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的师生除少数留在华北继续投身抗日之外,举校南迁,按统一安排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先在长沙组办了“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始上课。年底时候,南京陷落了,武汉也震动了,1938年2月,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西南联大前后坚持、存在了8年之久,所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已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位共和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还有六位两弹一星元勋以及8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写出中国教育史上最绚烂的一页。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关于大师和大楼的名言,说大学关键是要有大师,而不在于有没有大楼。当年西南联大的老师们,就是在草屋平房里,培养出来中国迄今为止,依然令国人感到骄傲的大师,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还活着。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都成为了一个样,只有大楼却难觅大师的影子,即便有也大多是发挥余热的老一辈。 西南联大的历史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华彩乐章,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知识分子们没有退缩,投笔从戎者有之,坚持学问者有之。回首这一段难忘的历史,让人们充满敬意与怀念,西南联大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可贵的,也是特别值的纪念与颂扬。 在位于“甲所”与“丙所”之间的那片开阔地上,有一座“西南联大纪念碑”。这是清华大学在77周年校庆的时候,由校友总会集资、建立起来的。 西南联大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