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5日晚宣布,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年内启动第二次加息,应对来年通胀压力,未超市场预期。
尽管此间观察家预计12月份内地PPI和CPI数据均将出现暂时性回调,但未来通胀压力并不值得过分乐观,2011年通胀预期依然强势。故多数市场人士认为年内再次加息优于明年再加息,可为将来物价回落期留下充足的政策空间。
接近官方的人士多次阐释中国加息与美国量化宽松之间的利差将引发“热钱”大举入侵,但分析人士指出,政策性基准利率的调整与热钱套利并无最直接的联系,而与“市场利差”及人民币升值预期正相关,故适当加息并无大碍。
观察家指出,眼下内地银行对大型央企、房地产抵押类的贷款等仍不得不在实际上参照基准利率执行,利率偏低将助长对廉价信贷的过度需求,挤压民间资本流入楼市股市加重资产泡沫,并造成套利空间,反而引来热钱。故此,适当加息尚有遏热钱之功用,仍是必要。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5日晚间宣布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url=http://finance.ifeng.com/people/economist/lidaokui.shtml]李稻葵[/url]对凤凰网财经表示,此时加息时点选择非常好,欧美正逢圣诞假期,市场不至于过度反应,央行此举主要是调节通胀预期。
李稻葵称,在欧美圣诞节假期之时,中国央行加息时点选择非常巧妙,调节利率的重要掣肘就是国际因素。
另外,李稻葵表示,央行加息是从国内来看是调节通胀预期,表明宏观政策密切关注通胀。“中央提出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型,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调整通胀预期,调节通胀最有用的工具是调节供给。”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
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凤凰网财经第一时间连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曹凤岐。曹凤岐称,央行此次加息乃意料中之事,完全符合市场预期,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曹凤岐在连线中向凤凰网财经表示,加息说明12月份
物价不乐观,加息是中央进行宏观调控的最后手段,但比对之前加息幅度,此次0.25个百分点的上调仍属微调,并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股市早已把压力消化得差不多了,所以此次加息即便有影响也是心理影响。加息真正对市场造成的影响,起码得两三个月后才能表现出来。”
曹凤岐还表示,虽然最短时间宏观调控趋于紧密,但此番加息并不代表着进入加息周期,接下来将根据具体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
即将过去的2010年,中国经济在不确定中前行。是否存在货币发行量过多的问题,通货膨胀率的加剧又因何而起,合理的解决办法在哪里,明年中国将面临怎样的经济增长环境等一系列话题都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带着这些问题,《
中国经营报》采访了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博士。
货币供应量过多
《中国经营报》:中国的货币供应总量(M2)在过去10年中呈爆炸式增长,从12万亿元飙涨至70万亿元。很多人认为,与GDP相比,中国的货币发行量是严重超发了,这也是导致近期通货膨胀出现的主要的原因,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志武:2010年的货币供应量肯定是多了。1980年前后广义货币量大约为当时GDP的0.35倍,现在则为GDP的1.8倍,这数字本身不一定意味着货币供应量过剩,因为中国经济这些年市场化、货币化程度提升非常多。但是,由于货币周转速度也提升很多,因此GDP的1.8倍货币供应已会带来通胀。
一些华尔街分析师将
中国食品
和日用品价格轮番上涨的原因归咎于气候,认为是气候恶劣导致
农产品
等产量下降,不认为这是通货膨胀恶化的趋势。但是,当价格疯涨的品种这么多时,气候的异常已经很难解释。而国内一些学者将商品涨价归咎于炒家操纵市场,但是,如果没有供应量过多的货币,炒家也无法把这么多商品的价格都炒上去。
《中国经营报》:货币供应量的过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志武:
外汇结算制度是主要来源之一,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在快速增长,逼着央行发行更多人民币来对冲。但更重要的原因是2009年、2010年的天量贷款。金融危机之下或许可以有一定的经济刺激举措,但不能以此名义过度放款,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这两年的过度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进一步恶化。而由于中国的利率长期维持在低水平,实际利率为负,这刺激了企业、地方政府和个人从银行贷款。资本成本过低导致了信用供应量过大,特别是对国企的贷款太多。
此外,2010年,投行主承销业务达600多次,包括增发和新发行,中国股市发行了1万多亿元人民币的股票,这本身是好事,特别是有更多上市机会给了民企。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增加了整个经济的流动性供给。因为股票本身具有很强的货币性,企业可以用自己股票当做货币使用,作为支付手段买其他企业、买项目、做抵押等。所以,股票一旦流动起来,其货币性就显性很多。广义地讲,今年如此多的公司在国内外上市,也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的流动性总量。
通货膨胀趋势还在持续
《中国经营报》:我们如何评价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发行量到底需要多少货币?
陈志武:我们不能只从广义货币对GDP的倍数来判断货币供应量是否太多。通货膨胀的高低是判断一个经济体中货币发行是否合适的唯一正确指标。对央行来讲,他们应该主要关心通货膨胀,以此指标来衡量货币发行量是否合适。
《中国经营报》:中国11月份的CPI涨幅达到了5.1%。这意味着中国的通货膨胀趋势越发明显,这种上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吗?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陈志武:现在看来,这样的趋势还会持续。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现在的名义年存款利率是2.5%,而如果通货膨胀率为5%的话,那真实的利率则为负的2.5%。利率水平太低,刺激信贷大幅增长,今年的贷款规模达到了8万多亿元,去年是9万多亿元。这与经济危机之前的情况相比,贷款规模太大了,导致流动性异常泛滥,通货膨胀加剧。
二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太慢了。这导致当美元贬值时,油价、大宗商品和贵重金属的价格上涨就很快成为国内食品涨价的推动力。如果人民币币值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那么来自这些原材料进口的通货膨胀压力就会少一些。
三是对于中国的个人、家庭和企业来说,如果到境外投资的渠道继续被限制太多,就会给国内的资产价格和各种商品价格上涨带来压力。
《中国经营报》:面对这样的问题,相关的政策应如何应对?
陈志武:12月10日晚上,央行又公布了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8.5%,创历史最高。但提高准备金率却不升息,等于继续提供免费午餐,但减少午餐数量,导致贷款依旧靠关系靠权力,有关系有权者赢,国企赢民企输,促使腐败加剧。而如果是调高利息,则不管国企民企、有无关系,谁付得起高息谁就得贷款,既公平又有效率。
流通领域需要充分竞争
《中国经营报》:如果通货膨胀再次加剧,是否会明显降低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进而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通货膨胀是不是会威胁到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
陈志武: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品的价格还是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的。中国按人民币计价的商品价格向上升一些,问题应该不是太大。但是,我更担忧通货膨胀对内部经济的伤害,特别是会极大地刺激老百姓不满的情绪。我经常和我母亲通电话,她告诉我,最近中国很多商品的价格上涨了很多,东西贵了很多。让老年人和收入没办法迅速增长的人抱怨特别多,使得工薪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
最近很多地方开始打击所谓的“投机倒把”,让服务于流通领域的商人日子很难过。但我认为,这样做只会加重通货膨胀压力,而不会解决问题。在通胀压力高企时,不该打击所谓的“投机倒把”,而应该鼓励更多人、企业从事运输等流通环节的工作。如果农产品的产地价格和销售终端价格相差很大,比如60%甚至更多,本身就说明流通领域不够畅通,从事流通运输的车辆太少、人员太少、竞争压力不够大。这促使了批发商可以向零售商索取更高的价格。如果流通领域能够实现充分竞争,扫除运输障碍等使运输成本下降,产地价和零售价的差距最终会缩小很多。
在许多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错误政策是:严格限制外地运输车辆进入城区。这导致了流通领域的成本高企、运输容量大大受限,流通成本上升,而容量又减少,这当然会刺激零售价上涨。交易成本成了刺激零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现在要做的恰恰是促进异地贸易的发展和外地车辆的自由运输,鼓励“投机倒把”。
房
地产泡沫不能再吹了
《中国经营报》:目前,很多市场人士担心,如果通货膨胀率高居不下的话,有可能刺激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继续上升,尤其是二线、三线城市的价格有可能会迅速上涨。
陈志武:通货膨胀上升越快,越会刺激民众将更多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实物资产市场、商品市场。在高通货膨胀下,不应以货币形式保留财富,因为那会使你的财富快速贬值。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资本化、金融化发展很快,给中国经济输血很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如果通胀失控,会严重逆转过去取得的资本化、金融化成就,使人们重新怀疑金融资产的可靠性,重新回到传统的“实物资产才可靠”的观念中去,那样会严重打击中国今后的金融发展。
如何抑制通胀?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只能是提高利率,现在需要将存款和贷款利率同时往上调,直到将利率调至实际利率为正的水平。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导致房地产泡沫膨胀更大,导致商品价格继续膨胀。很多人认为,提高利率会把更多境外热钱吸引进来。实际上,在目前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失控的情况下,保住38万亿元人民币规模的经济体不被通货膨胀爆破,跟堵住几百甚至上千亿美元的潜在热钱,哪个更重要?显然前者更重要,不能因小失大。
《中国经营报》:目前,来自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
陈志武:对于全球资本市场来说,一定范围内的中国通货膨胀会有相应的正面作用,因为会刺激中国投资者将投资转向境外市场或者大宗商品市场,甚至包括境外股权和房地产市场。尽管国内媒体最近几年在不停地讲美元贬值有多严重,但实际上,就我自身的经历而言,自从我1986年到美国读书以来,这24年里,美元在美国国内的购买力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吃饭、穿衣、日常生活所需的美元费用,跟24年前相差不大,所以大家还是该考虑到境外市场投资。
中国比美国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国经营报》:临近年底,你觉得,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在明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陈志武:现在看,美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地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会继续沿着复苏的道路走。很多人担忧,美国的金融市场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目前,不论从就业市场还是其他的宏观经济指标来看,都在持续改善的进程中。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在第二次定量宽松政策出来之前表现出来的趋势。定量宽松政策尽管会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美国经济来说,这一政策的确在推动美国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2011年的挑战会明显比2010年更大。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少,尤其是伴随着地缘政治的恶化,对出口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在过去一年里,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亚太地区的周边环境对中国越来越不利,如果这一局面继续的话,不仅出口市场会面临巨大压力,而且资源性的物资进口也有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这会导致国内消费能力的萎缩,很多企业的销售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局面要求中国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重点是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度,增强国内的消费能力和拓展国内的消费市场。
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孙驰日前在接受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11年交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其中预计会有四次对称加息,累计上调幅度将达100个基点。此外,她还认为,中国的GDP增速在2011年仍会达到9.8%,并呈现前低后高的加速增长态势;而在资本市场上,更多蓝筹也可能会在明年选择回归A股市场。
中国证券报记者: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六次上调准备金率,这是否起到了抑制通胀的作用?今年的货币政策收紧能否在明年转化为实际加息举动?您对央行未来加息前景做何预期?
孙驰:央行今年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胀起到了抑制作用。
预计2011年高通胀压力还会延续,而随着各项“十二五”相关改革的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也会获得推行,预计明年央行会考虑交替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调两个手段来调节货币供求。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属于数量型工具,对冲
外汇占款等带来的过多流动性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利率会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我认为加息周期会从2011年延续到2012年,预计明年会有四次25个基点的加息。但短期内,银行贷款仍是企业外部融资的最主要途径,考虑到银行的承受力,明年的加息应该是对称的。预计不对称加息会在2012年出现。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预计人民币对美元
汇率年内将达到何种水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年是否会通过何种方式加快?
孙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在今年年底会达到6.60。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年可能在扩展人民币的投资途径和增加直接兑换货币种类等两个方面加快推进。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对明年中国GDP增速有何预期?“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如何?中国国内信贷规模和赤字的GDP占比将有何变化?
孙驰:我认为中国的GDP增速在2011年仍会达到9.8%,而且呈现前低后高的加速增长态势。国内需求是明年强劲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因素作用,私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有望在2011年小幅提高。因为在建项目后续投资庞大且“十二五”规划下的新项目启动,投资仍是主要推动因素。由于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净出口对中国201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
预计明年新增贷款规模会接近8万亿,与2010年相当;而贷款增速同比下降到大约16.7%,与名义GDP增速相当。同时,由于税收增加而公共投资支出增长放缓,我们预测财政赤字规模在2011年会缩小到1.3%。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对明年中国A股市场的整体走势有何预计?蓝筹回归加速和国际板开板等是否有望成为现实?
孙驰:我认为明年中国股市整体上还将维持震荡走势,国内各项可能出台的改革措施以及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很难获得统一认识,限制了股市整体大幅攀升的能力。
随着国内股市规则的进一步改革,企业在国内或国外上市的选择也更具有弹性,因此更多的蓝筹股也可能会在明年选择回归A股市场。而国际板可行性探索会继续,资本账户管制和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仍是国际板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国际板在明年推出的可能性并不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A股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也会不断加快。
11月份,信贷投放量再超预期,CPI也犹如脱缰之马行至年内最高点,通胀压力无疑成为2011年的重要经济问题。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定物价作为2011年政府工作的重点,而对于治理通胀的重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给本报记者的研究报告指出,预计2011年物价上涨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初步预计2011年全年CPI同比上涨4%左右。其中,预计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可能上调3—4次,适当加息1—2次。
信贷控制趋紧
本应在年底大幅回落的新增贷款,继9月、10月之后,11月,银行信贷投放量再超预期。据央行数据显示,11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640亿元,较上月下降237亿元,前11个月的新增贷款规模达到7.44万亿元,距离全年新增7.5万亿元的目标仅余500多亿元。
在公布11月份金融数据的同时,央行于当天晚上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30天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0年内的第六次。
此时,各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再创近期新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冻结了银行近3500亿元的流动资金。而此时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所剩无几。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认为,11月新增贷款维持高位主要是因为在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受明年信贷额度收紧预期的影响,很多企业提前借贷,银行也加快放贷节奏以尽早获取利息收入。
据本报记者向银行相关人士了解,目前银行年内的信贷额度基本告罄,而且监管层对信贷的管控力度也比较大,因此,12月份新增贷款将会有个明显的回落。
鄂永健认为,在货币政策明确转向稳健的背景下,尽管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保持旺盛,但信贷控制更趋严格将导致新增贷款规模下降。
“但在国内信贷需求旺盛、境外资本流入压力较大同时公开市场回笼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预计2011年底之前准备金率还有可能上调3—4次,每次0.5个百分点。考虑到目前部分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75%,未来再次差别性调整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鄂永健认为。
加息空间较大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个结果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12月份CPI会出现见顶回落的可能性较大。首先是正翘尾效应会于12月份消失而减缓物价上涨,另外近期政府价格调控措施起效,食品价格开始出现回落。
不过,陆志明认为,虽然年内通胀压力将见顶回落,但是未来农产品价格长期看涨、工资与资源品价格逐渐走高、热钱流入加速使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仍在、美元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上行等通胀压力仍将中长期存在,再加上今年年初物价较低的基期效应,物价可能在2010年底有所回落之后再度上行,预计2011年通胀压力将前高后低。
同时,由于2010年下半年货币信贷增速仍处于高位。即便2011年上半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的时滞也会导致短期内流动性过剩的状况难以缓解。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加息与资本市场上涨预期下热钱流入加快。货币层面的宽松也会增加2011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
陆志明认为,合理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货币通胀预期管理。尤其是在国际游资流入加速、通胀压力仍将维持高位的2011年上半年,应尽早采取有力的货币政策转变通胀预期。如在调整数量工具准备金率的基础上,对价格工具利率进行调整。明年如果外汇占款比较多,就有必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4个百分点;对于目前存在负利率问题也应尽力修复,可适当加息1—2次,每次上调0.25个百分点,尽量缩小负利率的程度,降低其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力。
央行近两年调整利率时间及调整后股市表现一览 |
次数 | 调整时间 | 调整内容 | 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 |
14 | 2010年10月19日 |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 10月20日大盘微涨0.07% |
13 | 2008年12月22日 |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 23日大盘跌4.55% |
12 | 2008年11月26日 |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 | 11月27日,沪指上涨1.05% |
11 | 2008年10月30日 |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 10月31日,沪指上涨2.55% |
10 | 2008年10月9日 |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 10月10日,沪指跌3.57% |
9 | 2008年9月16日 |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 9月17日 跌2.90% |
8 | 2007年12月20日 |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 12月21日 涨1.15% |
7 | 2007年09月15日 |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 9月17日 涨2.06% |
6 | 2007年08月22日 |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 8月23日 涨1.49% |
5 | 2007年07月20日 |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 7月23日 涨3.81% |
4 | 2007年05月19日 |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 5月21日 涨1.04% |
3 | 2007年03月18日 |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 3月19日 涨2.87% |
2 | 2006年08月19日 |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 8月21日 涨0.20% |
1 | 2006年04月28日 |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5.85% | 沪指涨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