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充满理想的共产主义者
一个拥有美好理想的人是不可战胜的,相反,那些失去信仰,失去理想的人,只会成为懦夫,胆小鬼,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逃跑,就会灰心丧气,就会对我们的事业失去信心,甚至腐化变节,转投到敌人的阵营中去。
—题记
《男人战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作者庹政将诸多人物和矛盾汇集在商州这个小小的地级市中,为形形色色的人,或高尚或卑劣的人创造了一个表演的大舞台,在这个集中了男人精英的节场中,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得到最充分的展示。这里有最动人的故事,最高尚的人格,最出众的智慧,最肮脏的交易,最卑鄙的计划,最无耻的行径。
毫无疑义,前任市委书记凌明山的刚正不阿和现任市委书记许桥的充满理想和富有激情的形象给人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
凌明山和许桥都是新时期出色的共产党干部,他们充满理想,充满激情,他们都具有坚定的信念,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对黑恶势力从不妥协。
正因如此,凌明山遭遇了商州本土黑恶势力的强力阻击,再加市长邱仲成的暗箭,贴身秘书的反戈,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残酷较量中,凌明山倒下了。但是凌明山的倒下是高贵的、是悲壮的、是令人敬仰的,以至于商州黑恶势力的代表——市委副书记赵文东和黑道老大王向阳在庆功宴上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奋。
赵文东等人在本该举杯欢庆的庆功宴上表现出来的低调是有原因的,继任市委书记许桥就是他们高兴不起来的原因。
许桥素有“面团”之称,但是他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共产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凌明山的影子,他继承并光大了凌明山的施政纲领,凌明山离开了商州,但许桥是又一个凌明山,而且比凌明山更具斗争的策略和方法,这不能不使商州的黑恶势力感到战栗。
许桥初到商州的几个大动作无可避免地触动了商州本官员的利益,尤其是开发区硫酸厂的停产整顿,无异于点燃了一个重量级炸药包的导火线。因为硫酸厂的幕后老板就是商州最具实力的黑道老大王向阳,而市委副书记赵文东在这个石子里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可以说许桥此举是捅了一个蚂蜂窝,那么随之而来的工人罢工就是赵文东等人用来保护自己进攻许桥的工具。
然而,许桥遭遇到的敌对力量远远不止这一股,随后的小青山水坝灾难,市长邱仲成的借刀杀人,老同学于曼的色引利诱不成后的报复……这些都有意无意的联合到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架绞肉机,要绞杀这个初到商州上任而又充满理想的年轻市委书记。在这股强大势力的阻击下,许桥几乎要向他的前任凌明山那样落得个败走麦城的下场了。
然而,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桥并没有屈服。美好的理想在强化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信念,他必须要斗争下去,不光为自己,更是为了商州三十万百姓。
正如他(许桥)在全市党政干部会议上所分析的那样:“但是现在我们当中一部分政府官员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在很多官员意识里,当官不是作为人民的公仆,而是主宰公共事务,当官老爷,更恶劣的是一些官员彻底腐化变质,利用手中的权力疯狂地摄取私利,贪污受贿,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成为人民的敌人。”他在战争之初就认清了自己的敌人——赵文东、王向阳甚至邱仲成之流,他也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为了商州百姓的利益面战斗。
因此他必须要勇敢地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不能退缩。他的理想支撑实在他,他要让商山里的山民走出大山,他要让商州的工人不但有工作,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而他这种理想是赵文东所代表的商州黑恶势力所不容许的,因为这从很大程度上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许桥毅然而明确地向自己的敌人开战了,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什么政绩,而是为了维护商州人民的利益。他可以和自己的秘书在商州城里一家很不起眼的小饭馆里吃午饭,他可以在乡间的泥泞小路上与山民闲聊,他可深入商煤和煤矿工人共商他们的出路,这一切并不是在作秀,而是为了忠于自己的理想:踏踏实实地俯下身去,做人民的公个,还原“国家干部”这四个字的含义,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正是这种美好的理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愿望给了许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勇气,这种勇气激励他象中世纪一名勇敢的骑士那样去战斗,尽管他明知对手是那样的强大,尽管他明知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他还是勇敢地去冲锋陷阵了。
他这场殊死的较量中,他想到了海明威的那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可以说许桥的勇气是空前,这不仅是因为他儒雅的外表包裹着一颗男人的心,更是因为他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力量最终一定会获胜。许桥朗诵温家宝总理的《星空》似乎也就预示了他所进行的这场战争的必然胜利。
事实也是这样。省委书记与许桥的谈话更加明确了这一点,而这当中的一个关于偷拍的小小的插曲又横生波澜,不过所幸的是有惊无险。
结局是众多善良的人们所希望的那样,省委对事情做出了高瞻远瞩的安排,许桥继续他的商州市委书记的工作,而那一干黑恶势力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来自:宿迁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http://www.sqgw.gov.cn/E_ReadNews.asp?NewsID=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