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间工艺精品,新繁棕编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200多年前,新繁棕编就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国家;也曾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外国友人的礼物,获得极高评价。由于“编者苦累卖者欢”,新繁棕编日渐衰落。针对棕编所面临的困境,新繁镇采取了不少措施,如今,新繁棕编成为新都区2006年唯一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古老的棕编技艺将沿着市场化道路重焕活力。
曾经辉煌
蜚声海内外闻名200年
棕编艺术起源于新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坚实耐磨、质地柔韧、体积轻便、造型优美、色泽明快、制作精巧,原生态,无污染。早在清代嘉庆末年,在锦水河沿线一带,也就是今天新繁镇辖区内高宁、清白、龙安及龙桥一线,上千人从事棕编,清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都曾用过新繁人编织的棕丝凉帽。
200多年前,新繁棕编产品就已远销到东亚各国,上世纪60年代新繁的殷玉华、罗安琼、景玉怀等老艺人,曾共同编织了色泽鲜艳的枕巾、拖鞋、提包等送给国家领导人,受到赞扬,也曾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外国友人的礼物,获得极高评价。由于新繁棕编名声在外,外省派人到新繁学艺,产品也远销前苏联、东欧及南洋群岛等地。这些都成为新繁人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