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虽是隆冬,老区巴中却温暖如春。12月2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率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省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长陈光志莅临巴中调研。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仲彬,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周喜安的陪同下,刘奇葆一行风尘仆仆先后深入平昌县、南江县农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和老百姓一起座谈,调研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2011年即将到来,老区巴中人民的生活还好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吗?刘奇葆对这些很是牵挂。
晨雾散尽,难得的冬日阳光洒满了大巴山区。
走过一段段坦荡如砥的组道路,穿过一片青翠欲滴的菜园,28日历经5个小时、旅途劳顿的刘奇葆径直来到平昌县双鹿乡潘桥村村民冯大庚家。
73岁的冯大庚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一个人生活在低矮的土坯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进卧室、到厨房、察粮仓、看年货,在冯大庚家里,刘奇葆拉着老人的手,对老人的衣食起居、生产生活情况问得特别仔细。
交谈中,得知今年冯大庚已纳入农村低保对象,刘奇葆关心地询问:“每个月能拿多少钱?”
“每个月能领到100多元钱。”冯大庚感激地回答。
“在领养老保险吗?”刘奇葆问。
“我没有养老保险。”冯大庚摇摇头。
“明年就好了,我们要在全省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凡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领取到养老保险,到时你既可领到低保,还可领取到养老保险金,两笔费用可以确保你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刘奇葆深情地说。
老人听后,高兴得像个小孩似的连声说谢谢。
听说省委书记来到潘桥村,不少村民放下手中的活儿,从田间、家中跑来齐聚在冯大庚的院子里。热情好客的村民们不时向刘奇葆打着招呼:“刘书记好!刘书记辛苦了!”
刘奇葆微笑着、回应着。把一床床棉被、一袋袋大米、一桶桶清油一一送到贫困户手中,祝福全体村民新年快乐!
刘奇葆说,巴中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一直在加大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省委、省政府也特别关心支持帮助巴中革命老区加大连片扶贫开发力度,让老区人民逐步消灭贫困,奔向小康,奔向富裕。
刘奇葆深情地说,如今的潘桥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当新村建设起来后,基础设施条件就会改善,经济也就会很快发展起来,大家的日子也就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浓雾散去,阳光普照,冬日的潘桥村宛如仙境。
功能齐全的渠系纵横交错,连片的食用菌大棚和养鱼池星罗棋布,硬化的村道路和连户石板文明路通向山野,幢幢独具川北民居特色的新房分外漂亮……
刘奇葆高兴地说,经过新村建设,如今的潘桥村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纳入平昌2010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潘桥村,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新居、五配套的思路,修建了1500多米石河堰、8口山平塘,2750多米灌溉渠堰,4公里文明路,建起了小池塘、小猪圈、小鸡场、小菌棚、小菜园‘五小工程’,建起了村两委阵地、便民服务、卫生计生、农民培训、文化体育、综合调解、农家购物‘六大中心’,部分富起来的群众依山傍水已建起14幢新民居……”村支书冯平边走边向刘奇葆介绍。
“走,我们看看去!”刘奇葆兴致勃勃地走进村文化室,室内从电视、报纸到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书籍,应有尽有。两位村民正在专心查找有关养殖和种植方面的资料。
刘奇葆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村文化室,随手翻阅了几本图书叮嘱道,这样很好,农村书屋的图书就是要满足村民的需要,符合村民的口味。
在村民集中居住点,村民张翠莲正忙着打扫清洁,准备在年前搬进新居,看到刘书记到来,快人快语的她忙把刘奇葆迎进家中,高兴地说:“刘书记,我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您,今天您是到我家来的第一位尊贵客人,托您的福,您一定得看看我的新房子。”
刘奇葆看了客厅看厨房,看了餐厅看卧室,看到主人家中不仅新买了冰箱、电视、沙发等家电家具,还用上了自来水、沼气,并有了一个车库时,便好奇地问道:“你的这个新家有多少平方米?”
“楼上楼下共有252平方米!”张翠莲自豪地说。
“你花了多少钱?政府投入了多少钱呢?”刘奇葆关切地问道。
“我花了14.2万元,政府补助了近2万元。”张翠莲说。
“还要建房吗?”刘奇葆问。
“不建了,我的房子这下要管几辈子了。”张翠莲笑着说。
“不错,不错,我们真的很羡慕你们,你家的房子比我家的房子大多了,也好多了,祝你早日搬进新居。”刘奇葆说。
“我们能有今天,是托了党的福,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刘书记。”张翠莲感激地说道。
沿着居民聚居点形成的新街,刘奇葆看到伴随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村民新居一座座建了起来,卫生、计生、超市、便民点等社会化服务都跟了上来,刘奇葆指出,这就是小康的标志!
刘奇葆要求,伴随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变化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要求也会逐步高起来,我们要在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要提高村民精神文明建设。要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只有把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解决了,老百姓才愿意适当集中,村民适当集中后,社会化公共服务才能跟进。
看着村民们张张洋溢着幸福的面孔,刘奇葆大声问道:“乡亲们,你们高兴吗?”
“刘书记,我们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村民们齐声回答。
“你们的高兴也就是我们的高兴。”在和潘桥村村民依依惜别中,刘奇葆挥手祝福全体村民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二
来不及掸去一身尘土,来不及休整一身劳顿。
在巴中进行简单午餐后,刘奇葆径直驱车来到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工作联系点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
槐树村1600多名村民不会忘记2009年12月31日那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刘奇葆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在和老百姓一起座谈后作出了“建设美丽富饶新槐树”的重要指示。
一年过去了,在省委书记刘奇葆和省级各部门及巴中市、县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下,槐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公里宽阔的网状村道路伸向远方,数十幢独具川北民居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间,近100个蔬菜大棚在田间格外显眼,一排排圈舍内的生猪膘肥体壮,一群群土鸡在林地里追逐,有说有笑的村民在房前屋后休闲、劳作……
看到槐树村在一年时间里发生的喜人变化,刘奇葆的心情格外高兴。
刘奇葆快步走到村头傅顶云家和老傅亲切地拉起家常。
“老傅,今年你家种了些什么?养了些什么?”
“今年我建了一个蔬菜大棚,养了一些土鸡。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69岁的傅顶云兴奋地说。
“收入怎么样?”刘奇葆问道。
“收入可好了,蔬菜大棚5千余元,土鸡6千余元,全家今年总收入在1.4万元左右,比去年翻了一番。”说到自家的收入,傅顶云笑得特别灿烂。
“全村的情况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刘奇葆更加关心地问。
“多承刘书记的关心,今年我们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120元,比去年增加1360元,村里的贫困户由去年的130户减少到51户。”村支书罗鹏远高兴地汇报。
在和村民傅顶云的交谈中,刘奇葆得知傅顶云家的房屋地处巴陕高速公路施工红线内,即将拆迁,打算在房屋拆迁后按照县里统一提供的图纸,新建一幢川北民居,便又关切地问道:“新房要盖多大面积?投资多少?”
傅顶云说:“村民现在新修的房子特别漂亮,以前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我的新房准备投资13万元,盖200多平方米。”
刘奇葆向傅顶云祝贺道:“老傅,你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祝你早日搬进新居。”
在槐树村,刘奇葆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大的效益,路通了,水来了,农业生产组织健全了,产业发展了,新房子也盖起来了,这就是全面小康。我们现在走的是什么路子呢?我们现在走的就是新村建设之路,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向小康,走向现代化,这个路子我们要一直走下去。
来到院子里,刘奇葆向傅顶云、何显达、贾俊华三户贫困户一一发放慰问品。
在田间坝居民集中居住点,刘奇葆执意要到农户家中看看。
“合作共营奔富路,感恩重德树新风”。刚刚搬进新居的田间坝村民何然国的大门上一幅对联特别醒目。看到刘奇葆书记的到来,何然国热情地把刘书记请进家中,一边从箱底拿出两幅用镜框裱好的照片让刘奇葆欣赏,一边激动地说道:“刘书记,你去年12月31日来之前,我的房子还是几间土坯房。如今,我的房子已变成砖混结构的两楼小洋房了。如果没有扶贫开发,如果没有刘书记挂包槐树村,我哪能这么快就住进新居啊!”
“你真是个有心人,创意很好嘛,把新房和旧房拍成照片,来个对比,忆苦思甜。”刘奇葆幽默地说。
当得知何然国的新房自己投入了13万元,国家补助近3万元,现在家中用上了自来水、沼气和电器设备一应俱全时,刘奇葆说:“老何,你已跨入了小康生活,步入了现代化。这就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今后我们的重点就要发展产业,发展经济。”
走过一段平坦的村道路,穿过一片花团锦簇的果园,刘奇葆径直走进村民周明秀家。
周明秀至今记忆犹新,2009年12月31日刘奇葆来到她家慰问时家中的窘迫模样:房子低矮潮湿、穿眼漏风,全家唯一的增收项目就是靠一头母猪下崽卖钱。“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来帮助你们想办法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刘奇葆当时温暖的话语至今回荡在她的耳畔。
看到恩人的到来,周明秀忙把刘奇葆请进家中,指着挂在墙上放得很大的去年刘奇葆来她家慰问时的照片说:“刘书记,您就是我们村我们家的大恩人,我们村我们家能有今天,全托了您的福。”
刘奇葆也特别感动地说:“老人家,不是托了我的福,而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了。”
在得知周明秀家既建起了新房、又办起了养鸡场、如今已没有其他困难时,刘奇葆鼓励她把房子粉刷好,继续努力,发展产业,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
听到省委书记刘奇葆再次来到槐树村调研的喜讯,看到恩人千里迢迢在新年即将到来之前又一次来到村民中间问寒问暖,槐树村一下子沸腾了,男女老少怀着感恩之心,早早等候在岳家大院。
刘奇葆刚迈进岳家大院,大院内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和刘奇葆握手。
刘奇葆热情地招呼大家坐好后,便和村民们和蔼亲切地拉起家常。
刘奇葆深情地说,去年我来看过大家,一年后的今天我再来看望大家,感受到槐树村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一方面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帮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槐树村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结果。这说明了我们党的政策好,说明了我们走的这条扶贫开发、建设新农村的路子是正确的,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多实惠。
刘奇葆指出,一年来,槐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巴中、南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说明了我们党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槐树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新村的建设、产业的发展、群众观念的改变比我预想的要好。特别是今天的槐树村村民已经不是过去槐树村的村民了,他们头脑中装了很多新的东西,他们发展的思路更加开阔了,这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有了这种能动性,有了这种追求,我们相信,将来什么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同时,槐树村生产组织合作社的建立和取得的成效比我预想的要好,生产组织合作社这个方式是与市场经济对接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正确的方式,就是把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各取所长、各取所能发展经济。
刘奇葆说,我今天来就是想问大家几个问题,这一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明年想怎么干?今后想怎么干?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党和政府解决?你们要真心地告诉我,以便将来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的时候给我们提供参考……
刘奇葆的话音刚落,老支书杨绍兵就打开了话匣子:槐树村这一年的最大变化,一是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二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村里不仅引进了多个业主,还成立了蔬菜、生猪、土鸡合作社等;三是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刘书记,我很自豪地告诉您,现在我们村里的蔬菜特别好卖,原因是很多人都知道槐树村是刘书记的挂包村,所以都特别相信我们村里的蔬菜质量。”村民李祝感受颇深地说。
“你们在开拓市场的时候打着刘奇葆的牌子是可以的,但要长久地把槐树村的牌子打出去,这样,槐树村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刘奇葆和蔼诙谐的话语立即引来村民们热烈的掌声。
“刘书记,我从心里感激您,您是我们村里的大恩人。今年我种了5分地的豇豆,除了自己吃,还在市场上卖了2000多元钱。”村民李春莲抢着汇报。
“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刘奇葆为槐树村村民考虑得更加长远。
“现在我们最缺的是技术和信息,希望党委政府给我们再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前不久,我到成都附近考察了‘农家乐’,我也准备在槐树村开办‘农家乐’,希望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帮助。”……村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刘奇葆要求,槐树村明年和“十二五”期间要上更高的台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把水、电、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好;要按照规划,进一步把新村建设好,在自愿的前提下,能集中的就集中;要进一步把产业发展好,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优化产业,同时,要开拓新的发展门路、开拓新的增收产业,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继续开拓好劳务经济;要进一步探索、健全、完善各类经济组织,与大市场紧密相连;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要讲诚信,把槐树村这个品牌打出去,确保村容村貌整洁,把槐树村建设成一个真正繁荣、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槐树村。
刘奇葆语重心长的话语,引来村民一阵阵热烈掌声。寂静的槐树村,再一次沸腾起来。刘奇葆对巴中革命老区的殷切希望,对槐树村村民的关怀和厚爱深深铭刻在1645名村民心中。
夜暮降临,繁星点点,万家灯火。晚6时,刘奇葆离开槐树村,全体村民一齐涌到他的车前为他送行。在热烈的掌声中,在“刘书记,请你再来槐树村作客”的邀请声中,刘奇葆挥手与村民们依依惜别。
巴中市领导姚义贤、陈延荣、李晓春、侯中文陪同调研。
|