的“老资格”对此很不满意,把这本书称为“勋格”,也就是说不是根正苗红,而是一夜暴富的土包子。李义府不管这一套,反正自己家的名字进去了就行,上奏把全部《氏族志》没收焚毁了。河南地区的魏、齐这些传统士大夫家族虽然因为标准问题没有上书,但仍以“老资格”自居,不与外姓通婚。李义府为自己儿子求婚不成,于是就上奏皇帝,专门规定陇西李氏等七大家族,不得在没落贵族之间互相通婚。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李义府靠什么进身?
一靠文才。
由于出生下级官吏家庭,李义府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精神食粮估计也是充足的,所以早期李义府以文才著称,才能被川北行署第一书记直接推荐上去。
唐太宗宴群臣于上林苑,以“鸟啼”为题命即席赋诗,李义府第一个吟出,获得好评;问他治国理念与对策,也是对答如流。李义府最著名的一篇文章《承华箴》也被太子李治大加赞赏,后来李义府参与编纂了《晋书》,足见其才。

二靠跟对了人。
最初李义府只是个门下省的典仪,很快就当了监察御史,后来又以御史身份侍侯晋王李治,再后来李治当上了太子当差,从此平步青云。这就跟现在的某些秘书样,跟对了人,很快就升上去了,跟错了,那就跟舞池中的小姐样,“一步踏错终身错”。

三靠正确把握了“势”。
一个人在最初可能是做技术出身,但要当大官搞技术是永远不行的。比如我天朝的前几把手最初都是学技术的。
机会终于来了。
唐高宗李治上台时是个弱势皇帝,被长孙无忌等人把持了朝政。而李治要反抗,就要找个看起来正确的由头,这个由头就是换下王皇后换上武媚娘,王皇后是大牌,哪能由你个弱势皇帝说换就换,当然遭到一帮顾命大臣的反对,双方的争斗开始白热化。李义府也遭到了长孙无忌等的反对,被贬为壁州司马,撤职降级命令还没有到办公厅,李义府就晓得了,于是便向他的好支中书舍人许敬宗的外孙王德俭问计,王德俭说:“皇上想立武昭仪为后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怕一班抱蔫子老头才没有行动”。李义府连夜上表,以王皇后无子为由,主张废王皇后,请立武宸妃。高宗大喜,赏李义府珍珠十斗,官复原职。
看看,这个势,李义府是踩对了。一下子就得到了高宗皇帝和则天皇帝两位的喜欢,专宠是应该的了。后来李义府多次干出出格的事,皇上都没有办他,可见对其喜欢和容忍的程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李义府与武则天
这个话题有点引人遐想,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尽量搞搞清楚。

李义府出生于614年,武则天出生于624年,也就是说李义府比武则天正好大十岁。

贞观八年(634年)21岁的李义府被推荐,从此进入仕途。三年后,也就是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武则天26岁,李义府36岁,这一年太宗薨高宗立,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李义府38岁,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王皇后为打败萧淑妃,复召武则天入宫。武则天迅速获得高宗宠爱。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31岁的武氏为皇后,李义府助立后有功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参加政事。此职与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并称执政官,与宰相合称宰执,其实就是宰相的副职。这一年41岁的李义府已经是国误院的副总了。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4月25日)李义府被任命为中书令,为中书省一号人物。时年43岁。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中书令李义府与为老资格自居的老臣杜正伦不和,争议于高宗面前,高宗因大臣不和,对两方都加以责备,杜正伦被贬为横州刺史,不久杜便死于横州。李义府被贬为普州刺史,同年任命普州刺史李义府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此职是朝廷任命选拔各部和地方大员的大臣,其实就是宰相之称。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初患风疾,开始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李义府母亲亡故回家守孝。龙朔二年(662年),起复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龙朔三年(663年),复任右相,因卖官事发,被皇帝长期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市),也算是回到四川老家了。流放理由是:“泄禁中之语,鬻宠授之朝恩;交占候之人,轻朔望之哀礼。蓄邪黩货,实玷衣冠;稔恶嫉贤,载亏政道。”翻译过来就是:泄露国家人事机密,谋取自身私利;结交阴阳先生,忘记给母亲致哀。养蓄奸邪人士,嫉妒贤能,为害国家治理。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十月,武则天参加了泰山封禅,随后还提议高宗给大臣赐爵加价,收买人心。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大赦天下,而李义府这种长期流放的人是不允许赦免的,李义府在被流放三年后可能是看到皇帝更也没有起用自己的意思了,忧愤发病而死,时年52岁。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将唐高宗的皇帝称号改为“天皇”;自己则称“天后”,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

载初元年(690年),在李义府死后24年,67岁的武则天废睿宗,自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

可见李义府要近距离接触武则天只有在武则天开始接触政务的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之后,这年李义府已经当了三年宰相。661年李义府回家给母亲守孝,662到663年李又回到政治中心。663年被流放。所以李跟武则天的正式接触只有660年、662年、663年,这三年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李义府生命中的三个贵人
一个是推荐他走上仕途的川北地区一把手李大亮。这是他的起步阶段。
二是许敬宗的外孙王德俭,没有王德俭指出的方向,就没有历史上的李义府。这是他的驶上高速路的匝道阶段。
三是武则天,这是他高速行驶,甚至违规超速行驶的阶段,最终车子太快出了问题,只好停了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李义府的性格和劣迹

一是号“人猫”外柔内阴。
史载,“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时号义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称为人猫。”原来这李义府是个出色的外交家,见人三分笑,谁知道笑官打死人。所以人送外号“笑中刀”,又号“人猫”“李猫”。 用“外柔内阴”来总结应该不会错。

二是眼上翻权利傲慢。
史载,唐高宗谓李义府,““卿子及婿颇不谨,多为非法,我尚为卿掩护,卿宜戒之!”,义府勃然变色,颈、颊俱张,曰:“谁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从得邪!”。李义府竟然“殊不引咎,缓步而去”,“上由是不悦”。

说有一天,唐高宗对李义府说,“兄弟啊,你那官二代和女婿娃行为有点不谨慎哦,做了好多不法之事,我是晓得的哦!我还在给你打掩护,你还是要告诫哈他们哈! ”李义府勃然变色,扭颈逆转地说:“哪个瓜娃子给你老东西说的?”高宗说“莫这个样子哈,我也只是说一哈哈儿,何必要我说出是哪个说的呢?”李义府竟然不再理会也不说是各人的错就慢慢走出去了,高宗面子上还是下不来噻,从此对李义府就有点不高兴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来,这个李义府不晓得是当官当久了,还是当官当早了,总之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忘记了自己权力的来源是人民,不是,是皇帝老儿,就象现在有些当官的样,老子天下第一,权利傲慢,不晓得各人几斤几两。


三是包二奶不择手段。
史载,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卿段宝玄疑其故,遽以状闻,诏令按其事,正义惶惧自缢而死。侍御史王义方廷奏义府犯状,因言其初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言词猥亵。帝怒,出义方为莱州司户,而不问义府奸滥之罪。义府云:“王御史妄相弹奏,得无愧乎?”义方对云:“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义方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奸邪于双阙之前,实以为愧。”寻兼太子左庶子。

旧唐书记载的,说有一回,李义府听说有个因奸情被最高法院大理寺抓住了的的淳于氏很有点漂亮,就叫最高法院大理寺的三把手毕正义把这个女犯给自己当二奶,要为二奶洗脱罪名。最高法院的一把手段宝玄上奏皇帝,这个胆小的毕正义因为害怕就上吊自杀了。
对这个事新唐书的说法又不同,说上级来过问这个事,李义府就逼毕正义上吊了,典型的“被自杀”啊!自唐以来就有,不独我天朝。

更有甚者,侍御王义方在朝堂上奏报李义府的恶行,说到李义府当初因为是个花样美男,进入F4初选的,所以其花容月貌被他的第二次推荐人刘洎、马周所幸,爆菊是免不了的了,现代人说就是同性恋。这个王义方也是,越说越来劲,细节越说越细,言词猥亵,高宗帝大怒,马上把王义方贬为莱州司户,从省部级一下子撸到县局级。后来李义府只是淡淡地反问王义方:“王御史你打胡乱说,就不觉得亏心吗?”也不知这事李义府是遭人陷害还是确有其事,这家伙倒真是冷静得很。不愧是当宰相的人。


四是吃票子驾势捞钱。
史载,“三年,又追赠其父德晟为魏州刺史,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诏为造甲第,荣宠莫之能比。而义府贪冒无厌,与母、妻及诸子、女婿卖官鬻狱,其门如市。多引腹心,广树朋党,倾动朝野。”

说,公元658年,李义府追赠其父李德晟为魏州刺史,儿子孙子连抱在手里的都弄了个官当起。......李义府贪得无厌,也母亲、妻子及儿子、女婿卖官、操纵狱诉,一时门庭若市,把自己的心腹朋党全部安插到重要位置,权倾朝野。

史载,“义府寻请改葬其祖父,营墓于永康陵侧。三原令李孝节私课丁夫车牛,为其载土筑坟,昼夜不息。于是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以孝节之故,惧不得已,悉课丁车赴役。高陵令张敬业恭勤怯懦,不堪其劳,死于作所。王公已下,争致赠遗,其羽仪、导从、轜輶、器服,并穷极奢侈。又会葬车马祖奠供帐,自灞桥属于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

说李义府请示改葬其祖父,把墓建在永康陵旁边。三原县令李孝节为讨好李义府,私自抓丁夫牛车,为他运土修坟,昼夜不息。高陵等其它七个县一看,自己不做点啥,是不是显得不积极啊?于是照此办理。高陵县令张敬业是个恭敬勤政又怯懦的人,最后还累死在任上了。王公贵族,争相送丧礼,生怕巴结不上。......  

史载,“义府又遣其子右司议郎津,召长孙无忌之孙延,谓曰:“相为得一官,数日诏书当出。”居五日,果授延司津监,乃取延钱七百贯。”

说有一天,李义府又喊他的儿子去把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叫来,对他说:“给你弄了个官,过两天诏书就下来了。”过了两天果然给长孙延安了个司津监的官,可能就是现在的航运管理处或安监局水上安全管理吧。还收了长孙延七百贯钱。实际上是开D委会已经定下来的人事决定,结果李义府提前泄露给长孙延,借机收了人家的钱。这小子的确会捞。当然最后他遭也是为这个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李义府的性格和劣迹

一是号“人猫”外柔内阴。
史载,“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时号义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称为人猫。”原来这李义府是个出色的外交家,见人三分笑,谁知道笑官打死人。所以人送外号“笑中刀”,又号“人猫”“李猫”。 用“外柔内阴”来总结应该不会错。

二是眼上翻权利傲慢。
史载,唐高宗谓李义府,““卿子及婿颇不谨,多为非法,我尚为卿掩护,卿宜戒之!”,义府勃然变色,颈、颊俱张,曰:“谁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从得邪!”。李义府竟然“殊不引咎,缓步而去”,“上由是不悦”。

说有一天,唐高宗对李义府说,“兄弟啊,你那官二代和女婿娃行为有点不谨慎哦,做了好多不法之事,我是晓得的哦!我还在给你打掩护,你还是要告诫哈他们哈! ”李义府勃然变色,扭颈逆转地说:“哪个瓜娃子给你老东西说的?”高宗说“莫这个样子哈,我也只是说一哈哈儿,何必要我说出是哪个说的呢?”李义府竟然不再理会也不说是各人的错就慢慢走出去了,高宗面子上还是下不来噻,从此对李义府就有点不高兴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来,这个李义府不晓得是当官当久了,还是当官当早了,总之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忘记了自己权力的来源是人民,不是,是皇帝老儿,就象现在有些当官的样,老子天下第一,权利傲慢,不晓得各人几斤几两。


三是包二奶不择手段。
史载,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卿段宝玄疑其故,遽以状闻,诏令按其事,正义惶惧自缢而死。侍御史王义方廷奏义府犯状,因言其初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言词猥亵。帝怒,出义方为莱州司户,而不问义府奸滥之罪。义府云:“王御史妄相弹奏,得无愧乎?”义方对云:“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义方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奸邪于双阙之前,实以为愧。”寻兼太子左庶子。

旧唐书记载的,说有一回,李义府听说有个因奸情被最高法院大理寺抓住了的的淳于氏很有点漂亮,就叫最高法院大理寺的三把手毕正义把这个女犯给自己当二奶,要为二奶洗脱罪名。最高法院的一把手段宝玄上奏皇帝,这个胆小的毕正义因为害怕就上吊自杀了。
对这个事新唐书的说法又不同,说上级来过问这个事,李义府就逼毕正义上吊了,典型的“被自杀”啊!自唐以来就有,不独我天朝。

更有甚者,侍御王义方在朝堂上奏报李义府的恶行,说到李义府当初因为是个花样美男,进入F4初选的,所以其花容月貌被他的第二次推荐人刘洎、马周所幸,爆菊是免不了的了,现代人说就是同性恋。这个王义方也是,越说越来劲,细节越说越细,言词猥亵,高宗帝大怒,马上把王义方贬为莱州司户,从省部级一下子撸到县局级。后来李义府只是淡淡地反问王义方:“王御史你打胡乱说,就不觉得亏心吗?”也不知这事李义府是遭人陷害还是确有其事,这家伙倒真是冷静得很。不愧是当宰相的人。


四是吃票子驾势捞钱。
史载,“三年,又追赠其父德晟为魏州刺史,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诏为造甲第,荣宠莫之能比。而义府贪冒无厌,与母、妻及诸子、女婿卖官鬻狱,其门如市。多引腹心,广树朋党,倾动朝野。”

说,公元658年,李义府追赠其父李德晟为魏州刺史,儿子孙子连抱在手里的都弄了个官当起。......李义府贪得无厌,也母亲、妻子及儿子、女婿卖官、操纵狱诉,一时门庭若市,把自己的心腹朋党全部安插到重要位置,权倾朝野。

史载,“义府寻请改葬其祖父,营墓于永康陵侧。三原令李孝节私课丁夫车牛,为其载土筑坟,昼夜不息。于是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以孝节之故,惧不得已,悉课丁车赴役。高陵令张敬业恭勤怯懦,不堪其劳,死于作所。王公已下,争致赠遗,其羽仪、导从、轜輶、器服,并穷极奢侈。又会葬车马祖奠供帐,自灞桥属于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

说李义府请示改葬其祖父,把墓建在永康陵旁边。三原县令李孝节为讨好李义府,私自抓丁夫牛车,为他运土修坟,昼夜不息。于是高陵等其它七个县一看,自己不做点啥,是不是显得不积极啊?于是照此办理。高陵县令张敬业是个恭敬勤政又怯懦的人,最后还累死在任上了。王公贵族,争相送丧礼,生怕巴结不上。......  

史载,“义府又遣其子右司议郎津,召长孙无忌之孙延,谓曰:“相为得一官,数日诏书当出。”居五日,果授延司津监,乃取延钱七百贯。”

说有一天,李义府又喊他的猴子去把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叫来,对他说:“给你弄了个官,过两天诏书就下来了。”过了两天果然给长孙延安了个司津监的官,可能就是现在的航运管理处或安监局水上安全管理吧。还收了长孙延七百贯钱。实际上是开挡委会已经定下来的人事决定,结果李义府提前泄露经长孙延,借机收了人家的钱。这小子的确会捞。不过后来他遭也是为这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李义府涉及的两个成语。
一是笑里藏刀。
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时号义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称为人猫。
所以就有了“笑里藏刀”这一成语。
二是生吞活剥。
唐朝初年,枣强县公按局局长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
“镂月成歌扇,
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
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
“生情镂月成歌扇,
出性裁云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影,
来时好取洛川归。”
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王、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发表于 2010-11-22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用心了......


实际盐亭人唐大宰相李义府辅佐武则天改革,为盛唐中兴是很伟大的。
至于其它生活小节,可以为名人讳。
当今很多官爷,那才叫笑里藏刀贪得无厌啊。
不然,盐亭东门城墙加双冕,就是纪念宰相严震李义府二人的了。

发表于 2010-11-22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义府,唐宰相,[等于今国务院总理],永泰人。
的确为盐亭骄傲。

发表于 2010-11-22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兄挖掘整理得太精彩了!

   好好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0-11-2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长歌力作。很好。

发表于 2010-11-22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长歌兄!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11-2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起,慢慢学习。: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看不到了呢?我写到晚上三点过呢?被隐藏了还是被特异功能锁定了?通过搜索才找到?有谁能告诉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哥研究得透彻,增加了我对李丞相的认识。可惜你这样的认真学问在当下是没有多少市场的,当下的市场行情是 ...
ytr 发表于 2010-10-22 12:11 http://www.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无所谓,自己高兴就好!我喜欢我就做,我喜欢我就去探究,我以我手写我口,总强过无病呻吟和刻意揣摩上意吧?
ytr

发表于 2010-11-24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无所谓,自己高兴就好!我喜欢我就做,我喜欢我就去探究,我以我手写我口,总强过无病呻吟和刻意揣 ...
长歌意无极 发表于 2010-11-24 00:48 http://www.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现今的社会,出于功利的写作和研究更多一些,科学和艺术在一些人眼里只不是工具和手段而已,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一些人的悲哀。

发表于 2010-11-24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子兄此前也进行了介绍,今天看到神马人对滨江广场没有给李义府立碑提出了异议,我就在想,为什么没有李义府呢?不会是无知,也不会是遗忘,那就涉及到李义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了。
此前只是简单地知道李义府是个奸臣,笑里藏刀的典型代表,盐亭玉带城墙的双玉带其中之一就是这个李义府给盐亭带来的荣耀。
于是探究之心大起,到网上一翻资料,通过分析比对,居然得到了很多此前不知道的信息,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


此为互相进步!:victory:   :victory:

发表于 2010-11-2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义府当上右相之后,自己说自己本来祖籍就是赵郡,也就是说他的祖籍不是饶阳,因为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是李氏的两大郡望。猜测其用心,估计跟Q哥一样,是我先前曾经阔过的典型代表。


----------
   古人说到祖籍一般就是郡望, 这是习惯.可能也有拉台身份的作用.但也成定习.  今人常以现在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出错不止这一个地方!

发表于 2010-11-24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的这个祖籍就有点远了.  不像今人上三五代以内.  而是这个姓名的郡望堂号.  这支姓氏的发迹之地为祖籍,真正的祖居地吧.

------------比如说闲人我老家是哪里滴,一般就是颍川郡(河南旧颍川郡),而不说四川盐亭.----------这是很老很老的家了!;P几千年前的老家了. 是这个陈氏中的几个堂号旺族和主要发迹地之一.

    可能也有标明自己是中原人氏,炎黄子孙. 根正苗红而非蛮荒芜之地的有关系吧.讲出身.;P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